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打造多元化阅读“圈层” 让书房融入市民生活

编辑:陶倩2022-08-09 17:30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山水轩书房。

湾区之心书房。

美团“奋斗E站”。

解愠书馆。

坚美文创园书吧。


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有时候让人恍惚,在钢筋水泥之间,尤其希望找寻一处幽静且能盛放心灵的地方。而遍布在龙华各个角落的城市书房,似乎就做到了这一点。

越来越多集阅读、休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出现,为市民推开了解城市的另一扇门,透过文化折射的光芒,解锁城市的人文密码,聆听和研读文化积淀深厚的美丽城区。

一众城市书房,究竟有何特色?在书房里又会听到怎样的故事?走进这些特色城市书房,我们将在书香中找到答案。

古村·书房枯藤老树伴书香

古村落的巷道,每个转弯都隐藏着未知的惊喜。龙华的客家古村落,既有宁静时光,也有书香弥漫。被誉为深圳最像丽江的上围艺术村里有一家特色城市书房,那是由龙华区文化名家申晓力创立的国内罕见私人图像藏书馆——解愠书馆。

书馆所陈列的是申晓力近三十年精心收藏的两万余册艺文类书籍,这座以个体创立城市公共图像阅读空间为愿景的书馆,以倡导利他公益的开放性人文价值理念面向公众开放。在这里,您可以阅览不同时代各种版本的传统连环画、版画以及欧美引进版图像小说、综合艺文人物图志影像类文本等。古色古香的书房契合客家老屋的气质,置身其中,享微风薰面,游书海解人生百忧。

古村的书房,远不止解愠书馆一家。处于深圳市第一批历史风貌区里的俄地吓艺术村,启用三间老房子作为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得间书店”。读书贵在“得间”,能够从字里行间获得更多的延展和收获;文化贵在“得间”,完善俄地吓艺术村的村落功能,对内打造驻村艺术家交流分享的核心阵地,对外则是文化输出的有力平台;空间贵在“得间”。书房的定位是写作者的交流基地以及公共阅读空间,亦可根据时间段切换不同的功能模式,为各类人群提供文化服务;读者贵在“得间”,为诸多快节奏工作和生活的读者提供充电、自我提升以及结交朋友的价值空间。一处空间,几许闲暇,以书会友,贵在“得间”。

而与古村相望的中国版画博物馆艺术书坊,则让阅读之趣隐于山林绿意之间。书坊位于中国版画博物馆中庭入口三楼,内有藏书数千册,以音乐、艺术类为主。其面朝山林,与大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一桌一椅,乃至一处台灯都颇具现代艺术设计感,温馨且静谧的环境打造,让书坊每一处角落入目皆成风景。

奋斗者·书房上班族的“精神食粮”

有多少人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忘”了汲取精神的力量?城市书房不仅仅是惬意的公共阅读空间,也是奋斗者与上班族补给“精神食粮”的场所。在龙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之一的湾区青年创业生态园内,青创园书房的群体更倾向于上班族。由书吧、阅读区、洽谈区、水吧等几个区域组成的书房,既让上班族可以在此休闲阅读,也能商务会谈。书房有近3000册书本,涉及政治、经济、人文、管理、财经、艺术等各类书籍,满足各个领域上班族的阅读需求。青创园书房有别于其他书房的“特色”在于此处还有隐秘的阅读区,木板隔开的独立学习空间以及隔音墙面设置的阅读小房间,对白领备考以及“考试族”学习人群而言可谓是非常友好。

位于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的敬信书院,为园区企业和上班族提供了一个沉淀心灵的处所。书院面积达450平方米,藏书1000册,以人文、社科类型书籍为主。取名“敬信”,是援引孔子强调恭敬谨慎对待政事,信实无欺的观点,寓意经营事业与经营人生、治理国家一样,需敬业勤勉、讲求信义,方能取信于人、成事立业。书院配备图书陈列区、休闲阅读区、沙龙活动区、茶水间等区域,定期举办各类读书会、交流沙龙,让入驻企业的员工能在享受园区公共服务的同时,参与园区文化建设。

繁华的深圳北站,高耸的汇隆商务中心,一间“特殊”的书房藏于高楼之间。既是党建阵地同时也是城市书房的美团“奋斗E站”书房,为奋斗者们营造了年轻且有个性的公共空间氛围。书房建设的初衷是服务企业、服务员工,希望将党建工作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互联网企业对党的认同感、信任感和满意度。整个空间采用大胆活跃、年轻个性的多颜色组合,藏书2000余册,以党建类、经济类书籍为主,可同时容纳20至30人阅读。

24小时·书房“零障碍”阅读世界

在众多书房中,能够24小时开放且面向群体主要是残障人群的悠书房有点“不一样”,其坐落在龙华区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IC爱创空间的一楼。在这个孵化基地中,入驻了多家残障人士创办的商业组织机构,因此,悠书房不仅有历史、党建、励志奋斗等书籍,还特别配备一部分盲文书籍。

