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国际化智能生态园区“三一云都”落户龙华

编辑:陶倩2019-11-22 17:19内容来源:深圳新闻网

新闻提要

三一云都项目一期预计在2020年底竣工,2021年投入使用,二期预计在2020启动。

见圳客户端、深圳新闻网11月22日讯(记者 胡安坤 通讯员 赖志豪/图)11月22日上午,由龙华区人民政府,三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云聚湾区、智变未来”——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院士论坛暨三一云都发布会正式启动,国内外智能制造的“最强大脑”齐聚龙华,带来了一场名副其实的行业盛会。龙华区委书记杜玲,区领导韩荡、刘斌、陈建民等出席活动。

今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赋予了深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双驱动。《意见》明确指出,支持深圳建设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载体,积极发展智能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这些为龙华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带来了重大的利好。

杜玲在致辞中表示,智能制造是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方向,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创新驱动,制造未来,龙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将其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把人工智能列入了龙华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快推动龙华制造向智造龙华转变。作为深圳市的产业大区和重要强区,龙华区位置交通优越,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港、深、莞中轴的地理中心,拥有国家级高铁枢纽深圳北站,为开展智能制造区域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龙华的产业基础雄厚,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2400亿,进入全广东省前10强,工业增加值占比超过50%,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产值的占比超过了80%。拥有富士康、三一科技等一大批智能制造的龙头企业,一大批产业园已经建好或正在建设,高端的、专业化的园区都在龙华。另外,龙华还获批了全省人工智能产业新区、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为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行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杜玲指出,龙华区委区政府将积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积极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智慧,立足龙华制造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制造环境。她还邀请大家为龙华智造把脉问诊、献计献策,同时欢迎大家来龙华创新创业、投资发展,携手共创智能制造发展的美好未来。

活动中,龙华区科技创新局与三一集团签约“一园一策”备忘录。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等数名院士专家围绕智能制造进行了主题演讲。

记者了解到,三一云都位于龙华观澜高新园区,总建筑面积约65.46万平方米,是三一集团携全球顶级建筑设计机构福斯特事务所倾心打造的集研发、办公、商业、公寓为一体的国际化智能生态园区。同时,该项目也致力于打造一个产业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相交融,促进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人才、人才与人才之间高度关联的24小时活力社区,满足企业和人才的全方位需求。项目规划近5万平米互动园林,24小时开放的中央公园构建空中全时生态步行系统,通过公园的大平台串联起各栋建筑,园区绿化从地面延伸至可俯瞰中央公园的屋顶露台,让人们能够在公园般的环境中生活、工作和休闲。

据悉,三一云都项目一期预计在2020年底竣工,2021年投入使用,二期预计在2020启动,2023年左右投入使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求是学者”特聘教授谭建荣:

智能制造中数字孪生不可缺

如今,装备产业发展迅速,而制造业是装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随着机械化、电气化向智能化方向迈进,智能制造成了热门话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求是学者”特聘教授谭建荣围绕“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关键技术与发展趋势”主讲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的联系和发展。

“企业最根本的是什么?是产品。因此,产品的创新和研发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任务。”谭建荣在专题演讲中着重提到了企业的产品创新和研发能力。他表示,做好一代产品需要一代工艺,产品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而工艺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对于批量化的生产还需要一代模具,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一代设计。谭建荣称,现在许多行业产量很大,但是产能过剩,未能掌握产品的核心技术,还存在不少技术短板。也只有通过一代设计,才能够掌握一代技术,解决技术短板问题。

谭建荣认为,智能制造并不是把数字化、信息化的项目改头换面,而是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用智能技术解决制造的问题。谭建荣表示,智能制造有三个核心,包括知识库/知识工程、动态传感/实时感知以及自主学习/自主决策。同时智能制造有智能设计、智能加工、智能装备以及智能服务四个关键环节,这四个关键环节,都要用到数字孪生技术,也就是在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孪生技术不可或缺。

在智能制造与数字孪生的发展趋势方面,谭建荣表示,两者应用的领域很广,典型的应用有十大类型,其中包括超大型低能耗大型空分装备设计制造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正向设计的关键技术;大吨位深拉伸液压装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一类高端龙门加工中心创新设计关键技术等。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

抓住机遇发挥极点带动功能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发布。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双重利好之下,该如何正确把握机遇?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以“以先行示范区为引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题,分享了在此背景下深圳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谭刚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三个核心发动机:深圳+香港、广州+佛山、珠海+澳门,以此来带动整个大湾区的发展。这三个发动机,它的层级、功效是有区别的。

