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传统小吃递温情 云端看展触春光

编辑:陶倩2022-03-25 10:0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食物,是留住味道的载体,也是留住情感的一种方式。或许是一种小吃,或者是一道小菜,食物的背后,总能联结一个个温情的故事。这期“食味”追寻的是以前年节时常见的传统小吃。时至今日,制作工艺复杂的传统小吃已不多见,但这些小吃的香味、制作时邻里的情感,却让曾经得以品尝过美味、在邻里欢笑中见证过美食诞生的部分市民回味无穷。

疫情之下,许多风景成了心中所念、心中所想。不过科技的发展,也帮助人们减少了一些“求而不得”的遗憾。以前车马慢,现在指尖忙。“云端”旅游、“云端”看展,把风景搬上“云端”,让自己的思绪跟着一块去旅行。这一期“玩趣”聚焦“云端”看展系列,谁说玩就非要身体力行?大饱眼福也行!

绿荫红妆抚素琴 摄影 佘苏阳

独秀 摄影 王加军


玩趣

指尖看展忙

“云上”拥抱明媚春光

春雨贵如油,对农田庄稼而言,雨水来得恰是时候,但对欲出门的人而言,却不太友好。一夜雨淋漓,出不去门,亦可“云”端漫步看艺术作品展。

科技的进步,把大大小小的展览都装进了一个“二维码”中,扫码进入,虽不如亲临现场,却亦有扑面而来的现场感。VR观展、小程序探展、APP观展……各种掌上智能看展平台应有尽有。

想看春天里的旖旎田园风光?没问题!微信公众号“观澜版画”上新《春天里——版画村主题线上图片展”,从286幅投稿作品中选出了10幅“十佳作品”,25幅“入选作品”,另有13幅特邀作品。线上“云游”,带给你意外的收获。

实地探究玩味当然是极佳的,但科技改变生活,当身体无法置身于明媚春光中时,目光先行未尝不可。“春天里”线上图片展中既能带你看到春天里植物的勃勃生机,也能看到水墨国画的静谧,更能看到各种类型的版画作品相互“竞技”。

春天,不止一种色彩,而玩趣,也不止一种方式。换一种心情,换一种思维,无论晴天雨天,无论身处何地,指尖处轻滑,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记者 袁春燕/文 记者 陈建华 通讯员 王俊/图

福城章阁社区塘前新村,三五邻居,围坐一块,手不停歇地捏着面团,制作寿桃、茶果、煎堆(碌堆)等小吃。

福城章阁社区塘前新村社区居民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寿桃。

制作好的寿桃,只需隔开水蒸上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后还要给每个寿桃抹上一些食用油,助其更好定型。


食味

寿桃、糖环、煎堆……

传统小吃里藏着脉脉温情

每一种食物,都有其独特味道,而每一个人的记忆里,总有一种或多种美食的香气,时不时会在心头萦绕。

留存在市民廖先生记忆中的美食味道,是小时候年节常见的传统小吃。“以前,家家户户过年才能吃上糖环、煎堆等小吃。”廖先生是观澜本地人,在他的印象中,临近过年,村里的婶婶、大娘都会放下各自手中的活,聚在一起做传统小吃。如今,美食越来越多,传统小吃反而越来越少见到了。

福城街道章阁社区的好姐,是为数不多还会这门传统技艺的人。在章阁社区塘前新村,三五邻居围坐在一块儿,大家手不停歇地捏着面团。这些面团,很快就会通过蒸或炸的方式做成寿桃、茶果、煎堆(碌堆)等小吃。看似是美食制作现场,实际上也是邻里之间拉近距离、升华感情的最好方式。

“不少人都是觉得好玩,就跟着来学一下。学着学着,总会学成一点手艺。”在制作现场,好姐俨然是一个师傅,一会指点茶果的正确包法,一会教大家如何捏好要做寿桃的面团,才能更好地通过模具压出漂亮的寿桃形状。好姐嫁到章阁社区近40年了,一开始也不会做这些传统小吃,多年来,她看着村里的妇女做传统小吃,自己也跟着学,不断改进,很好地把这些传统小吃的制作技艺传承了下来。

“只有村里的老人过60岁大寿时才会做寿桃,平时做茶果居多。”糯米粉加上食用红米粉后,搓揉成团,制作者揪下一小块面团捏圆再展开,往面团里倒上两大勺用糖炒熟炒香的花生碎,然后捏出个立体的模样,用模具压制,成型后取出,寿桃就做好了。制作寿桃的模具“年岁”也不小了,自好姐嫁入社区后,它便一直充当着好姐制作美食的“好帮手”。模具上雕刻的花纹中可清晰看到多处“石榴仔”纹路,寓意着吃到寿桃的老人子孙多福,“现在市面上已经买不到雕刻这种花纹的模具了。”好姐笑称。制作好的寿桃,只需隔水蒸上10分钟左右即可出锅,出锅后还要给每个寿桃抹上一些食用油,助其更好定型。

除了寿桃外,好姐做的茶果和煎堆也让人直呼“好正”。茶果分为甜和咸两种口味,甜味茶果,馅料跟寿桃一致;咸味茶果则不同,“馅料很丰富,有腊肠、腊肉、还有泡发煮熟的眉豆。”好姐把所有食物打碎,加上拍碎的香葱头一起下锅炒香,最后放入盐和葱叶。馅料做好后,加入到捏好的面团,放入蒸笼蒸15分钟左右即可。因馅料有眉豆的缘故,因此在蒸的过程中,还要用牙签给每个茶果戳洞“放气”,防止受热膨胀。蒸好的茶果再放在剪好的圆形竹叶上,抹油定型就成了一道餐桌上的美味了。

煎堆是客家人家中常见的小吃,口味香甜,颇受大人小孩的欢迎。“本地人常做甜煎堆,后来改良了做法,现在有甜有咸,咸的口感更丰富。”好姐说,把掺了糖水的糯米粉搅拌均匀,搓成粉团,搓成圆锥形后封口下油锅炸。原本像瓶子状的粉团用漏勺不断在油锅里打圈旋转之下,膨胀变大,色泽也逐渐金黄。

“现在年轻人都对这些制作手艺不感兴趣,很担心不能传承下去。”在好姐的印象中,做传统小吃是村里妇女的大事,大家合力完成,逐家分配做好的小吃。现在,这样的热闹场面已经很少见了。好姐有些感慨,她表示虽然很多亲朋好友都很怀念传统小吃的味道,但会这门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些年,好姐活跃在社区的大小活动中,认识了不少好朋友。想吃茶果或煎堆,她会叫上几个好朋友一起买材料、动手,既享受动手过程,又能分享地道小吃美味。好姐说,看着大家做美食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彷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时光,屋子里散发着满满的“人情味”。虽然这些朋友好多并非本地人,但对她而言,传承无地域之分,多一个人学会这门技艺,传统小吃才能多一份传承的机会和希望。

记者 袁春燕/文 陈建华/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