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21-12-29 09:21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刘玉玲与学生合影。
12月28日,远在新疆喀什第十八小学的刘玉玲老师在电话那头说:“在新疆支教,是我此生做过最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一年多的时间让我终生难忘。”
去年9月7日凌晨,龙华区丹堤实验学校的刘玉玲老师在学校和亲人的支持下,踏上了千里支教路,成为喀什市第十八小学的一名语文支教教师。一年半里,她捕捉本土教育资源,学科融合、学以致用,把课程理念渗透进孩子的心中。
把知识教授给偏远地区孩子
丹堤实验学校曾有4位老师到过新疆支教,这种榜样的力量一直在激励着刘玉玲,她最终下定决心,要把知识教授给偏远地区孩子们。令她欣慰的是,她的决定除了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外,还得到了亲人支持与鼓舞,特别是就读高中的女儿更是把她当成人生的榜样。
喀什第十八小学是深圳在喀什全资援建的第一所学校,学生均为少数民族。第一天走进课堂,刘玉玲便听到孩子们普通话中浓浓的民族味道,瞬间让她觉得应该一步一个脚印帮助他们纠正每一个读音,写好每一个字。
挑重点、组新词、示范读、配动作,感受音调的变化,刘玉玲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们“开小灶”,并结合民族学生能歌善舞、节奏感强的特点,把枯燥的教读变成有节奏的游戏。
喀什古城内种满石榴树,刘玉玲结合自己在龙华区多次开展综合课程的经验,带着学生以“石榴”为主题,开展一次别样的课程之旅。
刘玉玲带着孩子们通过文字、视频资料了解石榴,一起走进古城大街小巷找寻石榴元素,认领石榴树定期观察记录,在刘玉玲的带领下,其他老师也将“石榴”融入学科教学中:美术老师让学生奇思妙想,设计以石榴为元素的图案装点古城;音乐老师带着孩子们载歌载舞,跳起《石榴红了》……
新颖的学习方式令学生们兴趣倍增,开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曾经“熟视无睹”的“石榴”。整个课程形成的资料,也成为第十八小学校本资源的一部分,刘玉玲也被孩子们称为“石榴老师”。
学生间的热情如紧抱的石榴籽
每次家访,常有长者洋溢着自豪感介绍家里这些年来的变化。“特别是当学生阿卜杜吉力力的爷爷在谈起自己的子孙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时,语气里透出的是一股骄傲。”刘玉玲说,这令她为自己踏上援疆路而感到光荣。
为了把这些动人瞬间告诉深圳的孩子们,刘玉玲搭建起喀什市第十八小学五(1)班和丹堤实验学校五(4)班友谊的桥梁,孩子们通过书信和视频的方式介绍彼此所在的城市,深圳学生描绘着大海的蔚蓝、展示着科技的创新,喀什的学生们更多的是介绍着古城特有的风情。万里情谊一线牵,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彼此间的热情犹如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喀什的这场相约,让我的人生边界不断拓宽,对教育的崇敬和热爱更加坚定而热烈。”刘玉玲即将结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她希望回到深圳后能从一年级带起,以互相尊重为起点,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天性得以保护的教育氛围,主动融入孩子们的日常一起过幸福而快乐的教育生活。
记者 张瑜(受访者供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LINKS
龙华政府在线|观湖政务网 |民治政务网|龙华政务网|大浪政务网|福城政务网|观澜政务网
Copyright ©by ilonghua.sz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