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羊台山》在大浪的十年沉淀

编辑:陶倩2017-02-15 09:30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杂志为季刊,现已出版正刊41期,共刊登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各类作品1000余篇(首),总计400余万字。

《羊台山》第36期杂志封面。

羊台山,三分之二的山体坐落在大浪街道辖区,山清水秀,山峦叠翠,树木葱茏,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往登高眺远。2006年10月,大浪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出“领悟人文情怀、创想羊台文化”的口号,立足打造“大浪羊台山文化圈”,创办了《羊台山》文学杂志。杂志为季刊,现已出版正刊41期,共刊登小说、散文、诗歌、评论等各类作品1000余篇(首),总计400余万字。一晃眼,《羊台山》杂志坚守纯文学的创刊理念,已走过10个年头。

秀丽之山 文化之种

2006年4月,大浪街道从龙华街道分设出来。作为村制街道,大浪街道较偏远落后,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但彼时街道领导在重视发展经济之余,也抱有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的信念。于是,创办一本文学杂志的重任就落在范明身上。范明长期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有着深厚的文学创作基础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经验,做《羊台山》的主编,是最适合不过的人选。

为了给杂志取名,当时编辑部成员颇费了一番脑筋,初拟了几个刊名,都不太理想,后来想到大浪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羊台山,在抗日战争时期,羊台山是一座母亲山、英雄山。1942年,当地群众和东江纵队上演了震惊中外的“胜利大营救”,从沦陷的港九孤岛抢救出了茅盾、何香凝、邹韬奋等著名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经羊台山转移出去。那时候,羊台山与文化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文化的种子已经播下。于是编辑部便以羊台山为杂志命名,这个名称,符合杂志的办刊理念,即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迸发激情,激发创造,为大浪凝聚文化气息。而今屹立十年不倒的《羊台山》杂志,以其清新脱俗的刊名和始终如一的办刊理念,依然获得大量读者和作者的拥趸。

 

《羊台山》第一期杂志封面。
 
 

不忘初心 方得深远

经过认真研讨和仔细斟酌,2006年10月,第一本《羊台山》面世了。秉着翻阅轻松和方便阅读的宗旨,无论是杂志大小还是内页和版面设计,都保持着一种风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重新翻开过去的《羊台山》杂志,字体和版面设计依然是那么熟悉和亲切。《羊台山》对外打开了一扇文化窗口,从一本名不见经传的街道一级杂志,开始广为人知。这些年来,《羊台山》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赞赏,还被省内的一些杂志刊物拿去作办刊参考。在一些文学研讨会上,《羊台山》刊发的纯文学性的作品多次受到了文学界和相关专家的肯定和赞扬。通过《羊台山》,业内人士开始了解到大浪原来也是个有人文情怀、有文学理想的地方。

为什么《羊台山》的影响力会越来越深远?范明说,从创刊时开始,《羊台山》约稿的定位就是立足深圳、面向全国,在培养本土作家的基础上,坚持把稿件质量放在首位。刊登的作品中,有约稿,也有朋友推荐,但不管是什么方式的来稿,首先要求作品必须是原创,其次则要求文学性强,这样作品才能让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

“一本杂志办得怎样,不是看这本杂志是哪里办的,而在于杂志本身。”《羊台山》这个平台给予许多人创作发表的机会。作为主编,范明认为要平等对待作者和读者,因为尊重写作就是尊重作品本身。

 

羊台山杂志十周年《文学的光荣》成果研讨会。
 
 

拳拳之心 新秀辈出

《羊台山》是一本极具本土特色的街道级杂志,作者不但有名家学者,也有本土写作者,更有新人新作。作为一份基层文学刊物,《羊台山》的编辑们做了大量文学普及的基础性工作,为提高辖区内的外来打工人员的文学写作水平,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羊台山》很注重挖掘文学新人,培养出崔绵、袁叙田等一批大浪本土作家、诗人,并陆续举办、承办了“羊台山”杯全国诗歌大赛、“诗歌龙华”等诗歌活动,呈现出“文韶大浪、诗涌羊台”的文学景观,不断提升在龙华、深圳文学圈的影响力。如今这些实力派作家已陆续出版了个人专著,“羊台山”文学现象也因此形成。

为了引导和培养大浪本土文学爱好者,《羊台山》在办杂志之余还举办了各种文学讲座、读者见面、诗歌朗诵会和征文比赛等文学活动。此外,编辑部还办了一份四开版小报《浪花》,每月一期,目的是让更多基层的文学爱好者有施展拳脚的平台。

2016年是《羊台山》创刊十周年,为此《羊台山》编辑部举办了一次成果研讨会。在研讨会上,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奇云说:“《羊台山》杂志10年来培养了现在深圳很多的一线作家,带动了一批青年写手活跃在深圳文坛,使边缘的写作者得到专业的文学锻炼和指导,他们后来的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等国家大刊上,取得非常可贵的成效。”

坚守精粹 不断精进

回望《羊台山》的这10年,其不因其微小而不著,不因其羞涩而退避,在一个日趋物质化的时代环境中,坚守了一份文学的纯粹和本真,成为大浪街道的一张沉甸甸的文学名片,在深圳的文学殿堂里发光发热。

对将来办刊的方向,范明说以后会继续坚持办刊宗旨,保持基础风格不变,同时,会在合适的时机,探索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变化。办刊是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个不断精进的过程,学习的脚步不能松懈,惟有思考不断,才能跟上这个变迁的时代。

龙华新闻记者 李秋妮(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主编看杂志:像对孩子般呵护喜爱 

 

除了是大浪街道文学刊物《羊台山》的创始人和主编,范明还是一名作家和诗人。她的诗歌因思考而厚重,她的散文从“小我”走向“大我”,关注女性以及社会问题,追问生活真相和意义,而不一味沉迷于柔情的梦中,从而提高了散文的思想素质。

在龙华工作20年,其中一半的时间范明用来守护《羊台山》。用范明的话来说,过去的这10年里她与《羊台山》紧密相连,不管将来是否会一直坚守,但这10年的办刊历程足以让她回味许久。

在范明眼里,这份主编工作很有意义、很安静。于许多文学创作者来说,《羊台山》这个平台深远有内涵;于大浪来说,《羊台山》对外打开了一个很好的文化宣传窗口;但对于范明,这份杂志有着非一般的意义,其中倾注的感情和心血,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呵护喜爱,并且与之一起成长。回顾过去的工作历程,范明说长期在宣传岗位上,做着与文字工作息息相关的许多阶段性的工作完成了就过去了,但这本刊物却像自己的家人一样,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刻印在自己的心里。

喜欢文学,并且很幸运地从事了文学的工作,能与自己的爱好融合一起,范明很是乐在其中。虽然这是季刊,一年四期,但投入的心血和精力非常多,从编辑到出版,每一道工序都认真阅读和审核。每一期杂志出来,范明会第一时间翻开墨香四溢的书页,并陶然其中,《羊台山》给她带来的是从心底迸发的喜悦之情。

在大浪工作的10年,《羊台山》成就了范明,人们说起大浪自然会想起《羊台山》,说起《羊台山》就会提起范明。随着这本文学刊物的日趋成熟和影响力的扩大,大浪的文化氛围也日益浓厚。因为太喜欢,所以范明和她的团队把《羊台山》作为一个文学理想来追求,一份责任来担当。正因为有了范明的坚持和努力,《羊台山》的影响力日渐扩大,并已辐射全国,形成了独特的“羊台山”文学现象。

龙华新闻记者 李秋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