龙华新闻

观湖松元厦:耕读传家办学堂 崇文重教振能兴

编辑:陶倩2017-01-18 10:13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1920年修建的坐落于松元厦向西村的特别校舍。

观湖东,松元厦,昔日陈氏家族千里跋涉,徙居于此。这是一片人文荟萃的土地。

走在村子里,古老的碉楼与现代的住宅小区相得益彰,形成了如今的松元厦。走进村子中央,一座雕梁画栋、翘檐飞角的始祖宗祠映入眼帘。“源从长乐、业创宝安”,这副镌刻在宗祠大门上的对联,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松元厦的由来。祠堂内数百年的石砖、石壁,似乎都在为后人们讲述着一个风雨沧桑的松元厦。谈起松元厦的历史,振能公的第九代后人陈仲宏如数家珍。他向记者娓娓道来一段段振能家族开基立业的创业史、崇文重教的发展史和耕读传家的辉煌史。

开基立业 自梅州五华迁徙而来

据《松元厦陈氏族谱》记载,松元厦开基邕祖振能公,原名陈王宁,生于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甲戌岁九月二十日辰时,终于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壬岁十二月初一日巳时。享年六十九岁。振能公自幼聪敏过人,少年好学。39岁时,前往江西从名师学习堪舆,精通阴阳之术,善察未来之情,被后世称为明师。

振能公原籍长乐(今梅州五华县)栅径里,栅径里山陡地瘠、交通闭塞,振能公及其家族在这里耕作,始终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境况。乾隆十六年(1751年),振能公的长子俊儒已经28岁了,次子俊仕、三子俊科也已长大成年,但三兄弟均因贫困无法成家。近60岁高龄的振能公深感栅径里再无发展余地,于是决定举家外迁。他携妻曾氏,子俊儒、俊仕、俊科,胞弟振琮,一行人出长乐,过紫金,经惠州,抵达东莞塘头厦、龙岗新山堡等地。新山堡的风水很好,有一种说法是,振能一家如果能在那里落脚,后代会像“一斗芝麻”那么多。但是,新山堡有个强悍的寡妇,不愿意让振能公等人落脚,想方设法把他们赶走。

之后,振能公来到宝安县(原属新安县)观澜镇的七都洞,发现此处背山面水、青松遍地、人烟稀少,而且“东有梧桐(山)凤凰飞舞,西有阳台(山)龙腾虎跃”,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众人在背夫山边苍翠的松林下搭起茅寮,并在竹竿搭成的门楼上书写“松园厦”作为地名,从而演变为如今的“松元厦”。而对于“松元厦”的来历,坊间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说法。相传振能公到此处开荒时,发现这里种了不少松树,不时能见到有虫子沿着松树往下爬,因此得名“松沿下”,最终演变为“松元厦”。由于无从考究,这种说法也只在老一辈人之间流传。而在此之前,振能公的胞弟、堂兄弟等则分别选择了东莞牛湖、新石桥等地落户安居。

靠着辛勤的双手,开荒种地、采杂粮、摸鱼虾,一年之后,温饱有了着落,振能公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成婚。又用了六年时间用泥砖修筑了祖居正屋三栋、二面横屋十数间,还筑起了一座座门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