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中轴新城内涵深蕴 文化风景绽放异彩

编辑:陶倩2020-09-02 08:0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2019年观澜河国际龙舟赛。

你也许并未刻意地了解“龙华文化”,但只要你生活或居住在龙华,你都应该感受到这片城区独有的文化张力与潜力;也许你并未踏足过龙华,但你一定与“龙华文化”在某个时刻打过照面,毕竟这里有着那么多的“国”字号文化品牌。

“龙华是一块沃土,美联红木就是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在龙华区政协委员、艺美联家私副董事长张文海眼里,40年来,一颗颗文化种子落地龙华这块热土,在敢为人先的深圳精神的浇灌下已渐成一片文化森林,让龙华人民真切感受到文化发展带来的获得感、自豪感:在这片面积仅175.6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孕育出全球闻名的观澜版画基地、观澜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瓷永丰源、大浪时尚小镇等一大批知名的文化品牌,美联红木、友联红木、深发红木等全国红木十大品牌企业,还有全国首个5G智慧书城龙华书城……

从“文化洼地”到“文化龙华”,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并不丰厚的新兴城区,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龙华探索出了推动文化快速跨越式发展的独特道路。回首四十年,龙华文化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难起步,实现了文化跨越发展的华丽转身,形成了广泛影响力并泽被老百姓的龙华路径,展示了从“文化洼地”到敢为人先的时代巨变。

现在,龙华把打造文化强区当作一个重要发展目标,通过全社区的共同参与,让龙华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和谐共存、共融共生,文化产业蒸蒸日上,文化建设更广泛地花落百姓泽被民生。

在8月17日召开的龙华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区委书记、区长王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挖掘城市内涵、打造城市IP、涵养城市精神,让龙华从‘千城一面’中脱颖而出。”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龙华文化事业的不断深化,龙华必定会在深圳“中轴脊梁”上绽放异彩。

本土麒麟队大船坑麒麟队亮相第二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开幕式暨深圳市第六届麒麟文化节展演。


留住城市历史记忆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历史的沉淀,是一个城市记忆和灵魂所在。城市记忆是地方发展、变迁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它记录了过去的点点滴滴,是人们对一个地方最直观的IP。留住城市的记忆,让文物活起来,龙华区一直在努力。

龙华辖区的观澜古墟是深圳四大名墟之一,在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岭南地区享有盛名。在文化保护上,龙华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公益酒家”曾一度因为“会走路”而登上各大新闻媒体的版面。

依据《百年观澜》记载,公益酒家是一座仿巴洛克式的西洋修建,因修筑外观为红色,当地人更爱好称之为红楼。红楼始建于1923年。2009年,观澜老街整体改造启动,要在公益酒家四周兴修休闲娱乐广场,龙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平移“红楼”。这样既可以维护文物,亦可开发它的贸易价值,还原客家民俗民情风貌。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迹,我们请上海的专业团队对观澜红楼进行了平移。”作为当时观澜街道负责文物保护负责人的胡晨辉说,2009年7月,观澜街道对观澜红楼(公益酒家)进行平移,经过6天紧张施工,观澜红楼最终平移43米,稳稳到达“新家”。而在观澜红楼原址,观澜古寺进行了恢复重建。如今,龙华区仍在进一步对观澜古墟片区进行保护性开发,让观澜红楼、观澜古寺焕发出更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无独有偶。2012年至2013年,在城市开发的过程中,松元厦社区的4座碉楼也进行了整体保护性平移,并打造了深圳首个碉楼广场。而那次平移4座碉楼也创了一个世界纪录——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对夯土式建筑进行车载式平移。

目前,龙华区进一步加大了对全区167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对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文物进行修缮和特色文化街区改造。同时,还探索多元化非遗推广手段,深入挖掘大船坑舞麒麟等非遗项目与港澳地区同根同源的文化故事,打响龙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

升级改造后的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纪念馆。


与此同时,龙华区还用多年时间,清晰地挖掘展示并传承着“红色基因”。在繁华的深圳北站附近,白石龙社区(原白石龙老村1号)有一座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这里是当年羊台山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所在。新中国成立前,著名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就发生在这里。对这段“红色历史”相关资料的收集从本世纪初即被提上日程。2003年,该遗址被列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遗址的修复工作启动。8月又在维修的基础上建成纪念馆。经过多年不断的坚持与努力,现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已成为深圳市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文物收集最全的纪念馆,也是广东统一战线基地。目前,龙华区正在推动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升级改造,使之成为全市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之一。同时,还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名人大营救纪念馆等区级博物馆以及6家非国有博物馆公共服务效益,打造全市国家一级文物藏品最多的博物馆聚集地。

建成后的中国版画博物馆。


“文化洼地”打造出“国字号”文化品牌

曾经的龙华除了观澜古墟外,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品牌。然而,龙华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观澜版画基地就是在这样敢想敢干中打造出来的“国字号”文化品牌。

从环观南路驶上幽静的裕新路,很快就会看到路边有标牌上写着——陈烟桥故里。这里就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的家乡。再往前走,就是现在的观澜版画基地。

观澜版画基地的前身名叫大水田村,包含牛湖新围场(又称龙门围)与大树田村两个自然村。两村均是风景秀美之地,建筑采取客家传统的排屋形制,古屋、宗祠、水塘、古井、碉楼均有古香,构建成独特的客家民居风情。

改革开放后,当地居民经济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原村民陆续搬出了老村住进了新楼。剩下的老屋就出租给周围工厂的务工人员。在既无合理规划,又缺乏日常管理的情况下,村里陆续搭建起房舍、猪圈等众多临时建筑。曾经风景如画的古村落破败不堪。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龙华开始大力扶持文化产业与支持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促成了“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的诞生。

