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大浪元芬村:宗祠历火浴后重生 舞麒麟如同传家宝

编辑:陶倩2017-01-17 09:10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元芬麒麟舞队旧照(翻拍)。

“改革开放好主张,元芬村来有围场,新建楼房几百栋,村民居住乐洋洋。”87岁戴连生老人一首收录在《大浪客家山歌集》里的诗歌道出了元芬村的变化。走进元芬村,穿过住宅楼,惊喜发现隐匿在小巷深处是另一番景象,现存的低矮瓦房整齐排列着,重新修缮的戴氏宗祠威严屹立着,宗祠前的祖屋古韵悠悠。“这是当年的‘村中心’,以前周围全是水田,现在水田全部被高楼取代了。”目睹元芬村的巨变,戴连生表示“既欢喜又不舍”。

 

元芬村戴氏宗祠内的字辈排行。
 
 

立村历史至少有400年

元芬村,位于大浪街道辖区南部,属高峰社区,主要姓氏为戴氏。

元芬村原名缘芬围,又名缘芬村、缘分村,20世纪50年代简写为元芬村。据资料显示,康熙《新安县志·地理志》卷之三《都里·六都》记载有“缘分村”,说明元芬村在康熙年间或以前就已经存在。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都里·官富司管属村庄》记载有“缘芬村”,同书《官富司管属客籍村庄》记载有“缘分”,在同一本县志里,元芬村既出现在广府民系里,也出现在客家民系里,说明元芬村既属广府围村,也属客家围村。至今元芬村村民都认为,戴氏很久以前是讲“围头话”(“围头话”是粤方言白话的一个分支,或称为“本地话”,属于广府民系),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改讲“客家话”了。

谈及元芬村村名来历,戴连生说村里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至于真假无从追溯。传说元芬村的特产是沙梨,当年在羊台山麓有许多沙梨园,有讲围头话的翟姓人在此经营管理沙梨园,住在茅草棚里。有一天晚上,翟姓广府人与附近瓦窑林姓客家工人聊天,深夜客家工人问翟姓人在哪里睡觉时,他用围头话对答:“园瞓咯!”“瞓”即“困”,意思是睡觉,全句意思是到沙梨园睡觉。但客家人听了“园瞓”,以为是地名,所以以后在沙梨园下面的村庄就叫做“元芬”了。

根据比较可信的资料,元芬戴氏家族来到此地落脚的时间大约在明代晚期。戴氏三十一传孙戴仕道曾于明代晚期从东莞清溪墟黄麻埔围迁到龙华元芬来。据此推测,元芬村立村历史至少有400年,比客家人进入龙华的时间要早大约100年。

 

元芬村戴氏宗祠。
 
 

曾有戴氏英勇抗日 宗祠见证革命历史

戴氏宗祠位于元芬村北部,该建筑坐北朝南,面积约100平方米。

走到宗祠大门前,抬头可见“戴氏宗祠”四个楷书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大门左右两边的木匾刻有一副对联:“注礼家声,谯国世胄。”据戴连生介绍,这副对联由戴氏先辈自创,是戴氏家族的标志,希望家姓流芳千古,世泽绵长。

进入宗祠后可见,宗祠为三间两进建筑,中间为大殿,左右两边各有一侧殿及厢房。在右侧殿的墙壁上,嵌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诗四句,戴连生说,这四句诗实则是字辈排行,先辈写诗是希望戴氏子孙日后照此字辈取名。

在宗祠的檐板上,除了看到花草鱼鸟图案,还可以看到“朝华肇吉后辈众子孙重修”字样。戴连生告诉记者,戴氏宗祠最近一次修缮是在2009年。当时,由于宗祠年久失修,戴氏子孙筹资筹劳,将戴氏宗祠修缮一新。戴氏宗祠修缮完成后,每年清明、春节等重要日子,戴氏子孙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先祖。“在元芬村,最初有六座宗祠,但唯独只有戴氏宗祠保留至今。而且,戴氏宗祠也是大浪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祠堂。”

除了用于供奉祖先及祭祀,戴氏宗祠还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戴连生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来到龙华地区后,开展了“三光”扫荡。当时,戴氏宗祠也未能幸免于难,被日军一把火烧毁。谈及抗战这段历史,不得不提到“戴剑辉”这名英雄人物的故事。

当时,东江纵队在羊台山附近成立了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三虎队。元芬村有不少人参加了这支抗日队伍,是当时龙华地区参加三虎队人数最多的家族之一。其中,戴剑辉在1942年参加抗日游击纵队,是一名文书。1943年,在龙华皇帝田(今白石龙村南面山上)遭国民党反动军队围剿,被捕后被押回反动派军营驻地浪口村。押送过程中经过望天湖村,堂姐弟相见也不敢打招呼。在浪口村,反动派对戴剑辉进行严刑拷问,但戴剑辉怕他们会对元芬村不利,始终坚称自己是惠阳人,才使元芬村及戴氏族人免遭一劫,他却英勇就义在浪口村的后山上。后来,戴剑辉和几名参加抗日并牺牲的戴氏子孙的名字都被刻在了龙华革命烈士纪念碑上。

 

舞麒麟如同传家宝一代传一代

元芬村不仅是革命老区,还是文化历史之乡,特别是舞麒麟表演,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戴连生回忆说,我们村的麒麟队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了,由当时老一辈的戴仕生、张四、戴务生、戴金姐、戴华兴、戴安发、戴福生、张仁义、戴添进、戴添运等10人创立,距今已有100多年。麒麟是民间传说中的神兽,是太平、吉祥的象征。每逢大年除夕,当贺岁鞭炮响起来的时候,麒麟队就到各家各户去参门(拜年),为各家各户带来好运和吉祥。年初一上午,还为全村的父老乡亲公开表演一场,此外还为村中的“庆灯”、“贺元宵”以及到外地为同宗表演。

元芬舞麒麟分为两段,分别叫“头套”和“尾套”,统称为麒麟套,也有分为三段之说,即一二段为舞麒麟,第三段为打功夫(武术表演)。表演时由一个人舞动麒麟头,一个人牵动麒麟尾,随着打击乐笛声响起麒麟就开始舞动起来,应用各种姿势表现麒麟的喜、乐、祥、和、凝、惊、醉、睡、灵、动、威、猛等情绪和动作。舞麒麟“头套”为出洞、走蓝蛇、翻身、麟、脚、打瞌睡、噪噪丁;“尾套”为走蓝蛇、寻青、追青、擒青、惊青、望青、食青、吐青、游花园、回洞。舞麒麟表演结束后,还要进行武术表演,一般有徒手单打、双打或持械单打、双打,最后还要表演拳术。

随着岁月的变迁,传统的舞麒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渐渐失去了当年的光彩和魅力。为了让这种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保存下来,并得以传承和发扬,2005年8月,元芬长者和热爱舞麒麟的青少年重新成立了元芬麒麟队。戴连生说,现在快过年了,麒麟队的队员们在紧锣密鼓进行训练,除夕辞岁或大年拜年就是他们的表演时刻了。“希望元芬兄弟们能发挥好传帮带作用,把舞麒麟当作传家宝一代传一代,不让这一民间艺术失传。”戴连生说。

龙华新闻记者 康碧艳/文 蔡维泽/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