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好家庭:耕读传家办学堂 崇文重教兴振能

编辑:陶倩2017-10-23 09:16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松元厦陈氏家族。

 

观湖东,松元厦,昔日陈氏家族千里跋涉,徙居于此。这是一片人文荟萃的土地。松元厦陈氏家族发展过程中有两件影响深远的事——过番和办学。过番闯出了新天地,也为办学积累了资金;办学则开启了民智,传播了文化。如今的松元厦陈氏家族秉承传统,文风蔚起,将“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好家风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兴家先兴学 节衣缩食自建私塾

初到松元厦,生活很艰辛,但生活再穷苦,先祖陈振能也没有放松对后辈的教育。在振能公看来,要想改变困境,唯有晴耕雨读,金榜题名,走仕途之路,跻身官宦行列,才有出头之日,才能光宗耀祖。于是,他抓紧了对第三代世孙文公等孙辈的教育和培养,撰联“兴门第先兴学第,振书声后振家声”以勉励他们发愤苦读,获取功名,还在屋前树石旗杆,以褒奖中举登科的后辈。

“就是卖田卖屋、出门讨饭也要让孩子们读书”。萌生了这种想法后,振能公集中全家族的力量在自家设私塾,节衣缩食购置经、史、子、集图书,想方设法筹钱聘请当地名师来家教授孙辈们。在全家族的齐心努力下,从振能族的第三代起,就开办了家族私塾,以教子弟。从此,振族家人在私塾里舞文弄墨,吟诗作对;朗朗书声,不绝于耳。

受先祖陈振能崇文重教的影响,陈氏后人热衷于兴学办校。1914年,陈氏家族联合海外侨胞,筹资约4万两白银于1914年开建永修小学。1924年,永修小学规模扩大,另选校址新建,改名为振能学校。1946年,振能家族侨胞再次捐资创办了振能中学,成为当时宝安县第三所中学。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了振能中学,把原属东莞临时设于牛湖广培小学校舍的观澜中学迁来与振能中学合并为宝安县立第三中学,也就是现今的观澜中学。如今,保存完好的“永修斋”仍以其独特的英姿傲立于古朴村居之间,似乎在不停地向后人诉说过去那段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振兴史。

英才辈出 振能精神世代传

“茅寮出状元”是祖辈的家训教导。振能公及后辈们,铭记先贤尚学之家训,秉承崇文重教之传统,耕读蔚然成风,从第四代起便英才辈出、遍迹五洋。孙金华公(振能族第4代孙),成为该族的第一位秀才,在民国以前,全族共计有庠生11名、监生34名、贡生5名、举人1名,有诰封品级和出任文武官职的17人。

据统计,振能学子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在1949年以前有近70人,在1950年以后有近千人;有一连三代全是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之家”;约有30人被授予专家、教授、高级职称;还有创作巨型宣传画《小平在深圳》著名画家陈炳林;有10余人担任过各地侨领;10余人参政担任县团以上职务。

在祖辈的影响下,“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好家风仍旧在今天的松元厦陈氏家族传承。依托松元厦社区、松元厦祠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锦绣科学园等社区资源打造的“振能书院”已于今年开班。借助“书院+文化”特殊服务模式,弘扬“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良好家风,让传统文化与艺术回归社区,打造“振能”品牌客家文化共享社区,致力将“振于无境,能而有为”的振能精神世世代代传下去。

龙华新闻记者 徐蔚昕/文 陈建华/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