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航拍长江大桥养桥人六十年的坚守

编辑:彭桂红2017-05-04 00:16内容来源:新华网

新闻提要

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建成通车,是我国建造的首座公铁两用横跨长江的钢梁桥,也是京广铁路横跨长江的“咽喉”。

  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10月建成通车,是我国建造的首座公铁两用横跨长江的钢梁桥,也是京广铁路横跨长江的“咽喉”。今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将迎来60周岁华诞。新华网闵任之摄

  从最近的一次“体检报告”总体评价来看,全桥无变位下沉,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可抵御10万立方米流量、5米流速的洪水,可抗8级以下地震和强力冲撞,24805吨钢梁、8个桥墩无一裂纹,无弯曲变形,百万颗铆钉没发现松动,全桥无重大病害。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假如,把60年前的大桥比喻为呱呱落地的婴儿,把60年后的大桥比喻为历经风霜的“天命”壮汉,那么,少为人知的养桥工人,就是悉心呵护大桥健康成长的“保姆”。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武汉长江大桥的养桥工人隶属于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近年来,经济发展日益加速,铁路经历了6次大提速,通过大桥的列车密度不断增加,养护标准日益提高,而养护工人的人数却逐年减少。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铁路6次提速以前,工人们的养修作业基本是全天候。那个时候列车密度不大,运行速度很低,机械设备还没有普及应用;工人们早晨8点上桥,利用列车运行的间隙对大桥设备进行养护作业,列车接近的时候,防护员根据车站的命令,指挥工人下道避车,等列车通过后,再上道继续作业。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现在,有了电动机械设备以后,形成了流水线作业,一人在前面松扣件,一人紧跟在后面保养涂油并复紧,平均下来,每人每个小时就能保养20多根轨枕,作业效率大大提高。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以前,在汉阳和武昌桥头分别设置有巡查班,一共有十几名巡道工人,他们按照‘三班四倒’的方式,昼夜不停地在大桥上来回巡查。现在有了监控,把巡道工人减少成了4人,分2个班,只在夜间巡查,取消了白天的巡查。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现在的武汉长江大桥车间,一场以“检、修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桥梁维修体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进;他们经过科学调研,制定了大桥养修“检查、分析、评价、计划、作业、验收、考核”七个关键环节,并加速推进“智能桥梁”建设。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据悉,每年10月到第二年5月期间,武汉长江大桥上的温度平均比桥下温度低5到8摄氏度。寒冬时节,江面上的寒风如同冰刀一样,让人无处可躲,养桥工人们上桥前都要再加穿一倍的棉衣棉裤御寒。新华网连迅摄

  在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里,有一座建成不久,刚投入使用的现代化“作战指挥部”。整个大厅窗明几净,一张巨幅电子屏幕悬挂在大厅正前方,屏幕内显示着大桥数十处关键处所摄像头所摄录到的画面。大厅中央分2排摆放着10台电脑,从电脑上可以直接看到大桥的各项日常检测数据,实现从纯手工作业到大数据运用的“大穿越”。新华网欧阳小洁摄

  据武汉铁路局桥工段长江大桥车间主任黄伟介绍,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时的设计寿命是100年,现在已经过去60年,养桥人的工作目标是,通过科学养护,让大桥使用寿命延长到150年。新华网闵任之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