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孙逊2022-07-18 09:53内容来源:深圳特区报
每逢假日,茅洲河洋涌河水闸两岸的燕罗湿地公园、亲水活力公园、燕几之翼、梯田湿地、碧道之环等景观节点的游客便络绎不绝。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7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胜)每逢假日,茅洲河洋涌河水闸两岸的燕罗湿地公园、亲水活力公园、燕几之翼、梯田湿地、碧道之环等景观节点的游客便络绎不绝。从碧道之环楼顶眺望,水上赛艇运动基地、湿地公园、滨水休闲带、特色驿站等设施与碧波粼粼的河面一起,构成一幅“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美丽图景。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曾是广东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流域内55条干支流全部为劣Ⅴ类,其中40条黑臭,可谓“有水皆污、有河皆黑”。
2015年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东莞市的配合支持下,深圳市以空前力度推进茅洲河流域污染整治,茅洲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实现了从污染治理,到生态修复,再到美丽河湖的蜕变,成为都市河流生态修复的生动案例。
构建治水新格局
历史上,茅洲河也曾茅草丰茂、沙洲点点、鱼虾成群。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茅洲河流域内工业化和城镇化突飞猛进,产业和人口成倍增长,茅洲河水质逐渐恶化,水质曾列全省倒数第一,严重影响市民健康、营商环境和城市形象,被称为“深圳脸上的一道疤”。
茅洲河综合整治过程中,深圳坚持高位推动、上下联动,构建治水新格局。中央环保督察组、国家相关部委多次督导茅洲河治理。省委书记李希亲自挂点督办茅洲河,五次调研督导。深圳市委书记担任茅洲河河长,带头挑最重的担子,要求“巴掌大的黑臭水体都不能有”。
以“正本清源、雨污分流”为核心,逐个小区、逐栋楼宇、逐条管渠排查改造。“十三五”期间,茅洲河流域内新建污水管网2053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628个,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1万吨,实现“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流域内4000余个建筑小区的排水设施有了专业管家。建成3座河道底泥厂,底泥处理后烧制透水砖,实现底泥资源化利用。
通过水污染治理和碧道建设,茅洲河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水质从重度黑臭提升至Ⅳ类及以上,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浓度从2015年底的23.33毫克/升降至2022年上半年的0.71毫克/升,总磷浓度从3.05毫克/升降至0.18毫克/升,“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美景得以重现。
水产城“三维”共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市民生活和产业发展三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转化为宜居环境,可以转化为发展动能。
水污染治理工作中,深圳坚持以水为主线,以人水和谐、城水相融为目标,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跳出治水看治水,把治水、治城、治产结合起来,以治水倒逼流域空间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产业转型,将治水投入转化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在茅洲河两岸,深圳通过碧道建设,将污染企业集聚的工业厂房改造成小型城市综合体;将滨海明珠工业园改造成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建设江碧环境生态产业园,推动200多家分散的重污染企业集中入园,集聚发展。
随着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深圳进一步整理沿河两岸土地,优化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供保障。通过引进天安数码城、长江股份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吸引180多家科技企业进驻,年产值由原来的1.2亿元增加到80亿元,已成为助推片区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打造滨水活力空间
日益提升的水环境,应该为民所用,为民所享。深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
在茅洲河流域,深圳已建成6座生态湿地、10座雨水花园、植草沟10.12公里、103.1万平方米绿地、45.6公里漫步道,串联起周边公园、绿道等,构建了沿河生态廊道,茅洲河成为物种丰富、寓教于乐、怡人乐居的生态家园和自然课堂;建成茅洲河展示馆、南光绿境公园、西田休闲公园、左岸科技公园、滨海明珠科创园、大围沙河美食街等节点和24个沿河大小驿站,茅洲河成为市民休闲游憩和美好生活的好去处;还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水上运动,“流浪”近20年的深圳体工大队皮划艇队回归,深圳市水上运动中心在此落户,茅洲河龙舟赛重新开赛,市民下河体验赛艇运动,真真切切感受到美好环境,爱水护水积极性高涨,自发挂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条幅。
茅洲河治理成效被央视《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美丽中国》等纪录片收录,曾经人人避之不及的“墨汁河”成为市民流连忘返的“生态河”“幸福河”。茅洲河先后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推介案例和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案例,成为水产城共治典范,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经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