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22-04-21 09:06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雷卫华在深圳市龙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1
过去一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圆满完成区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
2021年以来工作回顾
1
着力打好打赢疫情防控大仗硬仗,交出了一张“双统筹”科学精准、务实有效的成绩单。
·全面提升疫情处置效能。
始终保持应急指挥体系处于激活状态、高效运转,组建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流调专班,科学划定、动态调整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精心做好核酸检测、医疗救治、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做到应查尽查、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管尽管,没有出现外溢病例,较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疫情防控工作得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广东工作组充分肯定。
·织密扎牢外防输入防线。
深圳北站实现防疫核验和车票核验3秒“一证通行”,仅用3天就建成启用了北站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普检、快检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实现深港跨境货车运输“全封闭、不见面”接驳。抓实抓细入境邮件快件、境外输入物品防控,完善入境人员分类转运全闭环管理机制。
·持续细化群防群控颗粒度。
加强社区小区、城中村围合管理,落实“场所码+电子哨兵+白名单”制度,场所码扫码率长期全市领先,坚决守好防控“最后一公里”。创新推出“安心行动”十大“优服务”举措,构建“1+2+N”24小时便民服务电话矩阵,确保有呼即应、接诉即办、办就办好。在全市率先启用移动疫苗接种车,超过256万人完成疫苗全程接种。
·创新打造“龙·眼”数字抗疫科技硬核。
在全国率先推出智慧流调系统,将原需2小时才能完成的“三区”围合时间大幅压缩75%至30分钟,将原需4小时才能完成的核心流调时间压缩到最快40分钟。在全国率先上线“核酸检测点人员密集度查询”小程序,建立核酸采样点“一张图”,仅用36小时就完成了一轮全区全员核酸检测。“防疫大脑”智能系统荣获全省政务服务创新案例,龙华区获评“全国抗击疫情优秀信息化单位”。
·开展大规模针对性助企纾困。
针对今年以来疫情带来的影响,及时出台助企纾困解难“十条”措施和稳增长政策,在房屋租金减免、金融服务、疫情消杀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预计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50亿元。
2
着力促转型提效益增后劲,交出了一张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成绩单。
·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市前列。
地区生产总值2828亿元,增长10.2%,增速不仅创下龙华十年来的新高,而且还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73亿元,增长10.1%,高于全市5.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4亿元,增长14.2%,高于全市4.6个百分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5亿元,总量居全市第四;进出口总额4773亿元,增长16.7%,总量连续5年居全市前三。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新增百亿级企业3家、上市企业8家、总部企业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0家。在新增减税降费近5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增长6%;税收收入480亿元,增长9.4%。在制造业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同时,服务业营收增长83.6%,增速全市第一。投资结构持续优化,非房地产投资占比提升9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6.2万元,增长9%左右。
·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商事主体数量增长18.4%,增速全市第三。新引进优质企业和项目97个,增长34.7%。首次在深圳全球招商大会设立龙华专场,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840亿元。集中开工91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完成262个工业园区转供电改造,工业用电量增长11%、总量居全市第三。捷顺科技中心等4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新供应产业用地55公顷,新增产业空间超过120万平方米。
3
着力强化数字赋能,交出了一张数字经济主引擎作用充分彰显的成绩单。
·数字经济政策全市最优。
发布全国首个县域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建立全市系统性最强、覆盖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的“1+N+S”数字经济政策体系,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总产出4668亿元、增长26.7%,增速超出传统产业16个百分点。
·数字产品制造提质提效。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九个细分领域的产值,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成功举办全球开放数据应用创新大赛、全国首届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暨全球人工智能生态峰会、大湾区数字供应链峰会暨第三届中国工业电子商务大会、中国工业互联网大赛深圳赛站等高规格行业盛会。
·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速。
数字经济(跨境电商)产业园开园,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
4
着力提升创新发展能级,交出了一张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成绩单。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新增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增长2.6倍至12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50家、规模突破3000家,总量均居全市第三。新增专利授权量3.6万件,增长12.5%。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投入运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分中心落户,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永久选址立项获批。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40家,增长32%。发放科技创新扶持资金超过7亿元,科技金融备案贷款增长84%。
