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19-03-18 10:11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灰花纹鹅膏
毒蘑菇类型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有三种
为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市民应避免采食野生蘑菇,除非确定可食,否则不能拿生命开玩笑。总体来说,鹅膏类有毒蘑菇同时具有菌盖、菌环、菌柄和菌托,因此在野外碰到这种“头上戴帽子(菌盖),腰上系裙子(菌环),脚上穿鞋子(菌托)”的鹅膏类野生蘑菇一定不能采摘。
在华南地区能导致急性肝损害的毒蘑菇主要有“致命鹅膏”“裂皮鹅膏”和“灰花纹鹅膏”(配图)。其中,“致命鹅膏”在深圳地区常见,属于“白毒伞”的一类剧毒蘑菇,其通体白色,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却能够引发急性肝功能及其他器官衰竭,致死率极高,一般进食50g足以致人死亡,是华南地区有毒蘑菇中的第一杀手。
中毒症状误食毒蘑菇会出现这些中毒症状
据龙华区疾控中心介绍,深圳地区气候潮湿,野生蘑菇种类繁多,在华南地区主要的毒蘑菇中毒症状类型可分为5种类型即——
(1)急性肝损害型、(2)急性肾衰竭型、(3)胃肠炎型、(4)神经精神型、(5)横纹肌溶解型。其中,导致急性肝损害的毒蘑菇毒性最强,导致的后果也最为严重,一般多在进食后数小时至30小时发病,也有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
早期可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在胃肠道症状好转后有1-2天的“假愈期”,之后出现明显肝功能损伤,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病情严重者可因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和(或)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此型是国内当前毒蘑菇中毒病死率最高的类型。
毒蘑菇辨认注意,这几种辨认方法都是错误的
据龙华区疾控中心介绍,目前我国发现毒蘑菇种类超400种,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专业设备,普通人难以准确鉴别蘑菇种类,区分有毒无毒若只依据外形特征进行辨别有时是不可靠的。
错误认识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不鲜艳的无毒。
事实: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丽、长相不好看的野生蘑菇也有毒。比如:在广东,导致中毒人数众多的白毒伞,外表纯洁朴素,又叫致命鹅膏,一个约50克(1两)的白毒伞所含毒素量足以毒死一个50公斤的成年人。
错误认识二:可使银器、大蒜、大米等变黑的有毒。
事实:毒蘑菇和银器、大蒜、大米等接触不会产生反应,不会出现变色现象。
错误认识三:掰开蘑菇有乳汁或变色的有毒。
事实: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后会流出乳汁,但确实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错误认识四:生蛆或生虫的蘑菇无毒。
事实:很多剧毒蘑菇如白毒伞成熟后也会生蛆或生虫。因此这种说法也是毫无科学依据的。
错误认识五:高温烹煮、煮沸、晒干可祛毒。
事实:毒蘑菇的毒素的性质通常很稳定,一般的蒸、煮、闷、烧等烹饪方法,或晒干加工都不能把毒素去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LINKS
龙华政府在线|观湖政务网 |民治政务网|龙华政务网|大浪政务网|福城政务网|观澜政务网
Copyright ©by ilonghua.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