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回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建立

编辑:陶倩2022-01-14 09:30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邹家华题写的馆名。

原来的“胜利大营救”雕塑。

当年白石龙老村中的“天主堂”。

纪念馆中原有的三座草寮。

2021年12月8日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1942年1月9日,第一批中国文化名人从港岛转移到九龙,踏上了前往白石龙村和阳台山抗日根据地的征程。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坐落在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老村1号。占地面积2860平方米,于2005年9月3日、也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正式开馆,2018-2019年进行了升级改造。现有展览厅3个(含“天主堂”旧址),展出面积826平方米,有各类文物近百件(套),图片300余张及声、光、电设备一批。另有百年古树、多功能舞台、大营救雕塑以及停车场等附属设施。

一篇报道激起千层浪

2005年2月25日,《深圳商报》在A4版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文化名人大营救”接待站急需营救》的新闻稿,并配发照片3张,分别是“这就是曾经接待过文化名人的白石龙教堂”、“墙上裂缝危及房屋安全”、“檩子腐朽断裂”。

稿件写道:“文化大营救中茅盾、邹韬奋住过的白石龙教堂已经是危房了,希望有关部门抢救一下这个珍贵的历史文物!”

随后,当时的属地管理机构、宝安区文管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日前已接到白石龙村天主教堂岌岌可危的报告,区文化局已将天主堂的维修列为当年上半年文物保护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并且表示,文物部门正在加紧制定天主堂旧址的修复方案……将这处珍贵文物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篇报道此后还在更大范围引起关注。

保护方案出炉

关于“白石龙教堂”的文章发表后,被当时正在深圳休养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邹家华看到了。他对天主教堂十分熟悉——当年在大营救期间,他曾和他的父亲邹韬奋先生以及母亲、弟妹一起,被从日军占领下的香港营救出来,在白石龙天主教堂“接待站”里居住过,后又被送到阳台山上的深坑等地,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2003年他曾来到龙华和白石龙村考察,和村民交谈。另据史料记载,邹韬奋先生在阳台山住了4个月,而邹家华与母亲、弟妹住了1个多月,是来得晚先离开的——党组织把他们几人送到了桂林,而邹韬奋先生则去了苏北根据地。于是,他提笔在这篇报道的边上作了批示,请相关领导给予关注。

宝安区以及当时的龙华街道很快行动起来。在龙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下,经过调研和实地走访,当年4月18日在龙华街道办事处召开了专题会议。宝安区文化局做了《关于“白石龙营救文化名人革命旧址”文物保护情况的汇报》以及《白石龙营救文化名人革命旧址抢救性保护方案》和“保护范围图”等。提出了“正式创办‘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的意见。

5个月后,纪念馆正式建成

2005年5月,“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正式动工。按照方案,在白石龙村前的一块空地上,依托原有的3棵古树,建设者们填平了低洼之处,按原貌修复了破败的“天主堂”,对“修女房”遗址进行了清理保护;兴建了展览厅1个,展览面积约350平方米,内有“小白楼狗肉宴”复原场景1处,“地下营救路线灯光示意图”1处,图片、文物(复制品)数十张(件、套)以及从村民中征集来的旧桌椅、劳动生活用具等一批。还在纪念馆铁门进门处仿建了当年在阳台山上搭建的“草寮”3座,分别为“招待所”、“后方医院”和“兵工厂”,以供人们参观。“招待所”里面是两排大通铺,上铺稻草,柱子上挂有马灯;“后方医院”有几个医疗器材、瓶罐及担架等物;“兵工厂”则有打铁炉灶、手拉风箱和铁砧等物。教堂里一侧布置了接待文化人的“稻草地铺”,另一侧则为“白石龙会议”简易场景:两张木桌、几张板凳,桌上有油灯等物。

院落中央耸立着“胜利大营救”雕塑。全高约3.8米(含底座)。正面是大营救指挥者的雕像,分别是周恩来、廖承志、张文彬;另一面则是大营救的参与者曾生、尹林平、连贯、王作尧、杨康华。底座上有“胜利大营救”文字及简介。

正当纪念馆如火如荼加紧建设之际,一个重要的问题被提上了议程:请邹家华题写馆名。2005年7月19日,以宝安区文化局和龙华街道名义,发出了给邹家华的请示函件。

当时笔者在龙华镇(街道)党政办任副主任(后为主任科员),曾经因为在2000年组织编写《龙华史志》一书时,与邹家华的秘书杨同志有过直接联系。加之在纪念馆建立过程中,我也多次参与了有关工作,因此这次也责无旁贷。8月3日我接到了杨秘书打来的电话,言及接到函件正在休养的邹家华很高兴,说“这么快就建设完成啦……”立即挥毫题写了纪念馆馆名,同时约我到北京去取。时间紧迫,8月6日,我就和当时的宝安区文化局陈仁晓副局长、区文管办刘耀东主任等飞赴北京,拿到题写的馆名后于8日返回深圳。

2005年9月3日,在白石龙村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如今,“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经过升级改造后焕然一新,接待了大批来自党政机关、学校、企业、社会团体的参观学习,成为龙华区一张闪亮的名片。相信在新的百年征程的路途上,它将焕发新的光彩,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赤文/图

(作者2014年-2020年担任“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馆长。现为龙华区阳台山文史研究会会长,纪念馆名誉馆长。)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