·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发布全市首个区级数字经济人才大数据报告,建立起“1+10”人才政策体系。举办全国首届工业设计职业技能大赛,赛事组织工作获得“突出贡献奖”。引进省市创新创业团队5个,总量居全市第三;新增2名院士、129名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各类人才总量突破82万人。
5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交出了一张发展活力持续迸发的成绩单。
·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在全市率先出台抓改革推改革的专项制度文件,率先建立“提醒函+计划表”等工作机制,率先推出落实首批清单的34项自主开展项目。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
九龙山数字城体制机制改革纳入全市重点改革计划,全区48项重点改革项目获得10多项市级以上荣誉,龙华区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养老特色基地。设立全市首支区级天使投资母基金,参与发行全国首支地方政府离岸人民币债券。
·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
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70家,增长52%;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增长226%。成立龙华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协会,建成深圳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深圳北站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
6
着力促进“人城产”深度融合,交出了一张城区功能品质双提升的成绩单。
·重点片区规划建设全面加速。
基本完成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北部地区上升为市级中心。北站国际商务区建成数字孪生基座和龙华城市客厅,累计投资超过1500亿元。鹭湖中心城建成锦绣科学园、三一云都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公共建筑群。九龙山数字城完成天然气高压管道规划路由和基本生态控制线优化调整。龙华超级商圈开展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大浪时尚小镇时尚街开街,获评全省优秀特色小镇。观澜文化小镇基本完成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保护性开发项目。
·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试点有力推进。
赣深高铁开通,石清大道一期等主干道通车,打通断头路5条,新增道路里程14.5公里、非机动车道44公里。完成180个城中村、4700户餐饮用户“瓶改管”,燃气管网覆盖率提高到92%。5G信号独立组网实现全覆盖,数字孪生试点完成超千栋建筑模型精修,区平安医院获国家级BIM大赛金奖,龙华区连续2年居“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前五强。
·城区承载力大幅提升。
完成土地整备180公顷,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市下达任务。补偿建筑物88万平方米,增长138%。城市更新供应土地45.2公顷,完成违建“减存量”815万平方米,总量均居全市第三。
7
着力践行“两山”理念,交出了一张天蓝水清岸绿景美的成绩单。
·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观澜河企坪断面连续17个月平均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新建、修复污水管网45公里,龙华区顺利通过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省级验收,获评全国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区。
·空气质量优良率不断提升。出台应对不利天气强化减排措施,完成34家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销号式整治,PM2.5年均浓度降至22微克/立方米以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2%。
·完成“无废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在全市首创垃圾分类“导师制”,启动“城市管家”试点,建成全市库容最大的章阁余泥渣土受纳场。统筹抓好土壤等其他领域污染防治,有效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
·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新增碧道26公里,建成公园8个。
8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交出了一张共享发展有力有为的成绩单。
全年安排民生支出288亿元,近40亿元专项债也重点投向了民生领域。
·教育事业稳中提质。建成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5所,新增学位约1.1万个。新改扩建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6千个。
·健康龙华建设成效明显。区平安医院开展装修施工,区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区中心医院扩建一期项目封顶。
·文化惠民精彩纷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有效,张莹莹获评全市唯一的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莫荣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称号。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创新房地产全链条监管制度,新开工住房217万平方米,总量居全市前列;建设筹集公共住房超1.3万套,增长80%。
9
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交出了一张社会大局平安稳定的成绩单。
·公共安全形势平稳可控。在全市率先建立无人机全自动应急分队,各类安全事故亡人数减量全市第一,食品药品安全考核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全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
·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推出全国首套覆盖中小幼一体化的全媒体民法典课程,民法公园获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基层治理成效突出。建成67个安心驿站、78个安心小屋、16个暖蜂驿站,“1+N+V”党群服务阵地体系更加完善。
10
着力打造“六型”政府,交出了一张勤政为民、廉洁务实的成绩单。
·全面加强政府系统政治建设。
·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
·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推动作风建设向善向好。
制定实施184项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清单,高质量开展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等系列活动。在全市首创“三站一员”服务矩阵、率先发布41项“免申即享”事项清单,“医政通”改革经验获全市推广。九龙山工业园创造了投资项目审批服务的深圳速度,行政许可事项即办率达88%、时限压缩93%,全面实现“零跑动”。在全国率先建成政务公开专区三级一体化服务体系,政务公开工作连续4年荣获深圳“金秤砣”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