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从模仿到并跑到创新 学者企业家共聚“民营经济·鹏城论坛”探讨深圳创新之秘

编辑:谭悦2022-11-02 09:52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新闻提要

为什么深圳特别能创新?深圳未来如何更好创新?11月1日,在“深圳企业家日”“民营经济·鹏城论坛”上,深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探讨深圳创新的路径,为深圳加快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2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宁若鸿 周元春)为什么深圳特别能创新?深圳未来如何更好创新?11月1日,在“深圳企业家日”“民营经济·鹏城论坛”上,深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探讨深圳创新的路径,为深圳加快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

创新是科学之母也是科学之女

深圳为什么特别能创新?深圳市原副市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给出了12个“密码”。

这些“密码”分别是:深圳善于从简单到复杂;深圳是小微企业创业的海洋;深圳企业创新不怕低水平、低技术,乐于并擅长登梯子,从低向高;深圳企业习惯于在成熟技术中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创新主体以自身实力决定合适的合作者;多样化创新企业空间集聚;健全发达的地方创新网络;企业善于平衡创新的短期、长期经济增长效应;创业企业互相溢出效应构成了聚集集群;创造丰富多元的创新俱乐部效应;创新是团体运动;创新倾向于多元分层。

唐杰认为,在深圳从模仿到并跑到创新的过程中,合作者发生了很多变化:深圳本地知识日益成为创新的主要来源。“知识的来源将近四分之一是深圳这个城市自己,这意味着知识不断创造知识,就有了新知识来源。”唐杰说。

多样化创新企业空间集聚也是深圳创新的特征之一。“企业密度大大提高,企业之间具有了‘临近、共享、匹配、学习’的效应。”唐杰指出,现在深圳有两千多个园区,就是把多种类型企业汇在一起,让大家能分享多种创新资源。这也产生了溢出效应,即空间集聚营造了共享的学习型外部环境,外部性带来的知识溢出和信息共享增强了空间集聚效应。与此同时,创业企业间相互溢出效应构成了聚集集群。

针对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唐杰提到,推动创新要依靠更加强大的法治、更加高效的市场和更有效的国际化标准。同时,要重视科学也重视实践,“创新是科学之母,没有企业创新,大量的科学任务就不会提出。创新也是科学之女,没有科学,创新就会停留在实践的层面,无法上升到抽象层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

创新者的特征是敢作敢为

“利用小机器,制造更小的机器,再制造更更小的机器,最后要精确驱动原子,这是人类的梦想。但凡是做小机器,摩擦磨损是避免不了的,这是本质上的困难。”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分享了他针对人类这一困难的技术创新——结构超滑,这一技术可以使两个直接接触的固体表面相对滑动时摩擦极低、磨损为零。

郑泉水表示,深圳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有8个和结构超滑密切相关。以信息储存领域为例,超滑存储不仅使得硬盘结构大幅简化,而且密度有潜力提高1000倍,速度成量级提升。

“我们团队是把技术做出来,后面的产品到底是什么呢?最主要是靠年轻人。”郑泉水说他喜欢深圳的原因就在于这里有大量的创业者,而深圳的优势和机会也来自企业家精神、来自年轻人。“创新者一个很大的特征是敢作敢为。”他提出了“激光理论”,即突破创新需要把全部的能量长期聚焦在一个突破点。

“我的一个很大的梦想是,把非常有创意的学生挑出来,汇集一批最有特质的人到深圳零一学院。”郑泉水希望从中培养出大批顶尖创新人才和科技独角兽。他认为,在创新人才发掘和培养原创性技术方面,超滑技术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可以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和创新企业高度互动,零一学院也作为节点和枢纽与全国的大学、全世界的导师关联起来,“希望构建这样一个平台,打通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充分发挥好地域优势,和深圳市下一步发展高度互动。”

深圳竹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宁:

万物皆有身份,软件定义边界

“日益迭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需要更多的科技团队、更多的企业参与创新。”深圳竹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宁表示,技术创新正在重塑世界,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需要不断加快创新和发展——不仅要保持应用的领先,在核心关键技术,在芯片、软件、先进材料等关键技术上还要持续加大投入、加快发展,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董宁简要梳理了数字经济的发展历程:PC阶段,移动互联网阶段以及智能时代,即从人连接到应用连接,到万物皆可互联的智能化时代。“纵观过往十年,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成为主流,同时几乎所有重大科技创新都运用了云计算技术,云技术让不同组织、企业、平台实现高效的连接和共享。”董宁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安全等技术不断发展和应用,云服务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得到发展,很多组织在往云端模式转变。

“高效推进各个领域数字化进程的同时,要加强数字资产访问安全以及数据的合规流转。”董宁说,IAM(身份管理和访问控制)技术由此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万物皆有身份,软件定义边界。”董宁说。

[编辑:谭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