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网 > 

提案议案

【龙华两会】区政协委员为龙华发展建良言、献良策

编辑:卢东勃2017-01-18 22:45内容来源:龙华网

新闻提要

龙华网1月18日讯 (记者 卢东勃)1月18日,龙华区政协一次一届会议开幕,区政协筹备组组长钟荫腾代表区政协筹备组作第一届委员会筹备工作报告,对区政协今后五年及2017年工作提出建议。当天下午,举行了区政协大会发言,全体一届区政协委员参加。

会上,来自社会各界别的委员们围绕贯彻落实区一届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立足新起点、建设新龙华,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中轴新城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对龙华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等领域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田晖南:让观澜河的水清起来,活起来

观澜河“一河两岸”景观工程使我们两岸更加美丽,但是河道水质和生态修复没有实质性改观,水质达不到5类水标准。我们区政府门前几百米的水景观是拥水达到的,每天都要换水。河道黑臭问题依然突出,面源污染严重。这些年,我们在治河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方向和理念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河流标准和质量急需提高。

为此,田晖南提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充分利用区间的16座非供水水源水库,作为河道补水主要来源。二是探索建立观澜河流域“四双”管理新模式,双指导、双提升,双达标,双精准。提高管养标准,提高建立一体化专业的管理队伍,实现监管手段信息化,对全区的河道、水库、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实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尽快让观澜水的河水清起来,活起来。

徐红丽:加快推进产权融合,建设宜业宜居龙华

产城融合是实现产业与城市双转型的战略转型和必由之路。龙华在产城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一是规划理念有偏差,园区公共配套服务严重欠缺。二是城市更新中产城分离现象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三是产城融合缺乏相应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措施。

另外,关于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建设宜业宜居龙华的建议。一是树立科学的产城融合比较观念。二是以特色小镇为契机,完善现有规划,将两个现有产业片区打造成特色小镇。三是高标准规划建设九龙山智能制造片区,打造高科技创新和亲水绿谷。

彭康良: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振兴龙华实体经济

当前制造业为首的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弱化,成为经济下行最突出的因素。经过调研,龙华实体经济面临以下困难:一是制造业升级难,二是企业用地难,三是融资贷款难,四是留住人才难。

为解决以上问题,彭康良提出四点建议:第一,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用地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解决企业用地问题。第三,引导社会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帮助企业融资。第四,制订和落实人才安居政策,帮助企业留住人才。

左楠:补齐公共设施短板

龙华新区成立以来,着力推进两区一城建设,但受历史原因影响,公共服务仍存在较大缺口。

一是公共设施配制与经济定位不匹配。龙华新区成立五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GDP从1309亿上升致1800亿。截至2015年,全区实际管理人口约300万人,辖区内实际人口密度约1.71万人/平方公里,高于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从人口结构来看,全区人口平均年龄约30岁,属明显的人口红利窗口期。

二是关于补齐公共设施短板的几点建议。一是确立公共设施先行的综合发展战略,以强区放权为契机,以公共设施落实为核心,确定公共设施先行的综合发展战略。二是建立更加灵活的公共设施用地整备补偿机制。三是构建高效务实的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设施建设。五是加大对市级投资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

赵燊:推进入学数据直通,实现义务教育直升

据统计,2015年,龙华区常住人口151万,实际管理人口达289万,其中户籍人口仅21万。

一,现状分析。一是两免资格审核程序繁杂,每年上半年,龙华区大量的非户籍居民都要为小孩上学的问题奔波。根据有关招生文件要求,非深户籍学生申请入学必须直接或间接联系公安、计生、国土、房屋租赁、住建、社保、工商等多个部门办理相关证明或信息录入,然后通过网上报名、现场资格初审提交材料。二是九年义务教育不直升。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均实现了九年一贯制学校直升,或者逐步实现中小学对口直升。

建议:一是探索招生系统与织网工程大数据平台直通。第一,由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网格服务管理中心、教育、公安、公安、计生、国土、房屋租赁、住建等部门联合成立织网工程数据直通工作小组。第二,工作小组与市政府、市社工委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二是分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直升。

