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书写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答卷

编辑:陶倩2020-09-08 08:29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龙华区把社区党委打造成服务群众红色引擎,为居民提供精细化服务。

龙华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展厅。


今年8月,龙华区的居民迎来了家门口的线上服务新“法宝”——龙华区“i社区码上办”智慧服务平台。有什么需要办的事,居民们只需动动手指,扫码进入小程序或者下载APP就能“码”上办理业务、享服务、提诉求了。对于居民来说,办起事来方便不少,但实际上,不少龙华人在日新月异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创新。

看似简单,实则来之不易。

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员流动性不大,百姓的生活比较单一,社会处于相对“静”的状态。1983年,龙华人口尚不足10000人。现在,这块17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00万人,每平方公里就有17000多人。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这里安居乐业,真正实现“来了就是深圳人”,如何为人们创造一个“我心安处即故乡”的环境,是一场放在龙华面前、而且不断刷新考题的试卷。

而面对着爆炸式增长的实际管理人口,高速运转的经济社会发展节奏,严重倒挂的人口结构,基础设施亟待改造的城中村,不断拔地而起的新建小区……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让基层服务真正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居民们的认可“多一些多一些再多一些”,成为龙华发展中的一道难题。

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因改革而兴,以创新而强的龙华义无所顾地选择了“接受挑战”,多年来,龙华坚持走出了一条以党建为引领,牢牢抓住社区党委这个堡垒、服务群众这个根本、机制建设这条路径、资源下沉这个关键,形成了一个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向发力的良好局面。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龙华区民治街道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来到社区群众中间,了解社区公共服务、基层党建、社区管理等情况。全深圳有662个社区,北站社区能脱颖而出,成为总书记来深的三个视察点之一,龙华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模式从此传遍全国。

现在,这里既有绿树成荫的花园小区,也有管理有序的城中村;这里既有专职的党务工作者,也有各种自治组织;这里的居民和其他地方的居民一样,有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小问题”“小烦恼”,重要的是这里还有最快最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矛盾闭环处理机制”……每个人都在尽力地把这个城区变成更美好的家园,变成让我们活得更好的城市。

把社区党委打造成服务群众的红色引擎

以社区党委班子、专职工作者、党务工作者为重点,全面下沉夯实一线力量,在社区党委不断“进化”的探索上,龙华区的多项举措曾在深圳乃至全国开风气之先,社区党委也因此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红色引擎。

1个主会场,17个分会场,2800人参与。这是2019年11月龙华区基层党务工作者(初、中、高级)资格认证考试考前培训的一组数据,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党员,脸孔有些稚嫩但眼神坚定的青年,都为同一件事而来:参加龙华区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资格认证考试,为成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做准备。

基层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这就是龙华在基层治理中迈出的“重要一步”。人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让放到社区的资源、服务、管理真正发挥作用,龙华不仅明确了社区党委的堡垒作用,强化了其服务群众的红色引擎功能,而且早早地把注意力放在了“人”的身上,从2010年就开始探索党务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

“政务一堆人干,党务基本没人干”——为了解决这种现象,2010年龙华街道率先试点党务工作者专职化,通过专题培训、考试认证、发放补贴、建库立档、统一选聘的方式,初步建立起一支“专心、专注、专业”的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到了2013年,龙华在全区范围内建立了履职水平认证制度及职位晋级体系。据统计,2013年至2019年的七次资格认证考试中,报考人数累计14358人。《人民论坛》杂志社副总编辑陶建群曾这样评价:龙华“两化”建设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一支政治上过硬、工作能力强的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必将提高党组织在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

专职党务工作者是“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充分发挥“五员”作用,即政策宣传员、党建指导员、问题搜集员、矛盾调解员、群众服务员,成为活跃在基层党建工作一线的靓丽风景线。

群雁高飞头雁领。2018年起,龙华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社区党委班子全链条建设机制,持续将优秀的工作力量下沉到一线社区,从区、街道选派在编优秀干部到社区任党委书记,使干部在一线真正发挥冲锋陷阵的作用,并将社区党委班子直接纳入区级干部队伍培训培养,建立起选拔、培育、管理、任用全过程管理机制,储好基层队伍的“源头活水”。

