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街道司法所有一套独辟蹊径的“密码”

编辑:陶倩2021-11-09 09:1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龙华街道,深圳市特大型街道、产业重镇和商贸中心,总面积19.18平方公里,承载着数千家企业、超过80万人口,社区平均服务人口7.4万人,人口最多的社区超15万人。人口密度如此之大、外来务工人员如此密集、各种利益诉求多元、矛盾纠纷突出……作为最基层一级司法行政部门的龙华街道司法所,是如何高效践行“司法为民”,从而屡获殊荣的?这里面蕴藏着一套独辟蹊径的“密码”。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人民调解体系

基于辖区产业重镇、商贸旺区、人口高度密集、矛盾纠纷频发特点,龙华街道主动作为,创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多元化人民调解体系,推动人民调解工作提质升级。

设立“流动调解室”。将人民调解阵地搬到产业园区、居民小区、商贸服务区等“市民的家门口”,拉近与群众距离,今年共调处纠纷259宗,完成调解案件司法确认61宗。同时,从当事人生活圈及行业、同乡会等组织中选取品德过硬、威望较高的人士,担任“流动调解室”兼职调解员,和专职人员一起主持调解,从情、理、法入手,达到有效化解纠纷的目的。

推行“调解员挂点楼栋”。在辖区1000多栋楼栋公布调解员信息,张贴纠纷调解二维码,居民有纠纷可随时扫码申请调解,不再“求助无门”。2021年,共开展法律服务及咨询活动121场,解决纠纷诉求57宗。

设立园区诉源治理非诉解纷中心。联合区法院、区司法局设立“诉源治理非诉解纷中心(龙华街道园区)”,为富士康等大型园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实现调解、仲裁等有机衔接。

全市首创法律援助“三室合一”模式

劳动争议案件涉及金额不大,走劳动仲裁和司法程序,时间久、成本高,劳动者一方往往等不起。为尽快实现劳动者权益,街道在辖区劳动办设置驻点律师,实现律师调解室、仲裁确认室、法律援助室“三室合一”,快速化解劳动争议纠纷。

一方面,当事人纠纷经驻点律师成功调解后,可由劳动仲裁委员会确认,直接将人民调解协议转变成仲裁调解协议。另一方面,如调解不成,驻点律师可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自2020年8月“三室合一”模式落地后,共处理劳资纠纷256宗,服务1500余人次,受理法援案件206宗1122人次,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加强普法宣传让法治成为社会共识

龙华街道坚持党委领导,成立全面依法治街委员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法治建设相关工作部署,把法治政府建设工作作为街道重点工作抓紧抓实。为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分别成立街道党工委全面依法治街委员会、综合行政执法委员会、法治建设“四级同创”工作领导小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4个议事协调机构,并充分发挥机构职能作用,常态化研究法治建设相关工作。

定期开展专题学法培训,领导干部带头学、全体工作人员一起学。街道全体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社区工作站负责人定期参加“法治建设专题”“依法行政专题”“民法典专题”等系列讲座,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及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开展多种形式普法活动,常态普法+执法普法有机融合,纵深推进普法宣传。制定《龙华街道2021年普法工作要点》。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6·26”国际禁毒日、“12·4”国家宪法日、安全生产宣传月、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以及春运期间等重要节点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有针对性开展精准普法宣传。同时,各行政执法主体常态化开展多元化普法活动。

近两年来,龙华街道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活动200余场次,派发宣传资料15万余份;邀请区人大法工委委员、专业律师走进社区,开展民法典等宣传活动30余场。一系列接地气的普法宣传活动,提升了群众守法用法意识。

率先打造“线上+线下”数字化司法所

龙华街道主动拥抱数字化浪潮,创新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全市率先打造“线上+线下”数字化司法所,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触手可及、扫码即得,以数字技术放大司法为民红利。

去年,该街道建成全市首家24小时法律服务站(ATM机),借鉴银行ATM形式,将法治宣传、法律援助预约、人民调解预约、社区矫正签到、网上立案、案件查询等法律服务统一整合到数字服务终端。居民刷身份证进站,24小时享受各种法律服务。

今年,“法律ATM”进一步延伸至线上,“龙华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二维码张贴到社区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城中村、园区、企业,市民通过扫码即可获得法律服务,构建起线下“500米法律服务圈”,使公共法律服务随处可得。自设立“法律ATM”及使用公共法律服务站二维码以来,累计提供服务3544人次,开展人民调解及接受咨询163人次,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咨询54人次。

龙华街道司法所能屡获荣誉,靠的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问题所在,创新工作方法,统筹推进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各项工作,最终闯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区域特点的基层治理新路子。

记者 陈欣 通讯员 汪尔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