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福民丹坑:状元后裔开基立业 书香之风传承数百年

编辑:陶倩2017-02-14 09:35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福民丹坑村保留着大片的古老建筑。

福民丹坑村充满历史沧桑感。
 
 

风光秀丽的观澜人民公园侧,就是福城街道福民社区丹坑村。丹坑村东依观澜母亲河,西临风景宜人的九龙山,南面与长湖头村相望,北面被麒麟山环绕。

福民有五村,当属丹坑书香之风最盛。这个昔日的小村庄如今户籍人口不过400余人,绝大多数人姓莫,是唐代状元后裔,书香之风传承数百年。到了当代,从1986年起,出了9位学校校长,有着“教师村”的美誉,且大专生、本科生更是不在少数,可谓实实在在的耕读传世。

 

状元公后裔来丹坑开基立业

如今的丹坑村,绝大多数人姓莫,少数人姓罗。在丹坑,如果和丹坑居民谈到这个姓氏,莫家人会立刻自豪地拍起胸脯:“我们莫家是大唐状元莫宣卿之后!”随后,莫家人还会骄傲地提起:“我们这个老祖宗,那是两广第一个状元!”

莫宣卿何许人也?公开可查阅的资料中写明,莫宣卿,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生于广东封开县,被奉为广东莫氏之祖。相传,他在7岁就吟出来“我本南山凤,岂同凡鸟群;英俊天下有,谁能佐圣君。”17岁的莫宣卿中制科状元,为两广首开金榜,是隋唐自科举取士以来年龄最小的状元。

肖叟公是东莞莫氏始祖。据东莞莫氏族谱,丹坑村莫氏为肖叟公第六子(悦东祖,南宋恩将致政大夫)分枝。20岁出头、一表人才的成德公,是宣卿状元公第18世孙,因出身世家,自幼熟读“四书”“五经”,不但文采风流,会吟诗作对,更因为自幼随父兄习得一手“莫家拳”,平时在东莞茶山耕读外,也喜欢四出云游拜访亲朋好友。

在一次赶赴沙尾等村探访族亲途中,路经如今的丹坑时,见此地山形起伏,圆润逶迤地自西向东侧卧在观澜河畔,秀美山峰南边更有一大片开阔的开着迷人花草香味的肥沃草地,草地中间有一条清澈见底、源自牛岭山脉的小河流过。成德公暗里一声赞叹,“好风水!”心中便拿定了在丹坑开基立业的念头。成德公回茶山见过父兄,述说缘由后,经得他们的支持,便择日携带新婚不久的妻子来到丹坑,开始了他曾吟诵的“丹山锦绣和日月,坑水长流有贤人”的悠闲耕读生活。

成德公平日乐善好施,睦邻友好,诗云:松青柳绿河两岸,鱼肥酒醇有书斋;莫道小儿不迎客,丹山富水贵人来。源远流长,是为丹坑莫氏始祖也。

自此,宣卿状元公之后裔便在丹坑开枝散叶。

 

“莫家人”好学重教堪称儒雅之门

数百年来,作为唐代状元之后,莫家祖先好学、重教的精神,始终激励着莫家后人。如今的丹坑村莫氏族谱中收录着《莫宣卿状元公家训》,依据此《家训》,莫氏后人以书传家,以信义处人,堪称儒雅之门,人才辈出。

就远的来说,清末民初时期,莫友梅(松年公)作为一名在广州学过西医知识的医生,在附近乡镇悬壶济世,颇负盛名。民国时期,莫晓东曾任丹坑村村长,被东莞举人莫鸿秋称为“鬼才”,为后世留下励志对联:创业维艰,光祖备尝甘苦;守承不易,后人须戒奢华。新中国成立后,丹坑村民一直把崇文重教当成“传家宝”。无论贫富,莫家人都把送儿读书看成第一要务。由于扫除青壮年文盲成绩突出,曾受到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表彰。

就近的说,丹坑村莫氏家族重视读书,也重视教书,莫家子弟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特别多。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村里的“老三届”们就纷纷拿起教鞭当教师,他们当中出了观澜成校和观澜二小的校长,有的是两三代人都从事教育。村里的莫礼云老人,自己当了校长不算,还让儿子也走上教育这条道路。“丹坑村出校长”这一传统也正是丹坑村人乐意投身教育事业的一种民间描述。

据统计,丹坑莫家子弟中,当过校长的有9位,当过教导主任的有5人,从事过教育工作的有近20人;全日制本科生、专科生68人,自学成材的大专生、本科生43人。光2013年,丹坑村以一年就有7女1男走进大学校园,村里人骄傲地称这是“七星伴月”。

 

社区居民在古井打水洗菜。
 
福民丹坑村内一楼房顶上种植着簕杜鹃,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百年民居保存得当富有生活气息

如今的丹坑新村,高楼拔地而起,新村与旧村并无刻意划分界限,相映成趣。在历史发展大潮之下,丹坑老村的百年民居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见一处拆迁、抢建之现象,实属难得。如今这片百年民居中,居住的多数是外来务工者,富有生活气息。

这片百年民居村口有两口水井,至今井水清澈、丰沛。村里的老人讲,其中一口井已有200多年历史。如今,这两口井为居住在此的居民提供了涤衣洗菜之便。再往里走,就是成片的广府民居,几乎每家每户门前栽绿植,或开辟一小块地方种菜,静谧巷道拐弯处突然伸出开得鲜艳的簕杜鹃,时光在这片民居中似乎都放缓了脚步。

据村里人介绍,这片传统民居内现存宗祠2座,始建于清朝,占地面积180平方米,极具广府宗祠特色,历史上因丹坑村水患严重,1957年大水灾,有两家村民因房屋倒塌,无家可归,村里将其中一座宗祠借与这两家人居住,后因年久失修,不复旧时模样。

说起村里保存得当的民居,村里人还乐意提起本村建筑名人——本土工程师莫惠明。他是土生土长的建筑工程师,又是观澜地区建筑行业的名人,由于家境贫穷,童年时期只读过几年书。但他聪明好学,成年后,跟随亲戚朋友去做泥工,由于工作勤奋,很快成为一名建筑技术师傅。新中国成立初期,他被观澜建筑队聘请为工程技术人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设计并施工建成了可容纳千人的观澜电影院,当时在宝安地区实属罕见。在当时建筑材料奇缺的年代,他土法上马,采用经济、科学的方式建起了横跨观澜河的大布巷大桥。在他的影响下,丹坑村很多村民都愿拜他为师。一时间,建筑行业成了丹坑村民谋生职业。龙华新闻记者 黄晓华/文 陈建华/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