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警方起底“套路贷”黑幕 提醒青年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

编辑:陶倩2019-04-17 08:48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套路贷”是社会的毒瘤,不法人员打着民间借贷的幌子,行霸占财产之实,许多群众,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在校学生深受其害。对此,警方通过案例揭露校园“套路贷”的黑幕,并向青年学生发出提醒,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如有资金需求,首先和父母多沟通;如果遭遇校园“套路贷”,第一时间报警。

被套住的大学生

出生于1997年的李媛媛(化名),就读于山东某高校。一次意外中弄坏了室友的手机,因为担心父母责怪,李媛媛决定自己处理这件事情。

通过手机广告推送,李媛媛找到某公司的线上贷款平台,业务员陈某也主动加了她的微信。很快,第一笔数额为3000元的贷款顺利下放。一个月后,除了每月生活费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李媛媛开始违约,某公司的催收员便将这笔债务“转让”给了另一家贷款公司。在“套路贷”的专业术语中,这一操作叫作“平账”。实际上,两家公司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甚至是同一个老板,“就像将右口袋的钱还到了左口袋。”此后,这样的“转让”在55家公司一再上演,而原本3000元贷款,也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15个月里,增长到69万元。

由于害怕,李媛媛一直捂着这件事,直到恐吓信息接连出现在家人、朋友的手机上。

“我们这几天就开始收拾他(她),让你还在外面躲着可以,家里留人我们收数。”“你孩子在外面的钱再不还,我们捉到他,把他(她)舌头割了,腿打折了,让他(她)乞讨。”

看到这样的短信,李媛媛的父亲、家住甘肃省定西市的李志宏(化名)被吓坏了,他四处筹钱,想填补这个窟窿。但一系列恐吓、羞辱,并没有就此停止。甚至在报案后,他还陆续收到催收信息。

层层设计的圈套

接到报案后,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电信网络诈骗侦查大队迅速展开调查,走访全国多个地市,并一举打掉位于合肥、天津的2家贷款公司。

根据“反电诈”侦查大队大队长赵志军的介绍,天津这家名为恒逸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逸”)虽然打着咨询公司的名号,实际上却拥有“米贷金融”“租租侠”两个线上贷款平台。从2017年11月25日办理第一笔贷款开始,短短一年时间,“套路”了960多名在校大学生,其中18~23岁的本科生占到90%以上。

“套路贷”如此猖獗的原因,在于高额回报率。一位犯罪嫌疑人详细记录了每笔贷款的提成。例如,一笔3000元的贷款,加上人力成本是3450元,而4735元是最低回收限额;而另一笔4100元的贷款,最终回收了10620元,催收员拿到了1601元的奖金。

在抓捕20余名嫌疑人后,赵志军和同事总结出“套路贷”的常见“套路”,“具有严密的层级”。

据介绍,一个贷款平台一般分为5个层级。第一层是中介人员,通过网络发放各类贷款广告;第二层是客服人员,需要了解贷款学生资金需求,收集个人信息;第三层是审核组,确认贷款学生身份真实性,核实父母的电话以及每月固定生活费;第四层是合同制作组;第五层是财务放款组。

“这些平台会看人下单。”赵志军举例,比如不会借给农村单亲家庭的孩子,不会借给公检法院校的学生,以及父母是公检法单位工作人员的学生。与此同时,一些网络平台的信用积分也成为“套路贷”审核放款的重要依据,“一般要求芝麻信用在550分以上”。

为了洗清“高利贷”的嫌疑,“套路贷”会在合同制作上“煞费苦心”。“最早借助‘阴阳合同’‘虚增债务’‘制造资金走账流水’‘转单平账’等方式‘洗钱’。现在已经将借贷合同伪装成租赁合同。”

学生家长才是目标

在5个层级的紧密配合下,有资金需求的大学生很快会钻进“套路贷”的圈套。1个月后,便是贷款平台的“收网”时间。超过还款时间1分钟,就至少收取500元的滞纳金,此后,每天加收5%的利息。为了催款,这些非法网贷平台会对贷款学生频繁进行电话、短信骚扰,并向其父母朋友发送催款信息。

同时,催收组还会强制贷款学生说出手机的客服密码,通过通信公司调取通话记录,确认主要联系人。“一般在手机通讯录上,查找10个号码。5个是最常联络的人,另5个是‘豹子号’。”“套路贷”公司的催收组总结出规律。

“豹子号”就是与贷款学生不会经常联络,但拥有“6”“8”等吉祥数字的号码。“被骚扰久了,常用联系人或许会变更号码,但‘豹子号’的主人不会轻易换号码,而他们的身份大都也是受害学生父母的同事、朋友。”此时,网贷公司催收人员会购买手机轰炸服务,最终迫使“豹子号”的机主向贷款学生的父母施加压力。

这一招屡试不爽,爱面子、珍惜孩子前途的家长大都会“乖乖”还钱。但在贷款本金与利息陆续回流时,“套路贷”的套路还没有走到尽头。撤销借条费、撤销资料费又是新的支出,“从300元到无限多。”赵志军说,这笔收费属于敲诈勒索。

从受害者到加害者

在兰州警方盘点的近千例大学生贷款“被套路”案例中,受骗大学生分布在各大高校,贷款的理由五花八门。有人贷款深造,有人贷款创业,有人贷款看病,但更多人写的是周转与个人消费。

就读于江苏某高校的王鑫磊(化名)贷款是为了交学费。由于家境贫寒,上大学后,王鑫磊不想为家庭增加负担。一次偶然机会,他接触到网贷平台,并顺利贷出3000元。一开始,王鑫磊计划通过勤工助学还清贷款,但很快这笔钱变成了9万元。在陆续还掉4万元后,王鑫磊的父母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为了能将剩下的欠款一笔勾销,在贷款平台业务员的游说下,王鑫磊于2018年5月办理休学,加入了恒逸公司。直到前不久,王鑫磊被刑事拘留后,他的父母才知道儿子早已辍学。

目前,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反电信网络诈骗侦查大队对于多家网络贷款的侦查正在加紧推进中。但在大队长赵志军看来,“套路贷”在短时间内还将盛行,“学生想要脱离父母的诉求没有变,鱼目混珠的商家出现了,他们会钻一切空子,将你套进去。希望大家擦亮眼睛,选择正确的贷款机构。”为此,赵志军建议,广大青年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攀比、不虚荣。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如有资金需求,首先和父母多沟通,其次要到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一定不要轻信所谓的无抵押贷款”。此外,要谨慎签订借款合同,留存证据。在遭遇诈骗后,第一时间报警,注意防范对方暴力恐吓、骚扰滋事等讨债行为并取证。据《中国青年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