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纱碌仔”点亮中秋夜 听浪口村老人讲述中秋记忆

编辑:杨维易2018-09-20 10:30内容来源:宝安日报

新闻提要

76岁的吴英俊是土生土长的浪口村人,从龙华中学退休后,他离开学校职工宿舍,再一次回到熟悉的村落。

吴英俊。

中秋节将近,又是一年团圆时。关于中秋节和月饼的许多传说,现在都已不可考,变成老一辈口口相传的故事,节日里的传统习俗与古老技艺,正逐渐被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生活淹没。大浪街道浪口村,是客家人的居住地,曾长时间保持着以农业为主的原村原貌,民俗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中秋节前夕,记者探访了浪口村的老居民吴英俊,听这位退休老教师娓娓讲述他与浪口村的“中秋记忆”。

“纱碌仔”和孔明灯 点亮中秋夜

76岁的吴英俊是土生土长的浪口村人,从龙华中学退休后,他离开学校职工宿舍,再一次回到熟悉的村落。“小时候最喜欢的节日,一个是春节,一个就是中秋。”谈起六七岁时的中秋节,吴大爷难掩兴奋。那时在孩子们眼中,节日不仅意味着不用做活儿,也是一个尽情吃喝玩乐的难得机会,但中秋夜里最吸引孩子目光的,还是各式各样的“纱碌仔”。

在浪口村,当地人把小灯笼称为“纱碌仔”,提着“纱碌仔”走街串巷,是孩子们中秋夜的固定节目。这些灯笼通常由自家大人亲手制作,在吴英俊家里,这个手工活就落在了父亲身上。在吴大爷的描述里,制作“纱碌仔”也是个细致活儿:先由父亲从山上砍回竹子,将一根竹子劈成四个细竹条,在火上熏烤后扎成一个多面体支架,这就是灯笼的骨架。接着用半透明的纸糊在灯笼骨架四周,上下留孔用于通气,买回不同颜色的薄纸就可以制成五颜六色的灯笼。那个年代没有蜡烛,就在灯笼里放一些煤油,接一条短短的灯芯点着。再精致一些的,会在灯笼下方点缀各色纸穗,顶端用绳子系起,穿上一根小棍子做手柄。

在吴大爷记忆里,八月十五的晚饭总是吃得比平时要早。下午五六点吃完饭后,就迫不及待地点起“纱碌仔”和小伙伴们走街串巷,孩子们围在一起炫耀自己的小灯笼,相互比较谁的灯笼更漂亮。为此,大人们总是尽可能把自家的“纱碌仔”做得更精致些,满足孩子们中秋夜里小小的虚荣心。

再晚一些,还会放孔明灯。在浪口村一带,大多是一个小村落做一盏孔明灯,有钱人家也会以家族为单位制作,凑钱买更好更韧的砂纸,保证自家的孔明灯飞得平稳、长久。孔明灯有大有小,大的直径甚至在两米以上,要在灯里放两小桶煤油,用旧棉花当引线,有的灯上会挂起写好的对联作为装饰。

放飞孔明灯是一项集体活动,灯下点燃煤油,等热气上腾,便数“一、二、三”一起放手。中秋夜里,村民们依靠孔明灯升起的方向判断灯盏所属于的村庄,互相讨论哪个村子制作的孔明灯飞得高,哪个村子的灯挂饰更豪华。碰上刮大风,制作不精良的孔明灯就容易倾斜自燃,放飞这盏灯的村子就会觉得没有面子。有些质量好的灯,第二天天亮还悬挂在天上。

“孔明灯升起来的时候是很好看、很激动人心的。”吴大爷对儿时放飞孔明灯的瞬间仍记忆犹新,“可惜灯笼师傅越来越少,手艺都快要失传了。”

记忆中的中秋节 月饼必不可少

每逢过节,“吃喝玩乐”须尽兴,节日里的传统饮食是带着香味儿的独特记忆。在吴大爷家中,逢年过节杀鸡、鸭等家禽“加餐”已是常事,条件好些的家庭还会杀猪庆祝,平日里很少能吃上的柚子、红柿子等水果,也可以趁机吃个痛快。

作为中秋节的主角,月饼当然必不可少。不同于想象中家家户户自制月饼的热闹景象,吴大爷说,由于传统月饼外形讲究、包装特别,旧时的浪口村民大多于节前从糕饼店里购买,鲜有自制。月饼的馅料也相对固定,以豆沙、双黄莲蓉、五仁和叉烧四种馅料为主流,偏爱甜食的孩子们大多喜欢五仁馅。吴大爷小时候对豆沙月饼情有独钟,吞着口水也不停夸赞:“豆沙好吃,豆沙很香咧!”

后来,曾经香甜可口的月饼味道就留在了吴英俊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以后,月饼需要配给,饼里也没有什么油分,非常坚硬,不像小时候吃的真材实料。中秋活动也不似从前丰富多彩,常是团圆饭后围坐一桌谈天说地,虽然孩子们觉得节日不似从前有趣,但在一桌人的唠嗑声和笑声中,中秋作为家庭团聚的意义仍在延续。

据吴大爷讲述,他曾听大人们讲述中秋夜“月光花”的传说:过了夜里十二点,月光会像花朵一样散开,异常美丽。孩子们听后都争着抢着要看,但吃饱了月饼零食又玩到深夜,也都困了累了,常常还没等到十二点就早早睡着,“月光花”便永远留存在孩子们的幻想中。

节日氛围渐淡 团圆寓意永存

七十年过去,吴大爷依旧生活在浪口村,只是记忆中的许多场景都已时过境迁。

“那个年代生活很紧张,只能趁过节好吃好玩一下,现在生活好了,随时都能享受过节一样的食物和娱乐,节日氛围就淡了。”吴大爷说,现在留在老村里的大多是空巢老人,村子里已经不怎么过中秋节了,街上卖的月饼太甜太腻,也不再有儿时的味道。“纱碌仔”和孔明灯都已尘封在记忆里,现如今,中秋节对于老人们来说变成了一个短短的假期,孩子们从忙碌的工作中抽出身来,得闲回到身边,同吃一餐团圆饭,能够有比平日多一些时间聊天、陪伴。

吴大爷认为这样的“各取所需”是一种进步,老人喜欢安静,年轻人喜欢热闹,饮食习惯和生活作息也不一样,无需强求。“大家都随心所欲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吃自己喜欢的食物,虽然节日里一些风俗习惯已经改变,但是团团圆圆总是不变的。”

龙华新闻记者 杨奕(受访者供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