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李吉:龙华从教二十载 “观试论问”扬天下

编辑:陶倩2021-11-17 09:2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李吉为学生上课。

龙华区实验学校艺术节。


“我在龙华从教超过20年,从一线教师到骨干教师,再成为龙华区实验学校的管理层,深深地感受到龙华区的人才环境,‘大气候’能包容,‘小生态’有活力。”荣获龙华区第二届“突出贡献人才(团队)奖”的李吉表示。

广东省李吉名校长(名教师)工作室是龙华区本土成长的第一个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该团队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观试论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荣获“广东省第九届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工作室平台培育了一批省、市、区级名教师优秀骨干、校级领导和青年人才。

个人名片

李吉,深圳市龙华区实验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数学正高级教师,北师大教育博士在读。2017年教学成果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被省教厅推荐参评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创新课型入选“2019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年度十大样本”。近年受聘为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龙华本土人才中的佼佼者

近年来,龙华区教育系统引进了超过100位名师、名校长,这股力量对龙华教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龙华区委区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养,李吉及其团队所取得的成绩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李吉曾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创建了“观试论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入选“2019年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年度十大样本”,获《中国教师报》“课改观察专版”报道。学校光荣入选教育部《传承的力量》中秋篇节目现场拍摄学校,为全国仅6所、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在教育部官网、学习强国等平台上展播,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工作室团队为龙华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工作室以‘共治共善,共生共长’为理念,以‘四个聚焦’为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校长们以及他们所带动的‘网络学员’构建研修共同体,培养具有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创新型名校长与骨干校长后备力量。”

李吉表示,工作室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市级或者区级的个人工作室。每位成员均通过集中研修实践训练,把非常先进的教学理念、管理理念传递辐射下去,不断扩散,像金字塔一样,基础越来越宽厚,越来越坚实。

目前,其工作室团队在全国首创的“观试论问”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省内外20多所学校超2万名师生中推广应用,工作室培育了省、市、区级名教师20多人,培养了多名校级领导和青年人才。

李吉表示:“龙华区的人才环境,能够促进各行各业形成各自的生态圈,最终融为一体,大家在不同层面拼搏奋斗,与龙华教育系统共同进取、不断进步。”

打造多维名师成长平台

据了解,李吉任职的龙华区实验学校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潜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教师平均年龄约31岁,其中研究生学历达71.8%,博士11名,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4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1名,省、市、区级名师骨干36名。面对这样一支结构优化、蓬勃壮大的教师队伍,学校做出了积极行动,站在更高位、更专业的角度推动和引领其专业发展。

李吉作为工作室主持人,主动带队、亲自示范,以科研为抓手,率领本校名师、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他现场指导、检查推动教师的实践研究,“手把手教老师做科研”。他亲自上示范课,细致解读观、试、论、问每一个教学环节如何操作,引导全体教师将这一教学模式结合本学科融会贯通、实践运用。在李吉的引领下,五年来全校教师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课题研究1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9项。

学校高度重视岗前培训,通过具体化、系统化、目标化的师徒结对机制,追求共同成长。该校先后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龚孝华教授、深圳大学李臣教授,以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闫国瑞博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黄志红博士等多位校外专家进校指导,定期邀请市、区教研员对教师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级、区级、校级教师学科素养大赛,并邀请各区名师对老师们进行赛前培训。

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青年教师也在这个大熔炉中锤炼成长。三年来,学校各个学科承担区级以上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的教师达105人次,全校167人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比赛中获得奖项,参加区级以上试卷命题6次,编辑出版6本校本教材,教师撰写论文及研究报告102篇,其中有38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

科研引领促进学校发展

李吉告诉记者,龙华区实验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重要抓手就是科研。教育是科学,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进行实践探索,学校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科研型校长引领。李吉先后主持研究了7个课题,发表了10余篇文章,出版了《“问题解决”教育转型》等30余万字的个人专著,主持编写了《“问题解决”玩中学》《“问题解决”做中学》系列校本教材6册共150万字。在他的引领下,学校开展的“‘观试论问’问题解决过程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取得了初步成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基于问题学习”这一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二是名师工作室引领。借助名师工作室这个平台,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建立专家智库,让更多教师有机会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等名师交流,老师们的格局和视野均发生根本性变化,极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是校内常态化研究。学校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及时反思、总结,全部教师参与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全部教师参与各类校本培训,逐渐形成自身的研究成果与行动方案,自觉自主阅读大量教育教研类书籍,主动承担教研科研任务,从教学到科研,从实践到理论,从专业到管理,实现教育教学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四是科技创新课程实施。学校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上大胆尝试,获评“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成功立项课题《基于“问题解决”的STEM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应邀参加中英STEM教育研讨会、成功举办第四届牛剑精英学子STEM交流活动。在全国科技活动周第14届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大赛中获得多个奖项。STEM跨科学习模式得到《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推广,并入选2019年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年度十大样本、2018年八大样本,在全国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五是国际理解教育探索。该校与哈佛大学博士团队合作,经过三年时间,开发一至九年级国际理解教育全套英文教材,保持原创,配有全套PPT、视频等辅导资料,着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家长的辅导能力。

记者 张瑜 文/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