黄若琋:推动企业创新,打造深圳产业创新中心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过去五年,龙华区通过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制订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创新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此,建议从龙华实际出发,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依托深圳北站的交通枢纽优势,建设产业创新中心重要战略支点。二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三是优化人才政策,将中高端实用型人才纳入人才认定扶持范围。四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相应保障机制。创新意味着风险,龙华应积极探索建立多方面创新主体的容错免责机制,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利,解决创新改革者的后顾之忧。

贾西贝:以大数据促进民生服务和政府治理

龙华作为2015年深圳市社会建设织网工程的试点区,在大数据服务民生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通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在此基础上大数据还可以进一步解决当前龙华区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总结成民生四难。

第一难是“人在证途”,群众办证难,用证繁。第二难是“人在表途”,群众填表难。第三难是证明“我爸是我爸”,群众关系证明难。第四难是APP孤岛,群众手机办事体验差。这些问题不仅造成群众体验差、获得感低,还造成了公务员工作负荷大,浪费大量精力。数据的反复索要、录入、核对,以及对服务对象了解的缺乏和决策拍脑袋,是导致群众体验差和政府效率低的重要根源。

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解决这些数据碎片化、入口碎片化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缓解业务碎片化问题。因此,我们建议针对民生四难,在一窗一网办事的基础上,推行以下四项统一:一是统一前台,二是打通后台,三是统一数据,四是统一业务。这四项统一,将会形成“我的龙华”手机服务端口,“数聚龙华”统一数据资源库和“龙华大脑”大数据分析平台三项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议以此为基础,设立龙华区大数据管理局,牵头管理这些事项。

杨春红: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问题

建议:第一,加快轨道建设,支撑龙华区发展,一定要积极争取将南龙线,龙前路,中轴路,宝州路,罗龙线纳入轨道建设四期调整,第二,加快推进中轴提升战略,加快与福田、南山周边区域的交通通道,重点加快推进梅关高速市政化改造,规划玉龙到沙河东路向北延伸新的通道。第三,加快早高峰时段的交通动态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铁骑处置效率,确保车辆有序通行,三管齐下,缩短龙华与原特区内的差距,减少老百姓耗费在上班路上的时间成本。

候红亮:打造深圳基金小镇促进龙华实体经济

基金小镇在国外有成熟的模式,美国对冲基金的小镇,瑞士达沃斯小镇,法国香水小镇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集群效应,深圳作为金融前沿城市,龙华打造首屈一指的基金小镇模式,与前海错位发展,将基金重镇模式带入和实体经济融合,将融合打造一张金融名片。结合龙华实际情况,龙华作为一个中轴核心区域,相信重点发展像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时尚产业,规划多个重点园区,建议基金围绕这些布局和集聚。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北站购买总部用房,吸引股权基金等入驻,加速此类产业落户,让龙华增加就业,创造税收,第三制订一些优惠支策,让基金公司安心落地,目前前海优惠产业目录当中可以享受15%税收优惠,基金业不在此类,LP取得的手续费按照5%-35%计征个税,龙华在制订政策的时候,可以借鉴他们把税负降下来。最后我们相信随着基金小镇的落地,可以让龙华实现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会聚,促进龙华实体经济的二次腾飞。

戴江红:尽快新建龙华文艺场馆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龙华区现在主要艺术场馆只有龙华会堂,龙华文化艺术中心等几个剧场,和规划相差很远。第二,龙华缺少标志性的大型剧院,大家知道福田有深圳音乐厅,罗湖有深圳大剧院,南山有保利剧院,龙岗文化中心剧院,宝安新三馆已经更新,坪山演艺中心已经使用,目前龙华还没有标志性大型剧院,我想谈谈龙华大型剧院早日落成的迫切性。第一,大剧院是龙华打造国际会客厅的标配,放眼国际,不能缺少文化地标性建筑,歌剧院可以成为龙华城市形象的代言人。第二,大剧院是引进高端人才的磁铁,龙华吸引高端人才,就要考虑他们对于精神享受的需求,不用跨区,自己家门口可以享受最美的视听盛宴,这是大家的心愿。第三,剧院艺术感染打破了只有学生接受艺术教育的局限,让所有社会公民能够走进剧院能够接受艺术教育。总之,文化是城市的终极价值,艺术是城市的精神食粮,所以我在此呼吁龙华区亟待加快新建剧院、音乐厅,促进龙华艺术繁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