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女孩的诗歌在德国车厢流动

编辑:陶倩2018-10-17 07:59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龙华女孩姜馨贺的诗歌《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在德国斯图加特市的车站和公交车、电车上展示。



今年下半年,一个中国女孩的诗歌《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出现在了德国的斯图加特市。30年前,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交通诗歌运动”,这个活动持续到今天。今年是斯图加特市第一次选用中国现代诗,诗歌的作者是居住在深圳市龙华区的姜馨贺。整个下半年,姜馨贺的这首诗都会与德国“巴罗克之父”马丁·奥皮茨等4位德国著名诗人、作家的作品一起,展示在全市所有的车站和公交车、电车上。

意外

诗作被“交通诗歌运动”选中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姜馨贺的父亲姜先生,姜先生说,知道自己的作品被选中后,姜馨贺很高兴,这让她更有信心去创作更多好的作品。

据姜先生介绍,事情的起缘在于一个奥地利的诗人朋友维马丁。维马丁是位汉学家,经常会把中国好的诗歌作品翻译成德语。当他读到姜馨贺的这首《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时,他把诗歌翻译成德语,发布在他的社交平台上。恰逢“交通诗歌运动”更新下半年诗歌作品,在众多诗歌作品中,主办方一眼便“相中”了这首诗。“我接到主办方发来的通知后,有点意外,因为不确定是否有这样一个活动。在多方询问后,才确定了活动的真实性。我很高兴馨贺的作品能够作为流动的诗歌在国外传播,这也是证明馨贺诗歌水平一个很好的机会。”

从姜先生展示的诗作海报中可以看到,斯图加特市在海报上并无特别花哨的制作,海报上只有对姜馨贺的德语简介以及中德两种语言的诗歌作品。姜先生说,这些“流动的诗歌”设置在斯图加特市公交车里,人们在乘坐公交车时,一抬头就可以看到美妙的诗歌,潜移默化中吸收各国的文化。“我很欣赏这一种做法,这种纯粹艺术没有过多渲染,就是安静地把各国的诗歌文化带到市民面前。”姜先生说。

实力千禧后诗人作品不可小觑

近年来,中国诗坛有一批00后诗人崭露头角,姜馨贺便是其中之一。据了解,姜馨贺已创作了500多首作品,是目前全国鲁藜诗歌奖年龄最小的获得者之一。被斯图加特市选中的《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是姜馨贺去年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也入选了《新世纪诗典》《中国诗歌排行榜》《2017年度中国先锋诗歌年鉴》等多个全国性诗歌选本。

姜先生坦言,他和妻子都是自由经商者,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充裕。在姜馨贺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注重对她进行阅读培养。“小时候,孩子童言无忌的语言表达,很多家长或者并不太重视,我们最初也没有及时发现,不过我在馨贺小的时候做了一个成长笔记,记录下她成长时讲过的话,做过的事。有一天,当我重新翻看这本成长笔记的时候,我发现她的语言很有特色,因此我与妻子也开始重视她在语言创作上的培养。”姜先生说,得到家长的鼓励后,姜馨贺的“语言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她自己也懂得了遣词造句,并且学会让一句话如何变得更加有韵律。

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有很多新奇好玩的事物,而这些事物也成了姜馨贺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她平时接触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会化作一首首诗呈现出来,有一次她在游泳池里游泳,1个小时上岸四五次,说有了创作灵感,要立即记录下来。”在姜馨贺的众多诗作中,写家人、写宠物、写朋友……丰富的童年经历,都变成了她笔下的一个个字符,散发出了不一样的光芒。

引导创造发挥条件不固定成长思维

姜先生说,由于受到姜馨贺的影响,他的小女儿姜二嫚也独爱创作诗歌。如今,两个孩子经常会参加一些诗歌交流会以及电视节目录制。对于孩子过早接触成人社会,是否有担忧的问题,姜先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孩子创作的诗歌需要传播,让更多人阅读才有意义和价值。如今是互联网时代,孩子接触的社会已然与旧时候不一样,所以成人对孩子的标准也不应该因循守旧,应该顺势而为。“更多是要正确引导。孩子的天地比大人广阔,我们会努力为她们创造发挥的条件和平台,让她们尽快适应这个互联网信息时代。”姜先生说,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孩子由大人来塑造,而现在的教育观念则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其思维发散远超过成人,因此,他不会固定孩子的成长思维,会让孩子更多去摸索和接触这个未知的世界,找准自己的定位,成为有创造力的人,而不是一个成绩优异却思维局限的人。

虽然参加一些活动会对姜馨贺姐妹的学习有影响,但姜先生认为,参加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能让孩子学到更多课堂外的东西,开阔视野。“对我们夫妻来说,是不是‘学霸’没那么重要,我们希望孩子能全面发展,不独在成绩上拔尖。”姜先生如是说。

龙华新闻记者袁春燕(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学的语文有时没有用

姜馨贺

在路过沙漠的

火车上

我加了一个

维吾尔族哥哥的微信

回到深圳互相问候

结果我不懂维吾尔语

他不懂汉文

语音也听不懂

就只好发表情

所有能用的表情

都从头用过一遍

现在

第二遍

又开始了

■相关链接

斯图加特市的“交通诗歌运动”

该项运动始于1987年6月,一位叫厄休拉·霍希的教师,从首创于1986年的伦敦“地铁诗展”中得到启发,提出这一设想,得到了斯图加特市交通局的大力支持,并很快付诸实施。“交通诗歌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遴选诗歌作品,,每半年更新一次。据悉,该活动曾选用过唐诗和老子的名言,但现代诗却是今年首次出现。“路上的诗歌”为市民的出行平添了不少阅读的美好和乐趣,因此30年来一直持续举办,现在已发展成全球除伦敦外,时间最持久的公交诗歌运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