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袁隆平的理论遗产:从55年前的开创性论文到杂交水稻总设计师

编辑:柳娜2021-05-25 09:58内容来源:澎湃新闻

新闻提要

5月2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外,哀乐阵阵,冒雨前来献花悼念的群众络绎不绝。该中心二级研究员彭既明坐在三楼办公室内,双手掩面,悲痛难当。作为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彭既明跟随袁隆平21年。

“他为未竟的事业燃尽了生命”

每年12月至4月,袁隆平团队会去三亚,那里有杂交水稻南繁育种基地。其他时间,袁隆平都在长沙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

袁院士的办公室在中心办公楼三楼,楼道尽头靠右的一间。彭既明的办公室在三楼靠电梯间的右边。百米开外的生活区,彭既明家就住在袁隆平家对面。

“每天晚上他会来办公室。晚上7点他开始看新闻新联播,8点钟吃完饭后,他围着自己房子散步几圈,8点半准时来办公室,晚上10点离开。”彭既明说,几年前他和袁院士合著一本全英文杂交水稻专著,晚上他会在办公室写书到12点。彭既明听着上楼的脚步声,就知道是师傅来了,有时会师傅会咳嗽一下,这个声息让彭既明心里倍感踏实。有时袁老离开会向他打招呼,“还没走啊”。

袁老的生活非常简朴,平时吃米饭、红薯、玉米、馒头、花生米,大鱼大肉从来不吃。和团队出差在外,在机场将就吃盒饭。袁老的身体一直很好。他体质很好,少年时期在武汉读书时,游泳比赛拿过市里第一名,还曾应征飞行员,但他最终选择了农业,选择了杂交水稻。“他很自豪,每年体检,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在工程院是个标杆。”彭既明说。

“他的工作和娱乐结合得好,娱乐活动有象棋、麻将、游泳、气排球。他经常打排球,八十多岁还能打,曾担任湖南省排球协会的名誉主席。全省的气排球赛,我们中心拿过几次第二名。”彭既明回忆起来,脸上浮起笑容,“他酷爱体育活动,我们甚至组织过马坡岭机关单位的排球赛。”

近三年袁老不上场打排球了,但他仍在场下指导,为大家鼓劲加油。84岁时他戒了烟。他不喝酒,喜欢喝茶,喝云南的红茶。有时在他的办公室喝茶聊天,他会笑谈自己在“文革”时期的故事,“牛棚”都为他准备好了,快要住进去时,一份1966年5月国家科委给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发的要求支持袁隆平工作的函件,救了他。“即使在那个年代,仍然有些基本的东西存在。”彭既明说。

袁隆平家中灵堂。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近几年,彭既明感觉袁院士的身体虽不如从前,但思维一直很清晰,育种、产量方面的数据记得很清楚。

就在今年1月15日,袁隆平在三亚301医院住院,一天晚上,他用秘书辛业芸的手机打电话给彭既明,询问耐盐碱水稻的区试与第三代杂交水稻的区试情况。“我告诉他有4个耐盐碱水稻品种有望通过国家的区试和审定。”彭既明说,聊完了工作,在电话那边,院士和辛业芸聊天,打趣起彭既明来,“彭克斯拿了省科技奖……”

回想这些时刻,彭既明再次双手掩面,“他至死惦记的仍然是他未竟的事业,他燃尽了生命的最后一滴血。”彭既明没想到,袁老就这样离开了。

5月20日,他在田里遇到老专家罗孝和,罗老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跟随袁隆平,袁也给他取昵称“罗呵呵”。彭既明说,罗老告诉他,当天他去医院看过了院士,“见面时,他还喊他罗呵呵。”

5月21日早上9点多,彭既明开车到湘雅医院,10点半到达病房,袁院士已经不能说话了。彭既明说,他一直守着他,病房里有30多人,亲人们围在他身边。袁老弥留之际,病房里响起了阵阵歌声,有他经常哼唱的《红莓花儿开》,还有他非常熟悉的湖南民歌《浏阳河》。“听这些歌时,他有反应。十多分钟后,医生再去量他的各项生理指标,又恢复正常了。我们以为会好起来。”说到这,彭既明哽咽了,他没有参与唱歌,而是静静地听着、看着。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他这一辈子不断摸索,不断总结,在失败中提高,在困境中崛起,直至达到顶峰。在这个领域没有谁像他这样,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彭既明说。

[编辑:柳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