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区融媒体工作人员:笔和镜头是我们战疫的武器

编辑:陶倩2020-03-26 08:28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龙华区医务工作者、基层党员、公安民警、社区工作人员等群体奋战一线,坚守岗位,不分昼夜与时间赛跑,为广大市民、千家万户筑起了安全健康防线。与逆行者一路同行的,还有龙华区融媒体人,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和摄影器材,勇敢奔赴防控一线,见证、记录并经历了龙华抗疫故事全过程。

自1月20日起,龙华区融媒体中心便以“严防控、强服务、大引导”为总体思路,以“抓速度、抓重点、抓原创”为工作要求,认真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传工作。每天50余名记者、编辑及策划、制作人员忙碌在前线和后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5日,龙华区融媒体中心媒体矩阵(报、台、网、两微一端及龙眼视频)共刊发和推送新闻稿件、服务信息约6100条,其中原创报道约3500条,全网播放量/阅读量约7200万人次,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刊发龙华区相关宣传报道330余条。

这串数据背后,是龙华区融媒体人的一次次逆行而上,是编辑部灯火通明的熬更守夜,是新闻工作者的担当、情怀和专业精神。他们也是逆行者,是抗疫的参与者。

感谢医护“战士”也感谢“战士家属”

康碧艳


作为一名政务记者,疫情期间,《龙华新闻》的康碧艳跟随着区领导的脚步,走访龙华区防疫检查点、社区、企业等,看到了各界齐心防疫的感人画面。

口罩、眼镜、手套和酒精,是康碧艳每次出门的必备品。每到一个采访点,测温是必不可少的。若采访任务多,一天下来不知道要挨多少“枪”。忙碌奔走在采访的路上,心中所思所想就是把素材变成文字、变成新闻,让更多读者了解和放心。回到家中,摘下口罩,她才发现自己的耳朵早已被口罩勒得肿胀不适。

康碧艳采访过不少医护人员的抗疫故事,而医护夫妻档陈若愚与何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她。

陈若愚是区中心医院肛肠科的医生,疫情期间主动申请到一线负责上门采样工作。何花是泌尿外科护士长,负责采样等物资管理。由于陈若愚奋战在“前线”,每天采样结束后他都选择住在医院安排的酒店里,一个多月,与家人过着“同城两地”的生活。采访中,何花表示自己会特别留意采样回来的一批批采样员,第一时间寻找丈夫的身影。有时候可以简单聊上一两句,一人说“我回来了”,另一人说“回来就好”。

康碧艳采访医护人员时总是会问一句:“等疫情结束,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有的说想和家里人好好逛逛深圳,有的说想给老公一个拥抱,有的说想无牵无挂陪孩子玩一天,冲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最想做的事情都是回归家庭,可见家庭力量之大。

见证过医务工作者和众多抗疫一线人员的抗疫故事,康碧艳感谢那些冲锋在前的“战士”,同时也十分感谢在背后支持的“战士家属”。

定格为爱逆行的身影记录各行业的艰苦努力

陈建华


踏入2020年,令陈建华没想到的是,留存在内存卡里最多的是一个个戴着口罩、身穿防护装备的人物照片。

陈建华是《龙华新闻》的摄影记者,在一个个定格的镜头里,陈建华看到了抗疫一线人员的全力以赴和义无反顾。在《龙华疾控人24小时坚守一线》的图本中,陈建华看到了和病毒面对面交战的疾控人的工作日常。镜头下的疾控人员,看不清面庞。无论是身着防护服的流调人员,还是挑灯夜战的检测人员,他们加班加点,停不下工作。

令陈建华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龙华援建武汉火神山医院的逆行者。那是20个人组成的技术人员队伍,在大年初三奔赴火神山医院建设部,参与建设ICU洁净病区、手术室等项目。他为援建火神山医院的每一位技术人员都单独拍摄了照片。他说,虽看不到口罩下的完整面容,但每个人的眼神,都让人坚信一切终将会好起来。

蔡维泽


蔡维泽也是《龙华新闻》的摄影记者。2月8日是元宵佳节,蔡维泽跟着龙华区疾控中心的16名工作人员深夜来到了深圳北站。去北站拍摄前,蔡维泽坦言自己还是有点担心,毕竟是去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担心自身防护不到位。“去了现场,我完全放心了,因为拍摄全程我都是被消毒水的味道包围着。”

蔡维泽曾走访过大浪街道的深圳立健药业,他用相机拍下了企业在防疫期间有序开展复工复产所作的种种努力。从员工步入公司的消毒流程,到生产线上员工的安全生产环节,再到午餐时员工的错位就餐……从上午8点左右员工上班开始跟进,到中午用餐时分拍摄到员工就餐场景,这样的拍摄任务,有时候是一个上午或下午,有时候可能要一天时间。