在悠书房,残障人士凭借残疾证号和电话号码可以享受免费借阅书籍一个月的福利。但相比于借阅,大部分的社区居民和残障人士更愿意待在书房里阅读。“自从有了这个书房,在这里工作的人都很开心,下班后又多了一个交流场地。”悠书房管理者肖伶俐介绍。

目前,悠书房是全国首创以服务残障人士为主的书房,致力打造温馨的“零障碍”阅读世界。“作为特殊群体,坚持学习是我们持续奋斗的前提和基础。”全国道德模范、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IC爱创空间创始人张莹莹如是说。

同样是24小时不打烊,位于顺络工业园区内的顺络书房则点亮了企业员工阅读世界之光。这个设立在员工宿舍楼下、占地仅60平方米的小巧书房,采用身份证+人脸识别的无人值守管理模式,让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徜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书房藏书2000余册,内容涵盖党政、经济、历史、少儿、文学、健康养生、畅销书籍等多门类图书,同时配备咖啡机、饮水机等设备,提供人性化服务,提升员工阅读体验感。

“目前全区已建设85家城市书房,今年年底力争建成100家。”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建的城市书房都颇具特色,如在派出所、医院、城中村、高新企业等地建设城市书房。“龙华城市书房并非一个独立体,而是要推动其融入到市民的生活中,成为市民群众随时可享用的公共文化空间。”该负责人表示,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房建设,拓展城市公共文化活动空间的同时,龙华城市书房工程也在积极探索运营新模式,以文化跨界融合、数字技术赋能等手段和技术丰富市民的阅读体验感,满足多样化阅读需求,打造多元化阅读“圈层”,发挥城市书房效用最大化。

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林佳曼/文 记者 陈建华 蔡维泽 通讯员 郑明萌/图

深圳北国际人才驿站。

原野城市书房。

科姆书房。

青创园书房。

1510图书馆。

悠书房。

中国版画博物馆的艺术书坊。

龙眼时评:

“阅读+公益” 滋润和温暖更多市民

位于龙华区观澜街道广培社区的城市书房——1510图书馆自成“小天地”,以“别样阅读”、家园文化为主导,6年来持续播撒公益阅读的爱心种子,从默默无闻到“网红打卡”,逐渐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阅读阵地。

与平常的图书馆不同,1510图书馆集聚了“阅读”“公益”“古建筑”三种元素,倡导家园文化,不间断地向来到这里的人传递温暖,传递爱。

1510图书馆建基于被废弃的原生态老建筑群,发起人将老房子改造成公益图书馆,把淘来的二手书“堆”在老房子里,以打包借阅、图书“抱养”方式,让图书“漂流”,实现共享阅读。老房子的活化利用,引起了周边居民和观澜街道义工的关注,一群致力于公益阅读推广的队伍加入建设1510图书馆,通过开放院落和果蔬菜地,开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亲子活动,让周边居民和来深务工家庭能够参与进来,促成家庭循环阅读。事实证明,1510图书馆实现了“老房子更新活化”“图书漂流共享阅读”“公益志愿服务”“家庭亲子疗愈”的一举多得。这样的别样图书馆,无疑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了解了1510图书馆的前世今生,了解了义工母亲刘女士和女儿小谢在1510图书馆治愈的故事,笔者不由得想起《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越是乐意给予别人,越是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得到的就越是丰富。诚哉斯言,共享阅读、公益服务乃至为人处世,无不遵循此理。

图书越分享越多。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我们交换来看,我们就各自有了两本书。此为1510图书馆发起人推广公益图书循环阅读的初心。

公益越做团队越大。推广公益图书循环阅读的初心得到公益人士和志愿力量爱的呼应,一群人加入并肩作战,1510图书馆开始广为人知,被列入龙华区城市书房第三批名单,成为城市书房之一。

做公益付出的爱意,最终也会回流到自己,让自己得到更丰盛的生命。义工母亲刘女士被1510图书馆的运营理念所打动而加入,把因车祸而出现心理障碍的女孩带在自己身边,让她看着自己在1510图书馆做公益,她说,“自己给不出标准答案,但是可以用行动来证明。我要‘生活’给孩子看,让她看到不一样的我。”最终出现心理障碍多年的女儿小谢不药而愈,她对妈妈说:“妈妈你活出了自己。”

从一栋到两三栋,再到后来的七八栋,如今,1510图书馆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废弃老房子得到更新活化;像1510图书馆这样的城市书房,截至目前,龙华已建设了85家,每个书房或许都发生过令人动容的温情故事,而由这些故事汇聚而成的爱心暖流,也点滴滋润和温暖着龙华人的心房,描摹出文化龙华的美丽模样。

龙华也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今年计划建成100家城市书房,为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注入澎湃的文化力量。一颗小小的爱心种子,因坚持付出而长出丰硕成果,我们也期待,让“阅读+公益”蔚然成风,让更多城市书房滋润和温暖更多市民群众。

龙华新闻评论员 雷钦健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