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22-07-01 15:07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龙华文体中心等一座座现代化、智慧化的文体场馆在龙华大地上拔地而起,成了龙华文体建筑“新地标”。
时间的长河静静流淌,斗转星移间,龙华实现了沧桑巨变。
80多年前,这儿山野连片,尘土飞扬。星星之火蔓延,带来了革命火种,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载入史册,也让龙华得以深耕红色文化土壤;80多年后,这儿日新月异,川流不息,陆续开放的文体场馆,成为一张张闪亮名片,时刻焕新着龙华的城市面貌。
立足当下看历史。“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与文旅发展融合,以文化名人大营救为脉络主线,重走大营救红色线路,重温大营救故事。用一场初心的回望,赓续红色精神,进而内化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立足当下向未来。龙华紧握历史传承的“接力棒”,以奋斗为舟,劳动作桨,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以文润城,塑造城市发展新形象,点燃市民幸福生活新梦想。
忆·往昔
重温革命历程弘扬“大营救”精神
今年,为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喜迎香港回归25周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深圳市委宣传部、惠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委宣传部、河源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龙华区委区政府将联合推出“回首大营救·奋进新征程”文化名人大营救主题系列活动,回溯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弘扬勠力同心的“大营救”精神。
大营救有哪些令人动容的故事?营救行动与龙华又有什么关联?在这次“回首大营救·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活动中,将揭开烽火岁月中的这段前尘往事,带领民众回到大营救故事发生“现场”。
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的白石龙老村,是抗战时期阳台山革命根据地中心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里曾是广东抗日人民游击队召开会议,正式更名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并整编队伍的地方。香港沦陷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组织多批队员潜入香港参加对日作战行动,并联合香港民众成立港九独立大队。“大营救任务的主要执行者,就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港九独立大队。”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执行馆长张紫歆介绍道。正是有这支核心队伍,800多名文化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得以冲破日军封锁线,从香港成功撤离,并安全抵达大后方首站落脚点——白石龙老村。
“主题系列活动将在白石龙村的文化名人营救旧址——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举办开幕仪式,以‘1+4+5’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龙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活动为牵引,充分保护利用好粤港澳革命文物资源,全面提升粤港澳红色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营救的是文人,赢得的是民心,学习的是初心,激励的是信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将带领广大市民群众重温这场大营救的革命历程和感人事迹,引导人们牢记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重大意义,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惜·当下
深挖红色资源赋能城市发展
6月中下旬,“回首大营救·奋进新征程”文化名人大营救主题系列活动中的“一赛”——“红色小小讲解员”讲解大营救故事擂台赛落下帷幕。作为四地联动开展的活动,擂台赛初赛海选吸引了深圳、龙川、东莞、惠州的44名选手参赛。“我们将组织专家对擂台赛前三名获奖选手就理论知识、讲解技巧、讲解礼仪、馆内实操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后期三名讲解员将参与活动开幕式故事演讲以及文化名人大营救红色线路讲解。”上述负责人介绍道。
在“回首大营救·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活动中,“一赛”仅为其中的一个配套活动,接下来,龙华区还将组织开展其他相关配套活动,让广大龙华市民群众在重温党史的系列活动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龙华区发挥“红色引擎”作用,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做好红色传承文章。通过举办“寻迹党史·红色龙华——‘四史’教育经典路线”,打造精品艺术党课《风雨归舟》、发布“文化名人大营救”研究成果等一系列红色文化特色主题活动,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凝聚红色发展力量。
刚刚过去的“中国旅游日”,龙华围绕“全域绽放畅游龙华”主题,发布10条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其中红色文化探寻之旅串联全区众多红色文化体验打卡点,让市民在游走龙华、发现龙华变化之美的同时,也能深入感受这座中轴新城的城市内涵。
文旅融合风正劲,当下,龙华紧抓机遇乘势而上,正以特色化、全域化、智慧化的旅游综合供给机制改革和创新,探索符合自身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实践模式,在“融合”上做文章,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书写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未来
高质量文化供给托举幸福生活梦想
时间的沙漏沉淀着过往,时代的发展推动人们迈步向前。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龙华正持续以文化浸润城市肌理,不断刷新着城市的人文形象。
今年,是见证龙华文体事业驶入高速快车道的一年。龙华图书馆、九龙山体育公园、简上体育综合体、龙华文体中心等一座座现代化、智慧化的文体场馆在龙华大地上拔地而起,成了龙华文体建筑“新地标”,承载起市民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巴特尔篮球训练基地”来了,管乐专场音乐会在新场地奏响。市民还没有从龙华文体中心开放的惊喜中走出来,又走进一场场大型文体活动的欢乐海洋。
这座崭新的场馆,在建设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建模,在全市率先实现场馆自动寻座功能,并配置龙华区数字孪生仓,实现虚拟人物滚动播报介绍。数字化赋能文体场馆,为市民群众带来更多惊喜而便捷的体验。目前,九龙山体育公园、简上体育综合体、龙华文体中心均引入了“互联网+”智能安防、智能灯控、智能防溺水等智能管理系统,全面升级智能化场馆体验,推动场馆安全高效运营。三大场馆全面接入“I深圳”一键预约平台,短短一个月内累计访客数超700万,订单量近5万次。“我们将充分利用三大专业赛事级别文体场馆配套设施,打造高效便民的场馆运营体系,持续引进WCBA全明星赛、中国围棋名人战等国家级品牌赛事,以赛事体系带动全民健身,营造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切实增强市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公众参与。无论是一个活动、一次展览或是一场赛事,有人参与才能带来“文化流量”。通过高质量、高标准打造大型文体场馆,龙华迅速推动城区从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转化,借助文化的力量唤醒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不久的将来,开足马力,全速施工建设的区三馆(大剧院、图书馆、群艺馆)、大浪文化艺术中心、民治体育公园等10个大型文体场馆,会在落成之日一一把梦想照进现实,化身为一个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见证城市发展的辉煌,承载龙华人幸福生活的梦想。
记者 袁春燕 通讯员 林佳曼/文 记者 蔡维泽 郑明萌 文/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