谭刚指出,深圳提出“五个率先”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新征程。其中包含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圳为主阵地,打造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四大产业构成了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产业。这方面,深圳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讲,5G、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都是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三是加快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格局。从国内的一些机构来看,深圳的营商环境排名非常高。去年公布的排名,深圳排到全国第一。深圳是全国第一个设立企业家日的城市。目前深圳的商事主体515.4万家,企业占商事主体总量61.9%,达到195.2万家,深圳的创新创业的意愿最高。四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接下来还需要很多具体项目来促进。

龙华新闻记者 徐蔚昕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团队成员唐大为:

装配式建筑跨界融合与创新

深圳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创新实践如何?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团队成员——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装配式建筑工程院院长、总建筑师唐大为围绕着孟建民所研究的“装配式建筑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实践”进行主题分享。

唐大为表示,2016年国务院出台《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就提出了装配式建筑的定义、意义和目标,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让装配式建筑占到新建建筑的30%。

什么是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建筑就是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就像搭积木一样,把建筑建起来,这是装配式建筑形象化的概念。”唐大为称,装配式建筑有“三个跨界”,第一个是实现了专业的跨界,把各种割裂的专业状态融合在一起,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手段,实现集成化设计和一体化设计;第二是行业跨界,把设计、制造业、建筑等行业打通进行一体化;第三是建筑类型的跨界。“我们关注建筑理念,提出建筑融合,包括利用装配式建筑建造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教育建筑等。”唐大为说。

在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实践中,孟建民提出装配式建筑产业生态模型,这个生态模型是BIM全专业协同以及全行业的统合,纵向的维度是全立体融合应用。

唐大为表示,装配式建筑是技术的专项,还是一个建筑的理念,装配式建筑当下的建筑理念是关注建造方式的变革,关注全专业的协同、全过程的统合、全类型的应用以及全产业链的融合下全生命周期对比。只有当它是一种建筑理念而不是技术体系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它的应用面变得更广。

谈到如何实现创新,唐大为表示,创新有两种,一种是纵向创新,一种是横向的跨专业跨行业的整合式创新,在讨论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是横向创新。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设计科技处调研员、博士戴运祥:

建深圳特色装配式建筑标准

深圳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如何?未来面临怎样的发展前景?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设计科技处的调研员、博士戴运祥以“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与思考”作了主题分享。

戴运祥表示,目前深圳市已出台14个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政策,基本形成了适应深圳特点的装配式建筑政策体系。戴运祥指出,如今深圳从事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相关企业已经达到了300多家,室内及周边的预制构件产能达到250万立方米,基本能够满足未来深圳市三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同时,深圳也形成了国家、省、市“9+9+10”的格局,覆盖了装配式建筑的整个产业链,包括开发建设、设计、构件生产、总包、研发和装饰装修等。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问题。首先是装配式建筑建设单位积极性不高;第二则是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相对单一,装配式装修、机电装配化施工等其它装配式技术推广应用少,缺乏对应的产品规范与标准;三是缺乏从设计到吊装等环节的系统性思维;四是人才培育机制尚不健全,专业化技工队伍尚未形成。

针对这些问题,戴运祥表示,深圳市在接下来将会以政策保障,标准引领,对标国际先进,建立深圳特色装配式建筑标准体系;设计先导,纵深发展,通过IBM技术应用推行标准化设计和一体化集成设计,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制定示范文件和合同范本,明确工程总承包能力要求,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提升质量,总结推广,加强设计、预制部品构件生产和现场安装全链条质量管理,提升装配式建筑建设质量;落实企业培养技术人才主体责任,建设技术工人队伍,及时总结经验,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聂建国:

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

同样是讨论装配式建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聂建国从装配式结构实践的角度出发,分享了自己在“装配式结构实践的启示与创新”方面的研究和感想。

首先,聂建国从装配式结构实例中切入,讨论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意义,他发现许多该用装配式结构的建筑没有进行装配,一些不该以装配式结构出现的建筑却使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去建造。此外,他表示,现行的装配式结构设计很多是存在问题的,设计水平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包括部品部件标准化水平低、制造工艺复杂、堆放运输困难、成本高等等。

聂建国表示,在建筑中,比如楼盖,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形式进行,这样可以提高建筑的性能,同时也大大减少用钢量。又如现在常见的混凝土叠合板中预制板的“胡子筋”会给生产、堆放、运输、铺设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等。“我们不能为了装配而装配。”聂建国说。

聂建国认为,要避免因装配而产生新的问题。“对待装配式建筑的创新发展,我认为要综合国情,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稳步推进。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发展高性能、高性价比、长寿命装配式建筑模式,使装配式建筑,从粗放到精细。”

聂建国说:“发展装配式建筑,需找到适合于装配式建筑简单可靠的连接构造和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组合结构可以提供合理的选择。”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