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百年沧桑龙华三界庙

编辑:陶倩2017-10-11 09:19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清湖三界庙重光(廖虹雷摄于2014年)

三界庙文保单位。(廖虹雷 摄)

重修前的三界庙。(石春先摄于2009年)

◎廖虹雷

深圳的“三界庙”坐落在龙华清湖村山坡上,始建于明代,为三开间二进深布局。庙宇木梁瓦屋面,灰青砖墙,墙上依稀留着描写“孝悌”的彩绘,屋檐梁上有精美雕画,墙上“重修三界庙碑记”,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所记。碑文载述了三界庙的来历、传说与庙会盛况等。该庙数百年间历经岁月沧桑、风雨侵蚀和战火的摧残,早显得破旧不堪。2011年,清湖村的海外同胞和村民自发捐钱捐物在旧址上重修,2014年5月23日建成并举行三界庙重光典礼。

“重修三界庙碑记”的碑文说:“昔明有草寇攻破老围,神以大旗掩护,乡人窥之围墙已破,弗胜惶恐。贼视之,围墙如故,遂去之,此非圣爷显灵护祐,曷克臻此此不但已也。”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安县志·地理志·都里》就有“清湖村”和“清湖墟”的记载。其实,清湖时廖氏建村比这县志记载更早。在《广东廖氏坚公族谱》中,转载嘉庆年间的《增城县志》:“坚公,字元固,宋宝庆元年(1225年)由明经登第,同年任广东增城县令,任职九年。”廖坚公的第六世孙廖明德携廖光道、廖光迪两个儿子,从增城龙门(龙门在明朝弘治九年以前属增城县管辖)功武村来到宝安清湖居住。后来明德公携次子光迪返回龙门,至明德公逝世后,次子光迪迁居别处。长子廖光道根据其父意愿,认定清湖风水好,便买地建宅、开山垦耕,正式于元泰定帝二年(1325年)开基立村,也就是说680多年前就有清湖村。相传廖光道以养鸭起家,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在清湖建起全用青砖石板结构的广府建筑式样的砖瓦围屋。围屋四周砌上坚实的围墙,墙下有宽阔的壕沟,水深丈余,设有吊桥,围屋高墙上还可走马。随着人口发展和家族兴旺,再新扩建长石围和博向围两个村子,住宅和巷道也是全用麻石、青砖而建。由于社会发展,枪炮相继问世,围里设有炮楼,炮楼布满大小枪眼,护卫村民。长者相传,古之清湖若站在羊台山上登高眺望,凡有烟火处皆属清湖廖氏所管辖。据称每年清湖村在插秧季节,光是用稻谷种子九千九百九十九担,收到的粮食粮仓远至凤岗墟(今东莞)和深圳墟。由此可见,其清湖村拥有良田的数量,方圆没有十里也有八里。

清湖村后的小山坡上,有一棵开村立基时种下的古榕树,至今有680多年的历史。古榕树旁边有座始建于明朝年间的廖氏宗祠。宗祠后厅里悬挂着辛亥革命先驱者、民囯广东省省长廖仲凯先生亲笔题写的“崇德堂”横匾,前厅两侧梁上分别悬挂“兵部尚书”“翰林学士”等皇上御赐的封匾。

2004年8月,清湖三界庙成为宝安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清湖三界庙传说”随后被宝安区政府公布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为龙华区非遗项目)。1934年在清湖出生的廖宗辉为此项“非遗”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现任龙华区羊台山文史研究会会长的廖锦洪先生认为,三界庙的民间传说是清湖村老百姓的一种精神信仰,好学、修身、上进、勤奋、睿智、友善、涵养和激励着一代代清湖人。每年正月十五的三界庙传统庙诞,清湖村民都要在庙前搭戏台,观看木偶戏和大戏(粤剧)等演出。后来,庙诞成为庙会,祭祀、祈福、演戏、杂耍、摆卖小食一连热闹好几天。这个习俗一直延续了几百年。正是这种祭祀文化、感恩传统及族人团结的精神,使清湖人在如今清湖高楼遍地,工厂林立,商业繁华,富甲一方的现代化生活中,仍然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建设美丽和谐家园的精神力量。

(作者系深圳本土文化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民俗学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