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

广东代表团开放日气氛热烈“干货”多  抓住大机遇 建好大湾区

编辑:施冰冰2019-03-07 09:51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新闻提要

6日上午,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一如既往地热烈,吸引100多家中外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两个小时的代表发言,既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事关广东全局发展的“高大上”话题,也有教育、基层建设等民生热点,记者们都觉得“很有料”。

原标题:广东代表团开放日气氛热烈“干货”多 抓住大机遇 建好大湾区

深圳特区报北京2019年3月6日电 6日上午,广东代表团开放日一如既往地热烈,吸引100多家中外媒体记者前来采访。两个小时的代表发言,既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制造业转型升级等事关广东全局发展的“高大上”话题,也有教育、基层建设等民生热点,记者们都觉得“很有料”。

争取尽早启动伶仃洋深珠通道前期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会议中最热的话题。建好大湾区,首先要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这是大家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长姚奕生在发言中提出,要争取尽早启动伶仃洋深珠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构建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建设。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7年深珠通道已纳入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中,深圳和珠海两地也一直在开展这条通道的线位方案及相关配套研究。根据初步规划,深珠通道在港珠澳大桥与深中通道之间,距离这两座跨江通道均约20公里左右,为公铁两用桥。通道起于深圳前海、对接广深沿江高速和南坪快速,跨越伶仃洋至珠海唐家北边界。大桥建成后,深圳至珠海的时间可缩短至半小时以内。今年广东省两会期间,深圳和珠海两地就有多位代表提出建议,呼吁这条跨海大桥尽快上马。

“我们要加强与深圳的交流协同,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重大平台项目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强强合作。”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温国辉认为,建好大湾区,就要加强湾区城市深度合作。广州还要进一步强化与香港、澳门的沟通协调,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创新驱动广东“制造”变“智造”

广东是制造业大省,去年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3.23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超过5万家,居全国第一。全国人大代表,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李东生说,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全省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不足10%,价值链层次仍然偏低,高端供给能力明显不足。由于综合成本上升快,企业盈利能力不强。

“当前全球正面临以人工智能、5G通讯、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全球产业链将深度调整乃至重构,对于广东制造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李东生说,我们要把握机遇,在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领域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广东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他建议,将高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的制造板块作为广东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同时,以智能制造为转型方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对先进制造业的关键环节,开展智能制造重大专项课题攻关,研究制定重点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核心技术路线图,重点突破智能测控、数控机床、机器人、新型传感器、3D打印等领域核心技术,提升全省制造业的工业基础能力,努力将智能制造培育成为广东制造的发展新优势、新动能。

“把党支部建在小区”以党建引领社区融合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瑞丰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助理总经理曾香桂1999年来到东莞务工,从事社区物业服务工作19年。

如何以社会建设推进新型社区融合发展?曾香桂发言时认为,应该以住宅小区党建为抓手,推进新型社区融合发展。“很多新型社区包含了多个住宅小区,有必要完善和加强住宅小区两新党组织建设。”曾香桂说,在住宅小区建立党组织,选配好党支部书记,聚集一批有活力的党员,在团结和带领住户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比如,不少老人从岗位退休后仍需要参加党组织生活,跟随子女从老家到住宅小区居住后,小区内有党组织,不但方便老人就近过组织生活,还能发挥老人的特长、发挥老人的余热,增强老人对小区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居住在现代城市社区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居民们经常遇到的尴尬场景。对此,曾香桂建议,以空间为切入点,创造条件促进居民面对面交流。“在小区建成之后,对社区空间使用和发展变化要进行跟踪观察和更正,使得空间的社会亲和性不断增强,而且在空间设计上要有意吸引人们走出房间走向公共空间,让人们有地方拉家常、有地方玩耍、有地方开展活动。”

加快构建“互联网+”课程共享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教师李杏玲,是一名普通的高中英语教师,从教27年。

“随着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城市学位的紧张是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李杏玲建议,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增强学生容纳能力,特别要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民工子弟学位,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让孩子早日回到父母身边。

李杏玲说,现在城市生源大幅增加,学位紧张,教师工作量大,负担重。但与此同时很多乡镇生源却在减少,老师较富余,工作量可能不够。“所以我建议修订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进行城乡统筹,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在育人方面,李杏玲说,现在很多地方,特别是欠发达地方的县城和农村,美术、音乐、体育学科教学缺乏专业老师,课程大多由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老师兼任,水平、能力很多不能满足孩子需求,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不利于素质教育,使城乡差异越来越大。“建议核定科目老师编制数,配齐专业老师,开足课程。同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互联网+’课程共享平台,培育一批课程创新共同体,运用信息化手段让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能听到优秀教师讲课,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特派记者 李舒瑜 杨丽萍 甘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