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巍巍羊台山 孕育威名赫赫、功勋卓著的“东江纵队”

编辑:彭桂红2018-07-12 10:48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羊台山森林公园广场上的“胜利大营救”纪念碑。


风景秀丽的羊台山,曾吹响抗日号角。


羊台山森林公园广场,来来往往登山的市民不少。“羊台叠翠”作为深圳八景之一,已成为了广大市民观光、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而广场上“胜利大营救”主题雕塑,诉说着有名的文化名人大营救故事。这座位高587.3米的山峰,是当年东江纵队鏖战的地方。历史长河里滚滚硝烟已远去,今日忆起,是对往日战事的回顾,对红色革命遗址的瞻仰,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羊台山吹响抗日号角


追溯羊台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事迹,时间得回溯到1938年。当年10月12日,日军两个师团的4万余兵力在大亚湾登陆,仅用10天,便占领了广州;驻防广东的国民党正规军落败撤离。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长朱赤,对那段烽火岁月了如指掌。据他介绍,在日军侵占大亚湾、广州,并一路由东莞进占宝安县南头城的背景下,时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的曾生在现在的坪山一带组建了一支百人的抗日队伍,而另一位抗日英雄王作尧在东莞大岭山也组建了一支百人的队伍进行斗争。基于战斗策略考虑,这两支队伍不公开使用中共领导的名义,而是争取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要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还有一个原因,队伍虽然组建了起来,但没有粮食,也没有枪支弹药,物资十分紧缺,曾生和王作尧想通过争取番号进而领取所需物资。”朱赤说,令曾生和王作尧没有想到的是,国民党只给番号,不配给其他物资,曾生和王作尧最初的计划落了空。申请番号后,曾生带领着他的队伍活跃于羊台山一带,而王作尧则带领他的新编大队活跃在东莞大岭山一带,秘密进行抗日斗争。“据资料显示,曾王两部还曾互换过根据地,曾生带领队伍到了大岭山,而王作尧则领着新编大队落脚羊台山。”


创建革命根据地


1940年,国民党发现曾生和王作尧的部队是顶着国军番号的共产党抗日武装,便调动驻惠州的国军187师“搞摩擦”。“当时曾王两支部队已从200余人发展到了800人左右,但敌我力量依然悬殊。在国民党的围剿下,王作尧从乌石岩突围,曾生从大岭山突围,两支队伍计划往东走,到海陆丰去寻找组织。”


令曾王两部没想到的是,海陆丰的革命基础已然被破坏殆尽。仅1940年上半年,曾王两部因国民党围攻损失惨重,队伍从800多人折损至108人。“在紧急关头,中央下达了指示,为曾生和王作尧指明了方向,要作抗日斗争,还得重回羊台山。”朱赤说。


曾生和王作尧的部队几经周折,于1940年9月回到了当时的宝安县布吉。在布吉上下坪召开“上下坪会议”,确定了坚持在“惠东宝”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斗争,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决定,并抛弃国民党第四战区给予曾王两部的“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番号,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会议同时决定将部队东移归来的108人分为两部分:曾生带领第三大队70余人挺进东莞,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王作尧带领第五大队30余人留在宝安,创建羊台山革命根据地。


“在羊台山上作战有回旋余地,曾王两人还有一个考虑,那就是真正打起来如果敌我悬殊太大,羊台山的部队可以往大岭山转移。在这期间,基本确立了以羊台山为主要革命根据地,辅以大岭山革命根据地的抗日力量一同作战。”朱赤介绍,在羊台山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后,部队广泛发动群众,扩大人民武装,建立民主政权,“那么艰难的情况下,部队在羊台山上还建立了报社、税站、后方医院、兵工厂等一系列机构,实在不容易。《前进报》就是在羊台山创建的。”


1941年,第五大队在上下坪村采取“麻雀战术”,两败前来侵扰的日本兵;此外,在抗日自卫队的配合下,还两次挫败国民党顽军的“围剿”,端掉顽军在清溪苦草洞的武器库,全歼守敌一个排,缴获6挺轻重机枪和大批枪支弹药。游击队接连打胜仗,长了羊台山军民志气,大批农民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朱赤说,当时部队军资严重不足,正规获取枪支弹药的渠道几乎没有,只能靠缴获,但缴获的数量也远不够用。1941年,日军进攻香港。听闻这个消息后,曾生马上派人进入香港新界,一是想在新界开辟革命根据地,二是想去新界获取武器。英军打了败仗,满地都是丢弃的枪支,部队组织人员去新界找枪,大大充实了部队的力量。


至1941年上半年,龙华、布吉、乌石岩组建了共有600多人的8支抗日自卫队,并成立了抗日自卫总队。第五大队也从30多人发展到300余人,编成3个中队,在建党、建政、扩军方面都得到了迅猛发展,羊台山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成为了插在日军心窝里的一把尖刀。


抗日薪火越烧越旺


在1942年1月召开的白石龙会议上,党组织作出了成立东江军政委员会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决定,抗日游击总队常驻白石龙村。


这次会议,明确了继续以羊台山为抗日主要根据地的方向。朱赤介绍,在羊台山革命根据地,抗日薪火越烧越旺,1943年底,中共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东江纵队,这时羊台山的抗日力量已发展至4000多人。随着队伍扩建及斗争需要,以羊台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心,抗日游击斗争向四周辐射。“东江纵队不再局限于羊台山,开始往坪山、葵涌、港九铁路以东和惠州罗浮山发起抗日游击战,并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抗日之势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与游击队员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所向披靡。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此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人数发展到11000人。


“曾生在羊台山凭200人的队伍发展壮大,并不断取得胜利。而东江纵队的诞生和成长,更离不开羊台山的孕育,羊台山就是东纵的摇篮。”总结羊台山在历史中的革命意义,朱赤如是说。


历史烽烟已经远去,和平年代下的人们或许无法对当年的战争岁月感同身受。由于历史原因,羊台山革命根据地的相关史料、图片等被保存在大岭山革命纪念馆,但羊台山发生的革命故事,却在人们的记忆里愈久弥新。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


■羊台山抗日小故事


日军进攻芋荷塘东纵战士浴血抵抗


在羊台山雄鹰咀下面的山腰间,有一块平坦的水洼地,被称为“芋荷塘”,那里的卓氏宗祠是抗战时期东江游击队的活动集结地。


据家住大浪街道横朗村,原在龙华农业银行工作的钟玉新老人回忆,大约是在1942年,日本兵和伪军1000多人分三路围剿芋荷塘的东江游击队,那场战斗从上午11时打到下午4时多,游击队奋力抵抗,但因敌众我寡,伤亡惨重。“当时山溪、河水都被鲜血染红了。”


步狗窝曾是抗日基地


在羊台山脉环绕之中,离“石燕笼”约二里处有个山窝,被叫做“步狗窝”。这里地形非常隐蔽,右可通大头岭、上面岗、黄猄坑,左可直通羊台山,前面通向白石龙。


中共龙华地下党早期常以此为驻地,指挥游击队进行抗日斗争。在抗日战争期间,这里还成为了抗战基地,举办过多期抗日政训班,为战斗部队培养输送政工干部。为此,这一区域也成了日本军队的眼中钉、肉中刺,多次派兵前来围剿。敌人的猖狂也激起了龙华人民的反抗,许多热血青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为抗日战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和生命。


改革开放后,步狗窝不复存在,被开辟为工业区。


(摘抄于《羊台山:母亲山,英雄山——龙华历史与革命斗争纪实》,略有改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