“脚下有泥,心里有谱。”这是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党委书记金鹏常挂在嘴边的话。2018年,他作为其中一名区、街道选派干部到社区任党委书记。到了社区后,他连续啃下多个民生硬骨头,不断擦亮红色白石龙的社区品牌,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认可。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要让群众满意,就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龙华区还在全市率先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扁平化改革,将职能部门垂直管理的网格员、安全员、消防员、治安员、市容巡查员等5支队伍整合下沉到社区,统一编入辅助岗、主办岗、负责人岗等3类共35档可升可降、可进可出的岗位职级体系,统一由社区党委调度指挥、考核管理,既形成很好的“鲶鱼效应”,又形成很强的作战合力。

如今,龙华区实现干部在一线工作、资源在一线汇聚、措施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开创了“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事情有人办”的新局面。

2019年12月,龙华区在全市首创的24小时党群服务V站开门迎客。


从“向物业借桌椅办活动”到十分钟党群服务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视察时强调,“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龙华一直牢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

今年7月,北站社区第八届“空巢儿童”暑期快乐营如期而至。孩子们在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的专属教室里将学习常规课程和书法、超级演说家、舞蹈等特色课程。社区工作人员还清晰记得八年前办这活动时,由于活动场地不足只能打“游击战”,不断变迁场地,甚至一个场地对分同时办两场活动,还要向小区物业借桌椅。

北站社区工作人员的经历并不“特殊”。实际上,由于基础薄弱,在龙华新区乃至龙华区成立之初,社区党群服务阵地普遍存在着硬件不硬、软件偏软,投入不足的情况。从薄弱的基础出发,龙华区想方设法打造阵地。

近两年来,龙华区以创新“三化”(定制化、融合化、智能化)服务为抓手,着力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党群服务阵地网络。2018年6月,龙华区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开放,4700㎡的党群服务中心,精准设置28个服务功能室和特色服务项目,把最好的区域、最好的服务资源留给居民群众设置。50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79个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陆续投入使用。

在“1+N”的基础上,龙华区按照“服务阵地更靠前、服务功能更亲民、服务水平更高效”的原则,在城中村、老旧小区等最接近群众的城市角落、边缘地带,建成49个党群服务V站,延伸服务触角。

2019年12月,龙华区在全市首创的24小时党群服务V站开门迎客,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圆心”,以群众需求为“半径”和导向,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选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覆盖不足的城中村、工业园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零距离贴近群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党群服务V站打破常规的“早9点到晚6点”的服务模式,居民可白天“刷脸”、晚上8点后刷身份证自由进出V站,自助享受24小时党群服务。同时,工作人员在APP上可实时查看V站情况和进行人机对话,实现V站“无人值守、实时监控、安全运营”。24小时开放的V站,成为一座座陪伴党员群众的温暖灯塔。

在阵地打造过程中,民间自发的活力探索也和政府的“扶一把、送一程”产生化学反应,一个个龙华专属的阵地诞生,并生根发芽。龙华街道“可可沙龙”社区党群服务V站便是其中一个典型。

2014年底,龙华义工孔祥玉自掏腰包在景龙社区租下一间小房,创建了“可可沙龙”。这是龙华片区第一个纯个人性质的志愿者群体公益交流平台。然而,由于自身没有造血功能,无经济实体支撑,“可可沙龙”很快便难以为继。关键时刻,龙华街道伸出援手——2015年10月龙华街道将“可可沙龙”纳为正在建设的社区党群服务V站,解决了其房租水电问题。此后,“可可沙龙”的活力被极大激发:开展空巢独居老人“家温暖”陪护关爱活动,关爱城中村流动儿童,开展“朵朵英语角”免费英语培训活动,开展“让爱回家”流浪救助活动,通过“反向寻亲”的模式帮助流浪人员与亲人团聚。

截至2019年11月,龙华区共建有193个党群服务阵地,包括社区、产业园区、商务楼宇、商圈市场和大型企业、大型社会组织等的党群服务中心,以及一批城中村、老旧小区的党群服务V站,搭建了“1+N+V”党群服务阵地体系,群众1公里内就能找到1个党群服务阵地,基本实现10分钟党群服务圈。

这些老百姓家门口的党群阵地,像一个个小堡垒,布局在全区形成了“十分钟党群服务圈”,成为党味浓厚、服务贴心、人气聚集、资源共享的红色家园。

可可沙龙党群服务V站开展英语角活动。


民生服务“精准细”探索“党建+科技+治理”模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龙华的“基层治理”也不断升级,开始向“党建+科技+治理”模式探索,大数据、物联网、AI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都成了“党建+科技+治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治理的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都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北站社区的城中村房屋安装了智慧空气开关,哪家出租屋存在漏电、过温、过流、过载等情况,会第一时间将隐患传到北站社区智慧指挥中心实时更新大屏幕上,相关工作人员马上对隐患进行排查和处理。

