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18-03-16 07:47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上围艺术村里的老房在入驻的艺术家手中焕发生机。
因为一场涂鸦走进艺术家的圈子,因为一场双年展走进更多大众的视野。位于观湖街道的上围村从籍籍无名,到如今国内外策展团队竞相抛出橄榄枝、各地考察团前来“取经”,将近两年的时间,上围村焕发了新生机。变化背后正是观湖街道积极探索走出的一条古村保护与文化发展新路子。新的理念、新的思路,用文创解决城中村和谐共生,必将催生新的发展!
用文化艺术改造老村注入新血液
上围老村位于观湖街道樟坑径河源头、三面围山,占地2万多平方米,依山而建,现存百年以上碉楼4座、客家老屋近50座。如上围老村一样的古村在深圳曾有上千个,而现存只有200个左右。在深圳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上围老村及其历史也面临消亡威胁。
观湖街道开始思考,如何破解村与城共生共长的难题。依山傍水、绿道环绕,布满岁月痕迹碉楼、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宅……这些看似与遍地高楼大厦格格不入的元素,恰恰成了上围老村的吸睛之处。于是,一个用文创改造上围村的思路酝酿而成,一条上围艺术村的打造之路就此铺开。
2015年,龙华区“双提升”整治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借力“双提升”,观湖对上围村的环境进行了一番大扫除,提升了村容村貌的整体品质。紧接着,观湖街道对村民房屋进行统租,陆续引进艺术家和设计师进驻,为老村注入新血液。从艺术家入驻开始,观湖工作人员就做了大量引导工作,指导租赁双方规范租赁合同,一般租期都长达8年。政府搭台,艺术家唱戏。在艺术家们看来,上围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村落特色,足以成为自身潜心创作的一片沃土。一栋栋老房、破房乃至危房一改过去脏乱差形象,在艺术家手中焕发生机。
艺术家与村民共融促老村可持续发展
艺术村的模式其实并不罕见。但在不少地区,“火了艺术村,走了艺术家”就像一个魔咒一样重复上演。观湖街道深知,要想让上围艺术村的重生之路走得好走得久,就决不能让这种现象在此重演。在调研中,观湖街道发现,之所以“火了艺术村,走了艺术家”,往往是因为艺术家与村民缺乏互动,村民只盯着房租收入,对艺术的价值、艺术家能够给村落带来什么缺乏认知。有鉴于此,观湖希望在统租村民房屋的基础上,促进艺术家与村民的互动共融。
在观湖街道的推动下,去年12月,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围艺术+实践分展场活动在上围艺术村成功举行。为了申办实践分展场,观湖街道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邀请水务、水景观等专业人员来共同设计实施雨污分流方案、公厕改造方案、垃圾清理方案,启动社区低废弃和新农业的试验。被称为全区最有“艺术范”的“上围艺术+”党群驿站也于去年底落成开放,通过阵地共享的方式,各类党建及文化主题活动在村里落地开花……渐渐地,艺术家和村民们打成一片,邻里街坊之间多了份温馨。艺术家的工作室落成,村民主动组织麒麟队来祝贺;村里的孩子们热爱画画,艺术家们便利用业余时间义务教他们。
用文创解决城中村和谐共生——上围村的华丽转身成了最有力实践。前不久,成都市新津县党政考察团到上围村学习交流城中村改造经验时,由衷地发出赞叹,称上围村通过引入文化创意基因“复活”古村的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借鉴,为当下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围绕打造“精品样板”的目标,观湖仍然在以更大力度提升艺术村的基础设施水平,继续擦亮“精品上围”,努力形成可复制的“村·城突围”模式,打造一批“国际视野、特区精神、客家特色”相融合的城市文化品牌。
今年,观湖提出要争当品质提升尖兵,着力打造现代城市风貌精品;争当高品位建设尖兵,着力打造城市地标精品。更多城中村新发展的模式将在这里探索实践,更多村城共生的故事将在这里生动上演……
龙华新闻记者 徐蔚昕 通讯员 张宇红 叶子程/文 通讯员 吴才恩/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