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带重症患者看夕阳的深圳医生原来是个“文艺青年”……

编辑:刘婷2020-03-25 08:43内容来源:深圳晚报

新闻提要

3月18日,李旭结束了48天的支援工作,开始进行居家医学观察。过去一个半月在重症病房的日子,让他更加坚定地认为,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名重症医生。

原标题:那个带重症患者看夕阳的医生原来是个“文艺青年”

深晚记者专访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支援市三院重症医学科医生李旭

深圳晚报2020年03月25日讯 3月22日,深圳晚报头版刊发的一张照片在深圳人的朋友圈中刷屏。照片中,一名医生带着3名坐在轮椅上的患者,面朝窗外,医生俯下身与其中一名患者交谈。暖阳洒在她们的脸上,中间的患者拿着手机与家人视频,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线,画面温馨而充满希望。

照片中穿着厚厚防护服的人,名叫李旭,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支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医生。3月18日,李旭结束了48天的支援工作,开始进行居家医学观察。过去一个半月在重症病房的日子,让他更加坚定地认为,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成为一名重症医生。

日前,深晚记者专访李旭,听他讲述疫情防控期间ICU的故事。

刷屏照片背后

治疗仪器是冰冷的,人心是温暖的

在重症病房中,李旭所在的团队主要负责危重症的患者。因为危重症患者随时会有突发状况,所以只要是在病房中,李旭都会神经紧绷地关注每一个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对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李旭最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肺部物理治疗,一个是排便。”在支援初期,由于人员筹备等问题,李旭常常会同时兼任物理治疗师的工作,自己动手为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床旁活动等工作,以保证患者维持正常的肺通气和肺换气。为了帮助自己管理的危重症患者正常排便,他常常需要亲自动手为患者掏大便。

为了把病人护理好,李旭对治疗过程把控十分严格,对配合工作的护理人员许多细枝末节的工作,甚至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为此,他的防护服上从来不写全名。“这样他们就不知道我是谁了。”李旭开玩笑道。他还曾悄悄问护理组的同事:“你们是不是很烦我?”让他意外的是,大家对这个只在防护服上写着“李医生”的医生印象都很好。

虽然对治疗工作很较真,但面对患者,李旭却是个十足的暖男。在他管理的病人中,有一名来自武汉的老人。在治疗工作之余,李旭常常会陪她聊聊天,安抚她的情绪。一次,李旭在休息时,发现医院里的木棉花开了,想到这位老人可能没见过深圳的木棉花,他便捡了一朵刚掉落不久的花朵,写了一张“XX阿姨,送您一朵木棉花,祝您早日康复”的字条,托当天值班的护士带给老人。虽然没有看到老人拿到花时的模样,但在李旭看来,传达一份关心,一定可以缓解她的情绪,帮助治疗。

正是抱着这样的治疗理念,在多次傍晚看到医院的美丽的夕阳后,李旭萌生了带患者看看夕阳的想法。

市三院重症监护室分为北区和南区,南区是危重症病人,北区是重症病人。北区不朝阳,长期看不到阳光。在李旭团队的治疗下,部分危重症患者转为重症患者后,便会交由其他医生负责。虽然不再主管这些病人,但李旭对这些患者是有感情的,在空暇时间,他依然会到北区,看望那些老朋友,陪他们聊聊天,做物理功能锻炼。“治疗仪器是冰冷的,但人心是温暖的,这样他们的心情也会好一些。”李旭说道。

2月29日,李旭发现当天的夕阳特别美,一下便想到了北区的几位病人。“重症病人持续在监护室里治疗,每天看到的是穿防护服的医生和护士,听到的是监护仪报警的声音,他们需要看一些有生机的东西。”李旭说。于是,他立即对病人状态进行评估,征得患者本人同意,同时联系护理人员做好氧气瓶、鼻导管等全方位保障后,便带着他们来到南区的走廊上。此时,夕阳正好。“我没有想过同事无意间拍摄的这张照片会被这么多人看到。”李旭说。

“与其给病人叮嘱一百次要注意的事项,真的不如陪他们去做一次。”他在对病人交代注意事项时,能做到的会去亲力亲为陪着病人一个动作一个细节地去做。正是因为他在工作中总是秉持这样的理念,让他成为一个会推着病人去看夕阳的“暖阳医生”。

注重人文关怀

支援期间曾为98名患者做心理疏导

3月18日,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疏导工作方案》,要求进一步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看到这个消息,李旭兴奋不已。在支援的48天里,他已为98名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这次疫情传染范围广,很多家庭里的成员同时发病,除疾病本身外,患者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李旭说。在治疗患者的过程中,他发现患者们关心的问题几乎一致:为什么我的核酸还没有转为阴性?我的病情会加重吗?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一旦患者陷入焦虑,就不利于病情的好转。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李旭便开始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给他们带来更多温暖的方法是陪在他们旁边,花时间来和他们聊天、倾听、解答与鼓励。”李旭说。进入重症病房一次的时长通常是4个小时,而李旭经常在里面一待就是7个小时,给患者治疗,陪患者聊天。“有两个患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为我是他们的主治医师,因为看到我的次数非常多。”李旭说。在他的感染下,另一名同事也加入进来,共同为患者做心理疏导。

“在港大深圳医院,我们一直很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因此在面对这些焦虑的患者时,我们专业的心理疏导是很重要的。”在他看来,心理疏导已成为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要能帮助病人的,即使身体已经很疲惫了,我也会去做。”

截至目前,李旭团队已成功将7名患者由危重症病房转到普通病房。有患者在离开前问李旭:“李医生,我出院后能不能去医院找你?”李旭大笑:“我希望你再也不用见到我。”

这次疫情不仅使他关注到了患者方面的心理疏导,同时作为一名亲历战疫一线的ICU重症医学科医生,他也非常关注医务工作者方面的心理疏导。为此他和同事编制了一份针对医务工作者的心理疏导调查问卷,共收到900多名医务工作者的问卷反馈。其中,在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的医务工作者有300多个。

“双面人生”

做医生是他的“必备药” 听音乐是他的“解药”

李旭坦言,因为常年在ICU工作,经常要面对病人的生离死别,面对工作压力,他有自己的“解药”——听音乐。

李旭1.81米的个头,偏瘦的身体让他显得有些文静内敛,他不说话你可能不会想到他是一个东北人,就像没听过他“安利”音乐,你不会发现他是个摇滚青年。李旭小时候就喜欢听音乐,小时候在家里和爸爸一起听“港台流行”,上了初中后他开始听“摇滚乐”。在这段结束市三院支援工作后的居家医学观察期间,他临时买了很多自己在网上淘来的磁带。在这个用手机听歌方便快捷还免费的年代,他选择花时间精心挑选自己喜欢的专辑,专门买来老式磁带播放机和音响,在闲暇时间播放各种各样的音乐,摇滚、流行、民谣、布鲁斯……各个音乐类型的艺术家专辑他都有收藏。说到这些专辑时,他如数家珍,但是他最喜欢的还是摇滚。

不仅如此,李旭在深圳独立音乐圈还是个小有名气的DJ(打碟手),他在有空的时候会去深圳华侨城的旧天堂书店参加书店举办的打碟活动,为大家推荐自己珍藏的音乐,分享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他说,做医生是他活下去的“必备药”,而音乐就是他用来排解压力的“解药”,二者缺一不可。他也希望有天他的治愈出院患者能听到他推荐的音乐,为他们舒缓心理,用音乐来疗愈心灵。(记者 高灵灵 王宜佳)

[编辑:刘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