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杨维易2021-07-23 08:25内容来源:深圳龙华融媒发布
代代相传,共同守护这一段不可遗忘的红色革命记忆。
7月20日晚,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响起了阵阵歌声,台上台下的人挥舞着红旗,伴着旋律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嘉宾席上,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王作尧之子王勇前站在了父辈曾经部署和策划营救大批文化名人的旧址,激动地与龙华市民一起重温和回顾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大营救历史故事。
曾生之子曾德平:饮水思泉需知泉在何方
曾德平接受媒体采访。
采访中,曾德平多次提及“饮水思泉”。“我们常说饮水思泉,但年轻一代并不知道泉在何处。通过这次活动,大家知道了泉在哪里,也知道涌泉相报要报在什么地方。”曾德平如是说。
在曾德平的口中,父亲曾生的形象逐渐鲜活了起来。曾生是深圳坪山人,父亲是华侨工人,母亲是客家妇女。在抗战期间,曾生是我军将领中颇为特殊的一位。他毕业于中山大学文学院,一天军校也没上过,典型的书生。但正是这样的一位书生,走上了民族危亡之际的抗日战场,锤炼成为赫赫有名的东江纵队司令员,后来成为开国少将。
记者:您父亲与东江纵队的故事是如何开始的?
曾德平:1936年我的父亲入党后不久遭到通缉,被迫潜往香港,并在香港创立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使之成为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1938年冬,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南粤地区相继沦陷,父亲接到党组织指示,从香港返回东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当时第一批组建起来的东纵游击队才30多人,里面既有军事干部,也有海员工委里的党员代表。组建之初,游击队员连饭都吃不饱,全靠爱国群众的无私援助。当时父亲极力说服阿婆,把爷爷在老家购置的10多亩土地变卖了,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部队的燃眉之急。
记者:在文化名人大营救行动期间,发生过什么故事?
曾德平: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是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任务,是父亲以客家人、客家话易于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由争取到的。当时大批文化人士滞留在香港,党中央决定下大力气保留这批文化精英种子,多次指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领导人,积极营救被困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
分派任务时,有两个合适人选,其中一个就是父亲,两人都想去执行这次的重要任务,最终派父亲执行任务。父亲说他是东江人,讲客家话,与客家人同声同气,方便发动群众;再者学生时代曾与家乡人民建立了良好联系。
记者:您今天来到白石龙旧址,心情如何?
曾德平:很激动,原因有三。首先这里是我的父亲以及无数先辈为中国文化抢救出精英种子之地,使得这批文化人能成为国家成立后第一批文化事业的根源。其次,龙华区不断扩大文化名人大营救的事迹的影响范围,让红色故事代代传承。得让年轻人知道自己的家乡有一支怎样的队伍,这支队伍又是如何把侵略者赶出家乡、赶出国家的。再者,很多人知道饮水思泉、涌泉相报两个成语。但如果没有这个纪念馆,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的人们,就不会知道幸福从何而来,也不会知道泉在何处,报往何方。所以,我激动于看到这个纪念馆,并深感纪念馆存在之意义深重。
王作尧之子王勇前:纪念馆传承父辈红色基因
王勇前接受媒体采访。
王勇前说自己来过几次龙华,对龙华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里不仅是父亲战斗过的地方,也是父亲的长眠之地。
王作尧为广东东莞厚街人,从小体弱多病。没有人会想到,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长大后会投身于革命战争之中,并在抗日战争期间出任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大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副队长、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王作尧曾任沈阳军区、武汉军区防空第一副司令员等职。1961年晋升为少将。
记者:能否谈谈您父亲在白石龙的抗战故事?
王勇前:1940年,父亲所率队伍与曾生部队整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曾生和我父亲分任大队长。后来父亲率第五大队开辟了阳台山根据地,紧接着成立宝安县敌后工委,父亲任书记。在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组建抗日群众组织和抗日自卫队,队伍发展到300余人。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香港沦陷,几百名文化人士滞留香港,情况危急。当时党中央决定营救文化名人的消息经香港传到阳台山根据地,父亲与其他党员干部在白石龙开会研究紧急营救工作。会议决定利用两条主要交通线进行营救,一条是走西贡坐船到上洞,经坪山从淡水坐船前往惠州;一条则是走宝安交通线,从荃湾到元朗,通过沦陷区日军的封锁线到达白石龙根据地,再设法分散送到大后方。
父亲主要负责组织从港九至宝安沿途的交通接应、武装警戒、掩护转移和筹粮补给等工作。这条线路护送人数最多,也极其艰险。为了保证文化名人在路上的安全以及有饭吃,父亲做了很多工作,把部队每人两钱油减到一钱,口粮也减半,腾出来让给文化名人吃。
记者:龙华给您的印象如何?
王勇前:此次来到白石龙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我的心情无比激动。这是我父亲战斗过的地方,而且,父亲也在龙华长眠。龙华给我的印象相当深刻。
父亲生前曾与战友杨康华约定,逝世后要把骨灰洒在曾经战斗过的抗日游击根据地。如今,他与杨康华都安葬在龙华革命烈士纪念亭里的纪念碑旁。这里是他们历经生死搏斗、立下无数战功的革命热土,承载着一代先辈英勇抗争历史的红色土地。他们选择长眠龙华,是对龙华这一方土地的眷恋,也是战友间不忘初心的赤子情结。
看到如今在革命旧址之上建立的纪念馆,我很高兴。这个纪念馆传承了先辈们的红色基因,年青一代可以在此重温战争岁月所发生的故事,铭记历史,继承革命传统。代代相传,共同守护这一段不可遗忘的红色革命记忆。
相关新闻
鍙嬫儏閾炬帴LINKS
榫欏崕鏀垮簻鍦ㄧ嚎|瑙傛箹鏀垮姟缃� |姘戞不鏀垮姟缃�|榫欏崕鏀垮姟缃�|澶ф氮鏀垮姟缃�|绂忓煄鏀垮姟缃�|瑙傛緶鏀垮姟缃�
娣卞湷鏂伴椈缃�|娣卞湷鏀垮簻鍦ㄧ嚎|绂忕敯缃�|缃楁箹缃�|鍗楀北缃�|鐩愮敯缃�|瀹濆畨缃�|榫欏矖缃�|鍏夋槑缃�|鍧北缃�|瀹濆畨鍥介槻缃�
浜烘皯缃�|鏂板崕缃�|涓柊缃�|涓崕缃�|涓滄柟缃�|鍗楁柟缃�|鍖楁柟缃�|鏂版氮缃�|鑵捐缃�|鎼滅嫄缃�|缃戞槗
Copyright ©by ilonghua.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