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龙华(大浪)展讲述中西交流和移民故事

编辑:陶倩2017-11-23 07:45内容来源:深圳新闻网

新闻提要

百年前的虔贞学校。图像来源: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虔贞历史研究会


虔贞学校的师生。图像来源: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虔贞历史研究会

 

深圳新闻网11月23日讯 (通讯员 张凯琴 池泽榕)“你老家哪里的?”在深圳是一个陌生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开场话题。每个人都有一个来到深圳的理由和缘何留下的故事。而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这种移民史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厚。12月,深圳“国际化”的历史即将在虔贞学校以艺术的方式为市民呈现。

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龙华(大浪)分展场将和位于南头古城的主展同期在龙华区大浪虔贞女校艺展馆举办。本次分展场由龙华区人民政府主办、龙华区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和龙华区大浪街道办事处承办,主题是为“迁徙-故乡与他乡,客家历史再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由马立安博士(Mary Ann O’Donnell)担任策展人,握手302团队携手虔贞历史研究会具体执行,从百年前瑞士巴色差会创办的虔贞学校和客家历史作为起点,开启我们每一个人作为移民的思考和探讨。

2017年第七届“深双”以“城市共生”作为展览主题,位于南头古城的主展偕同罗湖、盐田、光明等城中村实践分展场与主展场形成多区联动与互补。重点展示各区符合深双主题与价值观的优秀实地案例,并通过策展人机制,将优秀城市建筑展览内容普及到各区乃至社区,发挥深双作为城市问题讨论平台在全市各区的带动和交流作用。

本次“迁徙-故乡与他乡,客家历史再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展览的策展理念源于深圳近百年的移民历史。从清初康熙皇帝撤销了长达26年迁界令,来自广东东部、福建等省的移民涌入深圳东北部。 相对深圳东部肥沃的珠江三角洲的早期移民,这些新居民占据了龙华、龙岗、坪山、大鹏等山区。于是珠江三角洲和东北部山区这两个文化地理因此把深圳分为“本地”和“客家”的聚落区隔。1842年英国占领了香港岛后,就慢慢往内地殖民九龙半岛和新界区,同时当地的本地和客家人也开始大规模地迁往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地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从此这些海外的移民,国际的殖民者和老一代“海归”又一次改变深圳的文化地理。这个从清初开始、在1949年前达到高峰的移民史是塑造了深圳当代文化地理的深层地基。让我们得以从客家历史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重新反思和考虑深圳城市化的历史,以及在不同时空的迁徙过程中探讨“地方”和“外国”之间可以怎样互动与关联的开放经验。

展览所在的虔贞女校艺展馆位于龙华区大浪街道,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好的教会女校旧址之一,虔贞学校是深圳仅存的基督教早期进入广东地区传教办学的见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文物保护价值,更是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服务社区的创新典范。对这个具体的历史个案进行探索和研究揭示了客家定居点,瑞士德国传教使团,以及海外华侨在共同推动深圳早期的“国际化”浪潮中的作用以及对当代仍在持续的潜在影响。这个探索也是思考移民、殖民和“海归”如何塑造现代都市的出发点。

此次“深双”龙华(大浪)分展包括了艺术展、虔贞收藏展、公众活动三个版块,包括在浪口公共空间中的五组艺术作品、一场公开演出以及“百年相望”——虔贞收藏国际交流展,邀请了来自德国、香港、深圳本地的艺术家通过艺术让观众不同感官体验到文字以外的思考。虔贞历史研究会经过数年持续的寻找,与在瑞士和德国的传教士后人取得联系,获得了他们的私人收藏——当年他们的父辈带往母国的在中国客家地区生活和工作时使用过的物品,授权虔贞历史研究会于双年展期间,在虔贞女校艺展览馆作专题展览。

展期内将举办四个系列下共13场公众活动及14次导览,包括:虔贞会客厅系列研讨、艺术作坊系列、虔贞故事馆系列、移民新家谱系列。这是一次和社区、社区历史紧密联系的展览,不仅是当代和历史、东方和西方的联系,更希望创造人与人之间真实的交流。观众并不只是被动地观看和欣赏,展览希望通过公众活动尽可能多地为大家创造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机会,用艺术鼓励大家主动地开始讲述自己的移民故事。第一场公众活动“稻米之事”创意刺绣工作坊已于11月18日开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