蔡维泽说,在抗疫一线,是医务人员在坚守,而在生产环节,企业也在坚守。各行各业都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参与到防疫防控工作中,作为记录者和见证者,他为这些防疫人员的付出而感动。

疫情发生后,《龙华新闻》人员返岗进入采访状态。为了营造抗疫氛围,充分报道龙华区抗疫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效,《龙华新闻》针对疫情防控策划开设了主题栏目,聚焦战疫现场,采集爱心故事和先进抗疫工作经验。

“一线党旗飘扬”聚焦各级党组织、党员奋战前线的身影;“爱心战疫”记录个人以及单位捐款捐物一心抗疫的爱心事迹;“战疫直击”与一线抗疫人员现场连线,了解抗疫情况;“战疫值班札记”聚焦医院、车站、应急指挥中心等岗位的工作人员,熬更守夜抗击疫情的故事和感受……通过一个个栏目的开设,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和记录了龙华区的抗疫进程和成果。

新闻工作者是一股流动的抗疫力量

黄彦婷


黄彦婷是《龙华十分》电视新闻记者,平日里穿梭于龙华区大街小巷,用镜头和声音记录龙华发展,关注民生故事。

这一次疫情来得突然,黄彦婷没有惊慌,只是有了更加沉甸甸的使命感。“作为记者,我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更好把龙华抗疫过程记录下来,特别是一些重要瞬间、正能量人物,同时通过我们的描述及拍摄,让更多人知道真实情况,传播正能量。”

她说,疫情期间,拿起话筒、提起笔杆及时报道疫情、记录故事、传递温暖,不单是职业本能,更是一种责任。在记录龙华抗疫故事的逆行路上,外出采访是常态。黄彦婷更是深入一线,几乎每天都在社区、医院四处奔走,不是在写稿、制作,就是在采访的路上。家人因此时常担心她防疫物资是否紧缺、防护力度是否足够。每每这时,她都是温言安慰家人。她说,新闻工作者是一股流动的抗疫力量。

不只是黄彦婷,疫情期间,《龙华十分》记者们忘却危险,高频次出入深圳北站、龙华人民医院、龙华中心医院、龙华汽车站等人流密集的高危场所,各个街道、社区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只为第一时间报道龙华区抗疫动态,大量的抗疫新闻稿件除在深圳都市频道《龙华十分》播出外,还被深圳卫视《正午三十分》、公共频道《各区新闻联播》大范围采用和推广。

为龙华得力的防疫复工举措点赞

郑瑞欣


企业复工复产潮来临,龙华网记者郑瑞欣对两次采访印象深刻。一个是到银星工业园采访园区防疫工作,另外一个则是深圳人社局组织的从河南开至深圳的首趟复工专列。

“到了园区发现,这里的战疫氛围很浓,到处都悬挂着宣传横幅,让在园区工作的人能时刻保持警戒心。”郑瑞欣说,企业的防疫防控举措得当,员工返岗就有了保障。通过这次采访,郑瑞欣看到了龙华区各科技园区正努力地把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全力协助企业复工复产。

3月5日,自河南开来的首趟复工专列抵达了深圳北站,523名河南籍务工人员在深圳人社畅通再乘专车,完成返深复工“最后一公里”,从“家门口”直接回到了“厂门口”,最大程度降低返深返岗人员所面临的感染风险。

“复工专列到站后给我的感觉是既感动又壮观。”作为一名见证者,郑瑞欣感受到了企业对员工尽快复工的迫切愿望。当看到务工人员从车厢里走出,听到他们对复工专列举措的称赞时,郑瑞欣也默默为政府出钱出力帮助企业复工招工稳工的举措点赞。

疫情期间,龙华网全体记者、编辑随时待命,实行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工作制度,共发布相关稿件2587篇,同比增长32%。龙华网团队还负责运营“深圳龙华融媒发布”微信公众号。在疫情初期,公众号便每天增加推送频次,公众号编辑轮流值班从早至晚不间断推送疫情防控相关信息。

“家里老人年初刚查出患病,孩子也不到两岁,还特别粘妈妈,每次出去采访心里肯定会后怕,特别怕传染家人,所以自己都会做好防护措施。”谈及疫情期间特殊工作经历,龙华网记者陶倩觉得,身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越是这种时候,越应该义不容辞逆行而上。

微信公众号编辑杨维易表示,虽未能上抗疫一线,但内心始终和在前线同事同行在一起。每当看到他们传来的新闻和图片,都有一种使命感,一定要把它们整理好、编辑好、排好版,让这些闪着光的内容更加打动人。“每天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但当看到一条条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自愿抗击疫情的新闻时,就被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身上的疲惫也一扫而空。”微信公众号编辑曾家祺说。