龙悦居是北站社区的保障性住房,住着不少独居老人。社区党委陆续为独居老人推荐配置智能穿戴设备,动态了解老人健康状况,通过智能传输设备及时进行安全预警。

哪里有超门线经营,哪里有车辆占用人行道,哪里有垃圾乱堆放,“AI网格员”马上出动,对违规现象进行实时抓拍,大屏幕上一目了然,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马上前往处理。聪明的“AI网格员”还能分析回潮情况,连续三次出现,事件将“升级”,相关部门将开展联合行动。

“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在大数据时代,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整体性改革、精细化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2019年,龙华区以民治街道北站社区为试点,率先开展“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党建+科技+治理”模式。

敞怀拥抱“智慧”,前景广阔。目前,龙华区基于12800路视频的基础已实现了国家公布的65类社会治理场景中的25类场景的识别,识别准确率达80%以上,其中10类场景准确率达90%。一屏全面感知、一键接办诉求、一路护航安全,社区党委在社区治理上拥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参加家门口丰富有趣的党群活动,办理各种政务事项,各类投诉建议还可以直接@书记,8月12日,龙华区“i社区码上办”智慧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力求一键解决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平台上创建了“码上学、码上办、码上享、码上知”4个功能模块。“码上学”,设置新思想全面学、党员先锋对照学,是党员群众的知识宝典。“码上办”,即推动居民诉求一键“找书记”、“民生七有”服务一键“找资源”、社区政务服务事项一键“办业务”。“码上享”,即实现活动参与感受分享、阵地资源预约畅享、志愿积分兑换共享、暖心便民服务立享、社区爱心福利乐享。“码上知”,能第一时间获知社区新闻、公告、紧急事务等信息,社区家园的大事小事尽在掌握。

龙华区“i社区码上办”智慧服务平台已接入龙华区社会公共服务平台“i龙华”,首先在民治街道推广应用,接下来将在全区推广应用,为社区群众提供更多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经过治理的章阁新村焕新颜。

整治后的武馆村化身整洁有序的花园小区。


多元共治人人参与激活社区治理一盘棋

“真正的城市精神,一定是自治、自由与自我的。它不是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在“多元共治、人人参与”的理念下,龙华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探索与经验成为“深圳品牌”“全国品牌”。

在深圳北站,有个特别的“联席会”——由北站社区党委牵头的党组织联席会,它有效统筹广铁集团深圳北站等“省、市、区、街”四级驻区单位,以及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组织凝聚、高效协商,有效统筹解决好全国特大型高铁综合枢纽、全省流动人口最集中区域和全市最大保障房等方面的管理难题。

北站社区的探索不是特例,因地制宜敢于创新,龙华区更多融合共治模式正在发芽生根。

龙华街道位于老城区,工厂多,城中村密集,流动人口多。为了让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彼此“不陌生”,龙华街道“有事没事到‘租客聊吧’,聊一聊烦心事、揪心事,谈一谈好点子、新路子”,已经逐渐成为租客群体间的新时尚。龙华街道打造“租客聊吧”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协商议事机制,解决高空抛物、儿童安全、环境卫生保护等社区日常问题。

观澜街道公共配套基础较为薄弱,如何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观澜街道下沉公职人员到具体街区担任“街长”,牵头汇聚各级治理资源,动员党员、志愿者、社会组织、辖区居民等多方力量参与,成立街区理事会,设置街区责任公示牌,确保每个街区都“有人抓、有人管”。鳌湖艺术村实行“街长制”,艺术村组建了“两队一联盟”,解决了许多环境和秩序问题,擦亮了艺术村的名片。

福城街道产业工人超30万,调动产业工人参与社会治理是推进福城社会共融的必答题。2019年,福城街道在街道范围内开展产业工人自治会创建工作,通过以服务社区赚取学费的利好,实现产业工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让产业工人群体真正成为社会建设参与者,一批基层管理的“老大难”问题也迎刃而解。

“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拓展外来人口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和方式,加快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面对全区非户籍人口占比近九成、人口结构严重倒挂的现状,龙华区着力深化融合共治,非户籍人口这个社区治理的最大变量正成为正能量的最大增量,激荡在龙华这片热土。

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