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19-03-25 09:28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居民熟练地把湿垃圾和干垃圾分类投放。
原先脏乱的垃圾屋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工作人员会在此对垃圾进行再次分拣。
当“垃圾围城”成为不可逃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能为减少垃圾多做些什么?“垃圾分类”不是一个新鲜名词,但距离它真正地进入我们的生活,影响我们的习惯似乎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近日,记者走进民治街道阳光新境园小区,“跟踪”一袋湿垃圾的去向,了解小区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成果以及如何真正做到从源头减量。而以此为试点,今年民治街道将在全辖区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并出台了工作方案,细化措施,设定目标,明确时间表,全力化解“垃圾围城”困局。
湿垃圾在家门口变成肥料
早上8点30分,民治街道阳光新境园小区大门口改造一新的垃圾屋前,年过6旬的居民徐叔拿着两袋垃圾,他熟练地把其中的蓝色垃圾袋放进湿垃圾桶;再挪到另一边,把剩下的红色垃圾袋放进干垃圾桶。在他身边,有一位工作人员及时地挑拣放错的垃圾。每天早上7点半到9点间是小区扔垃圾的高峰期。
早上9点后,居民已经陆续上班,老人家则多带着孩子在花园里游玩。垃圾屋前两三个装着湿垃圾的桶已装满,工作人员将满载的湿垃圾桶推到旁边的垃圾屋内,里边放置着一台形状方正的湿(厨余)垃圾处理设备,该设备占地面积不到5平方米。
工作人员启动按钮,设备上盖打开,垃圾桶自动上升,将湿垃圾倒入处理设备。上盖合上,设备开始作业,通过即时即地生化降解制肥技术,处理蔬菜、水果、餐厨等湿垃圾。处理后的湿垃圾主要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并不产生废气污水,同时还会产出生物有机肥料。湿垃圾生产的有机肥料会覆盖在小区的绿地、盆栽上,也有居民来垃圾屋取肥料,拿回家种菜种花。至此,一袋湿垃圾在家门口的“旅行”结束了。
湿垃圾直接在小区内“消化”,这大大减少了生活垃圾的产量。几个月前,在还没引入生活垃圾干湿分类设备、居民也基本没有形成干湿分类习惯的阳光新境园小区,周一至周五每日产垃圾12-13桶(660L),周六、周日每日产14桶。如今,小区周一至周五每日产垃圾6-7桶(660L),周六、周日每日产8桶,生活垃圾体积减量46%,重量减量33%,大大减少了清运压力。
让居民听得懂、做得了、看得见
记者问徐叔生活垃圾干湿分类难不难,他指着一群准备去打乒乓球的球友笑答,不难,我们这几个老头儿天天都这么做的。“基本没闻到臭味,垃圾房比以前干净多了,也没有垃圾运不出去的情况。”徐叔对这个新事物感到挺满意的。
实际上,最开始居民也抵触垃圾房的改造,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要建设小型的垃圾转运站。为了说服居民,让居民“听得懂、做得了、看得见”,区、街道城管和市政部门联合小区物业、业委会做了不少工作。
“我们并不想被垃圾包围着。”小区业委会主任周鑫说,这是小区愿意迈出第一步的原因。在进行改造前,物业和业委会邀请居民到现场考察,由提供技术的公司介绍设备,展示改造成果和环保证明,同时还在社区摆摊、组织上门走访,送干湿分类垃圾袋,并演示如何分类。
在垃圾房改造、设备调试过程中,小区及时向居民介绍进展,并和公司沟通,反馈居民的需求。去年底,垃圾房改造完成,原本脏乱的垃圾房摇身一变成了清爽、干净的橙色小屋。“家家分类新时尚。”垃圾屋上的标语十分显眼,屋内一侧密封放置湿(厨余)垃圾设备,站在屋外,运作中的设备基本听不到噪音,另一侧则是办公间,运营方长期有工作人员驻点。
深圳亚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运营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该设备采用了国内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可以对湿垃圾进行降解。它的功能仿照人体的胃,里面添加了生物菌,经过一系列生物降解过程,其中90%的湿垃圾变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剩余的10%的残渣可以直接作为肥料。同时,整套设备配置有除臭设备,使气体达标排放。
“这个垃圾屋其实更像是个服务站。”工作人员介绍,每天早晚倒垃圾的高峰期,都会有人在垃圾桶附近指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垃圾屋就是倡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好广告”,过去居民担心分好类了,清运时又混在一起,让自己“白忙活一场”,但现在居民能直观看到自己分好类的垃圾变成化肥了,消除了疑虑就会提高他们的分类投放积极性。
让小区物业管理人员感到意外的是,新改造的垃圾屋带动居民积极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后,楼层撤桶工作的开展也水到渠成,虽然这是个高楼层小区,但居民普遍支持工作。而小区进一步推行集中投放,减少一楼垃圾投放点时,居民也相当配合。
民治全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减量
湿垃圾是最常见的垃圾,每个人吃饭、吃水果都会产生,在食物生产和加工中也会产生大量湿垃圾。据统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产生的湿垃圾约占城市生活垃圾的50%-60%。过去这部分垃圾,一般都是采用填埋和焚烧的方式处理,不仅加剧了有害物质的排放风险,而且还大大浪费了有机物质资源。
“我们先从简单的干湿分类做起,养成习惯,将来如果需要分得更细,我们也能做到。”过去几个月,许女士从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始学什么“湿垃圾”,什么是“干垃圾”。“现在我知道纸巾不可以扔在湿垃圾里,牙签也属于干垃圾,孩子在学校学了垃圾分类知识,回来也能用上。”许女士觉得这样的变化是可喜的。
记者了解到,民治作为龙华区人口最多的街道,每天的垃圾产生量达到了560吨,而民治街道的垃圾处理配额只有280吨,也就是说每天有将近一半的垃圾无法及时清运出去,这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也影响了辖区环境。为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民治街道采取了一切可行的办法,如垃圾打包、清污除臭、增设垃圾临时存放点等等,最大限度减少垃圾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
“阳光新境园小区的尝试不会是个案,而是一个新的开端。接下来,我们计划在辖区12个社区内各选一个小区做试点,推广阳光新境园的干湿分类模式。”民治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围城”问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势在必行。
为此,民治街道在辖区全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2019年民治街道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也于近日发布,方案从深化分类收集成效、加快示范片区建设、加强垃圾分类执法等方面细化措施,设定目标,明确时间表。
“2019年年底前完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0%,市民生活垃圾分类参与率达50%。”方案定下的目标是民治街道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担当与决心。任务艰巨,每个民治人都该行动起来,让自己生活的家园更美好、洁净。
龙华新闻记者 王雪敏 通讯员 邓才斌 袁甲清 罗育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