坚守后方与有荣焉

“龙华融媒”APP是去年伴随着融媒体中心揭牌运作而诞生的新媒体平台,在此次抗疫宣传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发展初期,APP第一时间创建“疫情防控”专栏及“疫情防控,龙华在行动”专题,每日更新疫情变化、政策解读、典型报道、科普辟谣等内容,目前已转载、发布疫情相关内容604篇。

虽然全天候的待命就意味着要时刻绷紧神经,不放过任何最新的报道动态,时常到了深夜还在执行有关发布任务,但编辑们都毫无怨言。“疫情防控期间,我认为打仗打的也是后勤。”“龙华融媒”编辑李永浩表示,虽然不是医护人员,不能在“战场”、一线上与病毒进行搏斗,但通过报道疫情进展、传播防疫知识等方式,发挥一点力量,就已经感到非常光荣。编辑杨雪敏表示,看着每天转发的疫情信息,看到新增病例数下降,再到一直持续“0新增”,感觉这些都是一线工作人员努力的回报,而自己能做的,就是将这些喜人的成果最快地推送到市民手上。

暖心短视频讲述龙华抗疫故事

张彬


疫情来临,让2020年春节过后的深圳,与一年前张彬刚来时看到的不太一样。为了表现疫情期间深圳的城市变化以及坚守一线人员的辛苦和努力,张彬和他所在的龙眼视频团队摄制了《坚守:深圳龙华抗疫一线群像》和《等春风吻醒这座城》等微视频。

“拍摄《坚守》视频时,我们要去医院发热门诊。去之前有些紧张,但去到现场看到全副武装忙碌着的医护人员时,内心只有敬意。”采访时,口罩是张彬和团队成员唯一的防护。没穿防护服的原因,张彬解释,一方面是因为采访时医院没有就医患者,且也进行了严格的消毒;另一方面,当时防护物资紧缺,能省一套是一套。

张彬说,每一个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还是其他奋战一线的工作人员,都让他感动,是他们的辛苦和坚守,让深圳这座城市的形象在自己心里愈发饱满。而更重要的是,这些深圳人、深圳事,也让他感受到深圳不仅仅是一座科技之城,更是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龙华区融媒体中心龙眼视频团队,与医护人员一样,选择“逆行”。两个多月来,龙眼视频共制作了12条短视频节目,全网总播放量约1200万次,其中《等春风吻醒这座城》单条播放量达150万次,并与《坚守:深圳龙华抗疫一线群像》《齐心抗疫情,记牢十四条》《春之愿:世间美好与你环环相扣》《最艰难的要跨过,最感动的请留存》等作品一起被学习强国选登,光明日报APP和触电新闻进行了转载,《百万口罩助企复工复产》视频被新华社采用,其他作品也都被市区媒体纷纷转载,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短视频的传播优势,暖人心聚民心,凝聚起一股共战疫情的力量。

亮点:速度、重点与原创

疫情发生以来,龙华区融媒体中心媒体矩阵持续开展新闻报道、信息发布、典型推介和科普教育等工作,推出了一批批具有影响力的典型报道,为疫情防控提供强劲的舆论支持,营造了积极舆论氛围。

在此期间,龙华区融媒体中心加强报道策划和统筹,通过《龙华新闻》《龙华十分》、龙华网开设专栏,点面结合推进宣传报道。同时,充分释放媒体融合优势,以“抓速度”“抓重点”“抓原创”的要求自我鞭策,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大力开展宣传报道。

抓速度。龙华融媒APP、龙华发布官方微博全天待命、即时更新,第一时间推送和转发国家、省、市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信息,关注疫情动态,解读相关政策,提高工作透明度,助力全民战疫。

抓重点。围绕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举措和进展,深圳龙华融媒发布微信公众号精釆精编一线典型人物和事例、现场新闻速递、抗疫暖心故事等报道,实现高质量制作和高效传播。

抓原创。兼具报道、服务、纪实功能的原创品牌栏目“龙眼视频”,结合科普漫画,推送特别节目;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制作了一系列走心、暖心、创新的作品,全景式参与、记录龙华抗疫历程。

此外,融媒体中心拓宽宣传管道,积极向上级媒体推送新闻素材或稿件,龙华区防控措施和先进典型,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社、学习强国、南方日报(南方+)、深圳特区报(读特)、深圳卫视(壹深圳)等中央、省、市主流媒体以及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等大众新媒体连续报道。其中,“龙华区百万口罩助企复工复产”,融媒体报道两微阅读量便达118万次,新华社、人民日报APP、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各级主流媒体均予转发,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头版刊发照片,全网阅读量/传播量超1000万次。

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李道航/文 记者 陈建华 蔡维泽 通讯员 蒋帆/图(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