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沙尘暴、龙卷风、强降雨……极端天气频发,2021年是气象灾害年?

编辑:陈苏雅2021-06-02 10:01内容来源:科普中国

新闻提要

“暴雨、雷电、大风、沙尘、高温……”你有没有觉得这些词,最近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相信你也感觉到了,天空好像过度活跃了。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今年我国的气候到底怎么了?

“天空不作美”对粮食有没有影响?我们该怎么办?信息量很大,你的笔记本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是指偏离气候平均状况(气候态)的严重程度,气候要素的距平达到或超过某一阈值(如1~3个均方差以上)的气候状况。

气候异常是相对气候正常而言的,也是不经常出现的现象,如严重干旱、特大暴雨、严重冰雹、特强台风、极端高温热浪等。气候异常会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造成很大影响。

什么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为极端事件,是指天气或气候变量值高于(或低于)观测值或统计值区间的上限(或下限)端附近的某已阈值时的事件,其发生概率要求小于10%。

极端事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发生概率小、事件强度大、社会影响广。

在实际研究中,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目标或内容,极端事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极端事件判定指标可以是单要素方法,也可以是多要素综合判断,需视事件的性质和复杂性而定。判断标准可以依据严重程度、累积效应、综合影响。

气候变化不但包含气候变量平均状态的变化,还包括那些远离平均状态而较少出现(小概率)的气候值或现象,即极端事件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

从统计上不是极端的,但影响超过了社会、生态或自然系统可承受的临界阈值,造成严重社会影响,这种事件也可归为极端事件。

2021年是气象灾害年吗?

最近有网友说“2021年是气象灾害年”,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呢?

这种提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也不要轻信此类网络传言或谣言。

我国是全球季风活动最为显著的国家,气象灾害多发,因灾造成的年平均经济损失在3000亿元左右,其中2010年最为严重,超过了年平均值的1倍。1991年以来,诸如1992、1993、2004等气象灾害较轻的年份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也都超过了2000亿元,所以防灾减灾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今年我国的气候怎么样?

大量监测事实表明,极寒天气、最暖2月、沙尘暴、强对流与暴雨降水等极端事件接连发生,我国气候总体呈现异常特征。

一月

从去年冬天以来,1月中旬前非常寒冷。

二月

1月中旬后快速增温,接着2月创造最暖纪录,整个冬季为暖冬。

春季

沙尘天气成主角,发生次数与2007年状况相当。

四、五月

强对流天气频繁出现。

另外,广东等地前期干旱,但随着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广东全省5月31日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惠州龙门县龙华镇过程降水超542毫米,出现旱涝快速急转。

到目前为止,今年大风似乎成为强对流天气、沙尘天气和寒潮冷空气的主角,大风现象串联了整个季节。

接下来雨与高温将成为主汛期关键词。

2021年5月27日,国家气候中心组织汛期滚动预测会商,对2021年汛期气候趋势及主要气象灾害的预测结论与4月底发布的预测相比,总体意见不变,局部有所订正调整。

指出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为偏差,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北方和南方均有多雨区;珠江流域东部、黄河上中游、海河流域局部、松花江流域、长江流域上游和下游局部可能有较重汛情。

夏季全国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江淮、江汉、江南、新疆大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东北地区大部、华北大部、黄淮北部、江南中东部、华南中东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西部降水偏多,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较为频繁。

气象灾害和极端事件频繁发生,将来在某种程度上应急管理这种现象可能会向常态管理方向转变。

极端天气对粮食有什么影响?

高温干旱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2013年高温热浪席卷我国南方多省。

7-8月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8省(市)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多出一倍以上,为1951年以来最多,伏旱迅速发展,直接经济损失超480多亿元。

2015年,由于降水不足,非洲多国遭遇严重旱灾,干旱导致各国粮食减产。

埃塞俄比亚820万人、津巴布韦150万人、马达加斯加20-30万人面临粮食危机,南非旱情达1992年以来最重,农业占GDP份额下降16.6%以上,损失高达100亿兰特,坦桑尼亚、赞比亚及津巴布韦等国水库水位持续走低,造成严重电力短缺。

2016年1月至2月上旬,非洲多个国家高温干旱。

南非首当其冲,西北各省最高气温连续数天保持在40℃以上,德班市出现45℃高温,打破当地历史纪录。

2021年春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等地、华南及台湾气象干旱发展快速,多地水库蓄水量屡创历史新低。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通过多个因素影响粮食产量。

一是荒漠化、土地退化造成大片土地无法耕种放牧,农田、草场面积不断减小,全球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被进一步压缩。

二是暴雨洪涝、低温、大风等极端灾害性天气一般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甚至导致农田颗粒无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将导致产量急剧减少。

三是气候变暖导致农业病虫害加剧,温度对病虫害的影响最为关键,气候变暖增加病虫害的繁殖代数,转移病虫害的发生界限,并改变迁飞性害虫的习性,导致农业病虫害加剧,使得粮食作物产量降低。

近年来灾害发生频率是上个世纪7、80年代的三倍多。2008年至2018年期间,发展中经济体的农业部门因自然灾害影响而蒙受的作物和家畜生产的损害和损失超过1080亿美元。

我们应该怎么办?

为科学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

加强对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关注,及时评估影响,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重视气候安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减缓全球变暖速度。

借鉴经验教训,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机制,进一步提升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

建设完善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监测预报预警服务体系,提高监测预警服务水平。

本文专家:周兵,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

[编辑:陈苏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