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区中心医院将实验室建设成连续双向开放研究平台

编辑:陶倩2021-06-17 09:27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区中心医院致力将中心实验室建设成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协同打造医院“精品科室”。

说起实验室,大家往往想到的是大学、科研机构那种高大上的实验室。其实,在龙华区中心医院也有先进的实验室,在区属医院实验室中名列前茅,可媲美市属医院实验室。

科研是一所医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7年,龙华区中心医院投入大笔资金、引入领军人物,布局医院的中心实验室(简称实验室),致力于打造医院学术研究创新发展的“核心发动机”。如今,实验室已成为医院医学应用基础研究的实验平台,为全院各科室学科建设提供学术支撑与技术服务,协同打造学术优势学科;也是医院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的转化中心,建设并完善转化医学的研究体系与机制,为医院临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将实验室建设成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

2017年,龙华区中心医院投入2800余万元建成中心实验室,建筑面积2645平方米;设立专项科研扶持资金,连续三年来科研经费增长235%,实验室科研人员也从原来的4人增至14人,获批成为“深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该院实验室主任曾常春介绍,实验室坚持以“Bench to bedside”(从实验室到病床)为理念,努力打造成一个“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从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及应用等方面,形成科研连续性、链条式的双向管理,促进科研和临床双提升;实验室不仅为本院临床科室科研课题提供便利的实验场地和技术,未来还面向社会开放,与其他单位共同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实验室是医院基础医学研究的主要实验场地,建设目的就是从临床所存在的科学问题而出发,为临床的基本问题提供服务。”曾常春说,实验室运行与临床开展定向协作、扶持,协同打造医院的科研“精品科室”。最近,实验室又搭建具有氧分压调节功能的“活细胞工作站”,能为多个临床科室提供科研服务。

以神经内科为例,针对脑卒中发病中所存在的组织缺氧和治疗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临床问题,实验室搭建具有氧分压调节功能的活细胞工作站,可在细胞层次上进行动态观察,研究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神经元延迟性死亡过程中内在的分子机制,以明确脑缺血性后神经损伤机制,以及药物防治作用为治疗脑缺血、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延迟死亡,有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与有效药物。

科研力量日渐雄厚科技量值全市排名第14

近年来,该院实验室致力于医学的基础问题与转化医学研究。院方希望,通过研究组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合作,针对临床医学存在的科学问题,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结合于一体,将实验室建设成“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连续、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

事实上,“连续、双向”在实际医疗工作中有所呈现。曾常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他接诊的一名女性患者,因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双手指关节每天发作晨僵疼痛1个多小时,应用免疫抑制治疗亦不能缓解。为此,他通过对中药的实验研究,改进中药的内服与外用治疗方案,经过2个多月治疗,患者晨僵疼痛消失。“这就是医学问题从临床到实验室再回归临床的实例,是一种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的转化,一种隐性的成果转化。”

在医院强有力的科研政策鼓励、实验室平台有效支撑下,全院营造钻研学术、临床科研并重的氛围日渐浓厚,全院55名博士研究生、332名硕士研究生成为医院科研的有生力量,科研力量日渐雄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屡现。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院获科研立项12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3项,取得国家科研课题零的突破;发表论文868篇,其中SCI收录96篇,核心期刊232篇;参与出版医学著作212部,获发明专利授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11项。在2019年度全市科技量值排名中,龙华区中心医院在全市60多家综合医院中排名第14,7个学科进入专科排名前10。

记者 黄晓华 通讯员 张建明/文 记者 陈建华 通讯员 李威/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