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访“知心大哥”张晗光:“疫情不去,我们不退”

编辑:陶倩2021-06-17 09:41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下楼走到村口时,张晗光发现不能自由出入了,平日通畅的村口已经布设了防疫卡点,小区四周也被铁马围合起来。这是2020年2月13日的上午,正月二十。张晗光在老家过完春节后返回深圳,返回他位于北站社区南源新村的家,想早一点飞去孟加拉打理自己的生意,没承想,突然袭来的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

刹那间,他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抬头间,卡点上“党员先锋岗”几个字分外鲜艳。他猛地想到自己党员的身份,强烈的责任心驱使他通过手机“战疫先锋”小程序,现场报名加入社区的疫情防控。他与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就这样短兵相接,匆匆上了战场。

“我是党员,我上!”

东泉、南源新村是一个有着近两万人的城中村,其中湖北户籍人口超过两千人。起先,张晗光每天在卡点协助登记、测量体温、摸排人员信息,但随着住户陆续返深,防疫工作量陡增。

保障居家隔离人员生活,送快递,参与“三位一体”防疫,协助做核酸检测……所有重活、累活、脏活他都最先顶上去。

其时,大家对湖北人还心存偏见,唯恐躲之不及。张晗光却主动迎上去衔接湖北人返深事宜。“事情紧急,工作一刻不能落。我是党员,我上!”他说。

在北站社区组建的“湖北人家”微信群里,张晗光得知一家三口要从湖北回来,且多有顾虑。张晗光立即跟上去,介绍深圳的防疫政策,预约核酸检测,让他们安心地回来。那天凌晨1点,张晗光驾车到深圳北站接他们,并将他们平安送到东泉新村的家。在“湖北人家”群里,他是大家信赖的“知心大哥”。

江南汉子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

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合防疫措施,有的甚至心怀反感和怨怼。这时候张晗光就耐心说服他们,直至得到他们的理解。

一个湖北小伙子刚回来很不配合,直嚷嚷:“我又没病,凭什么不让我出去?”他不做饭,方便面就啤酒就是一餐。张晗光看在眼里,通过微信,以一个兄长身份开导他,关心他,并去超市给他买来锅盆碗筷、菜刀砧板,鼓励他做饭吃。几番帮助劝说,小伙子心结慢慢解开,自己做饭了。张晗光每天都会把他网购的物品给送到家,并把生活垃圾带走,顺利地落实了隔离措施。

“有时候送快递,一家一天要跑四五次。”张晗光说。穿着防护服,扛二十几斤重的米,爬十几层高的楼,下来时全身都被汗水浸透。小区百分之八十的居家隔离人员他都去服务过。张晗光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岗,不停不歇,一直干到晚上9点。

一天连续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他身心俱疲,回到家差不多瘫软了,甚至连衣服都懒得洗,倒头便睡。一觉醒来,第二天所有的困乏都消失殆尽,身体又像上紧发条,满血复活地投入战斗。

社区领导都不忍心,劝他:“阿光,赶紧去休息,干这么久了!”“总比当兵在新兵连的日子强!”每当累时,他总这样安慰自己。这个面庞清秀的江南汉子,部队大熔炉炼就了他战胜困难的钢铁意志。

做义工让他重新思考人生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五月中旬。“心里也打怵,不怕是骗人的。”张晗光说,作为一名有着23年党龄的党员,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为社会做点事。他甚至对家人说:“我要是感染了,你们不要担心,我相信深圳的医疗水平。”他说,家人的支持,也是他坚守一线的强大动力。

“你就是东泉、南源的一颗钉子,有你钉在这里,我们就没事!”在疫情最危险的时候逆行而上,张晗光成为了街坊们眼中的英雄。

以前总忙于生意,频繁穿梭于深圳与海外。是疫情改变了他,让他有机会停下来服务社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回归初心。

他去北站U站做义工。他加入了北站社区共享会,成为其中的骨干分子,经常参加关爱老人、助残等公益活动。2020年,张晗光做义工达2000个小时,成为共享会里服务时间最长、积分最高的义工。

眼下,新一轮疫情复起,张晗光再次投入社区防疫一线。“疫情不去,我们不退。”他目光坚毅。

张晗光,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在平凡日子里,时刻闪耀着光亮。

袁甲清/文受访者供图

(袁甲清,湖南邵阳人,深圳市作协会员,龙华区作协理事。2000年起先后任深圳法制报编辑记者、深圳青年杂志编辑;2007年调至龙华区民治街道办任宣传文化科、党建工作办(宣传)宣传干部。出版有散文集《历史的侧影》等,曾获首届深圳文艺评论大赛奖、首届“羡林”杯生态散文奖。)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