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大浪浪口:百年前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圳样本

编辑:陶倩2017-01-09 09:25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虔贞学校如今还传承着新的社区教育功能。

孙中山曾在此短暂居住

在浪口村东北角,有一所兴建于1891年的教会女校——虔贞女校。

据考证,虔贞女校是基督教信义宗瑞士巴色差会在1891年由香港西营盘迁入浪口的女子学校。“创办初期,虔贞女校只招收女生,学生主要来自附近村庄和香港等地。”吴平恩说,后来,因为教育需求,虔贞女校才放开招生,并且打破了只收女生的惯性,男女兼收,学校也因此更名为虔贞学校。

由于教学质量远近闻名,很多学生从东莞、香港、惠州等地慕名而来。从该校毕业升到附近其他中学读书,仅需面试即可入学。到了1930年,虔贞学校已小有规模,有寄宿生五六十人、走读生100多人。此外,该校的师资力量空前雄厚,外籍教师、省内大学生组成了“华丽”的师资阵容,虔贞学校成为了当时宝安县的“最高学府”。

吴平恩说,多年来,虔贞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精英遍天下,这所名扬海外的学校先后走出了吴博凡、吴梓泰、吴伯涛等黄埔军校学员以及数十名教育界精英。

更有意义的是,孙中山也曾经在虔贞学校留下足迹。据吴平恩介绍,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来到了浪口,并在虔贞学校短暂居住,后来与羊台山的革命志士钟水养会合,经蛇口前往香港。此外,在抗日战争时期,不少抗日游击队队员和地下党员,也曾经在虔贞学校避难。

历史上,虔贞学校曾两次遭遇火灾,并多次进行修缮。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先后更名为姜头小学、浪口小学,附近很多居民在此读书。直至1985年,该校被并入大浪小学,这才宣告它教育使命的终结。

2007年,虔贞女校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去年6月,经过修缮一新的虔贞女校重现芳容,虔贞女校艺术展览馆也在虔贞女校遗址揭牌。走访中,记者在虔贞女校艺术展览馆内看到,里面珍藏的不少照片重现了一百多年前在浪口这个客家村落,客家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景象。

如今,虔贞学校还传承着新的社区教育功能,定期举办“虔贞学堂”、“虔贞论坛”、“虔贞艺术童萌”等社区教育项目。

龙华新闻记者 周德萌 通讯员 吕丹红/文 记者 蔡维泽 义国锋/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