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阳台山 一座山脉封存一段难忘过往

编辑:陶倩2022-07-01 10:40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大浪阳台山“胜利大营救”纪念碑。

80多年前,树木葱茏、树荫茂密的阳台山,曾“秘密”进行着一项伟大的行动。一批批文化名人,被掩护在深山里,等待奔赴至各个更加安全的地方。

阳台山不仅拥有“深圳八景”之一的秀美风光,还拥有“英雄山”的美誉。站在大浪街道阳台山森林公园入口处,仰头凝望那座“V”字造型的大营救雕塑,一幅革命历史画卷徐徐被展开。

1942年,大批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滞留在港。中国共产党上演了一出震惊中外的“胜利大营救”的历史事件——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独立大队的护送下,安全把一批批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撤离到大后方根据地。这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行动保护了中国的“文脉”和精英,这批文化精英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和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阳台山寻找红色记忆,除了大浪登山口入口处的“胜利大营救”雕塑外,还可以循着新近发现的大营救历史遗址研究成果,去找寻烽火岁月时留下来的痕迹。去年,龙华区大浪街道党工委组织文物、党史专家经过近半年调查走访、深入研究,在阳台山发掘出4处革命遗址。

深坑,位于阳台山和龙华古圩之间南面的一个山窝,阳台山的西北面,距龙华圩南边约10公里。这儿曾迎来邹韬奋、茅盾等50多位文化名人暂住,是当时有名的“文化沟”。除了文化名人,这里还居住着报社人员、医护人员、伤病员以及机械修理工。

这一处遗址的发现对研究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坑草寮接待所是当时隐蔽、接待、转移文化名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地点。如今,再看深坑遗址,是感恩革命先辈为和平年代所做的努力和牺牲,也是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的原点。

位于阳台山脉南麓大阳台山顶与小阳台山顶之间的一个山谷中间,原是一块平坦的水洼地,因为长满碧绿的山芋,故被称为“芋荷塘”。现在重返芋荷塘,仍能看见四散生长的山芋。

由于接待大批文化界人士,当年的芋荷塘被日伪顽军判定为游击队总部和主力所在,并发起猛烈攻击。战争的炮火,让一批革命先烈长眠于风景秀丽的芋荷塘,山间岁月,世事变换,人间沧桑。再回首,“芋荷塘”已不在,徒留青翠山芋迎风摇曳;芋荷塘仍在,静看风起云涌,仍护一方平安。

大浪街道东南部阳台山东麓山腰处,原有客家小山村,叫鸡板坑村。村民依山势建筑房屋,守山务农,与世无争。战争打响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阳台山为抗日根据地,该村成了游击队驻地之一。村中有炮楼和张氏宗祠,据考察,张氏宗祠是当年游击队的驻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五大队曾在此设立兵工厂。

要考证阳台山大浪片区作为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一个重要的革命遗址提供了有力证据,那就是位于陶吓村的宝四区人民政府旧址。陶吓村处于阳台山东坡,临近冷水坑水库,由于地处阳台山东麓山谷间,位置比较隐蔽,该村曾作为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41年初,中共龙华区委成立,区委驻地就选在了陶吓村的一间“华侨屋”内。1944年初,宝四区人民政府成立,下辖龙华、观澜、乌石岩、布吉等4个乡政府,驻地设址华侨屋。

尘封的历史长卷一经打开,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便开始唱响。不管是80多年前的战火飞扬,还是80多年后的和平安康、经济富强,这片红色沃土始终孕育着龙华儿女的无限生机和希望。弹指一挥间,匆匆数十年。这一处处红色烙印,是代代传承,也是今日龙华崛起奋进的力量。

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