2006年,政府规划改造观澜版画基地,保留古民居原貌和古村落风格的同时,对其内部景观进行了规划设计,使得改造后的基地内绿植遍地,移步换景,古朴雅致。基地园区被分为两部分,东区有版画工坊、艺术部落,西区为国际艺术家村等。

从此大水田村开启了从凋零古村到蜚声国际的文化艺术村的“蝶变”历程:2007年5月,在第三届文博会期间,中国观澜版画基地正式挂牌,并首次作为文博会分会场亮相;2014年版画博物馆开馆,在这里举办的原创版画交易会是目前国内最高水准、最大规模的版画推介交易平台;观澜版画基地吸引了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位中外艺术家入驻创作;现在,秉持艺术惠民的原则,观澜版画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深圳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与特色文化名片。“观澜版画基地已成为深圳市的一张优秀文化名片,不仅全国知名,更是享誉全世界。”中国美协秘书长马锋辉在参加2019年第七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时给予盛赞。

从曾经残败无人管的古村落,经过十多年不间断的文化升级后,到锻造成为“国字号”的艺术创作基地与扬名国际的文化品牌。这样的“沧海遗珠”重放光芒的故事在龙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列举出来不少:大船坑舞麒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观澜河国际龙舟赛成为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等等。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龙华努力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与文化,创造性地成为历史文化的守望者、传承者。

龙头引领跨界融合文化产业群星璀璨

龙华文化上的“国字号”当然不止观澜版画基地。这里汇集着众多响当当的龙头企业——观澜湖国际旅游度假区、国瓷永丰源等著名文体品牌,还有数十家国内一线时装品牌的大浪时尚小镇,美联、友联等全国十大红木品牌。

“1982年,深圳经济特区刚刚成立不久,我们就将生产制作基地从香港搬到了观澜。”艺美联家私副董事长张文海回忆说,“那时候环境非常差,连一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没有想到这些年,不但美联红木成长为全国十大红木品牌,还培育出那么多国际国内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张文海所说的“国际国内都叫响”的文化品牌里,肯定有国瓷永丰源。在一无资源二无人才的情况下,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它在龙华画出了最美的画。自2016年起,永丰源进入了品牌的高光时期:当年,其品亮相杭州G20峰会;2017年,亮相金砖国家峰会;2018年,亮相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盛会——在深度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其国宴瓷融入创新技术,铸造出世界顶尖水平的中国当代瓷器。

永丰源是在2002年来到的观澜。在这块“无瓷”的土地上,除了厂房外,其他都是外来的——瓷土外运、技术外请、工人外聘。“当时在老家,祖宗的东西只能放在家里,不能被大家所熟知,更不能发扬它的价值。只有走到市场的最前沿,优良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才能有发展,才有前途。”于是2003年,国瓷永丰源董事长刘权辉来到深圳观澜投资建厂。

观澜湖、美联、永丰源等一系列文化品牌的崛起,除了其自身的努力外,更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近年来,龙华区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先后发布了《龙华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龙华区文化体育名家工作室扶持办法》《龙华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扶持办法》《龙华区文艺创作扶持与获奖文艺作品奖励办法》等多项政策性文件,为促进全区文体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保障。

多年的精心培育,龙华走出了众多文化企业的行业领头羊,新生力量层出不穷。据统计,仅在2019年,龙华区新增1980油松漫城产业园、上围艺术文创产业园等4个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拓展26万平方米文化产业空间,为龙华区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龙华区还不断加大文化产业帮扶力度,2019年共审核受理了15类134个项目,资助金额3790万元。并通过举办文博会、红木文化节、旗袍设计大赛、“双十”评选等重大文创活动,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据统计,2019年,龙华区文化产业实现经济增加值250.51亿元,同比增长6.9%。

此外,龙华区还全力推动“诗和远方”融合发展,成功举办首届文化旅游节,制作旅游实景VR、旅游手绘地图等创新宣传品,多渠道、多方位、多领域推广龙华旅游资源。龙华“艺术乡村休闲游线路”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高标准推动大浪时尚小镇及观澜版画基地创建深圳市“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不断丰富街区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商业融合发展。据统计,2019年,龙华共接待游客638.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0.55亿元,成为深圳重要的旅游打卡地。

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公益酒家”。


强基础补短板文化春风惠民生

由于龙华区地处原特区外,文体设施建设基础薄弱。2012年,龙华新区成立,强基础补短板进入“快车道”。2012年,龙华把建设“文化强区”工作写入《关于以新体制开创新局面加快推进“两区一城”建设的决定》等纲领性文件中,作为文化工作重要政策保障。龙华区聚焦强基础、补短板、筑品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2019年是龙华硬件更“硬”的一年。全国首个5G智慧书城——深圳书城龙华城建成开业。据了解,作为深圳的第六座书城,龙华书城仅次于目前最大的中心书城,不仅是龙华区最大的文化主题综合体和文化地标式建筑,也是全国首家开启5G技术智能化的书城。龙华书城占地面积10562.31平方米,其中书业经营面积占约四成,其他配套业态、公共活动区面积约2.95万平方米。这是一座“美学美育书城”,走进其中,往往会被其设计之美所深深吸引。

与此同时,龙华区全面加快建设观澜体育公园、简上体育综合体等3个场馆,推动市美术馆新馆、市第二图书馆开工建设,高标准开展市文化馆新馆、区三馆等8个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全区126处公配物业文化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利用社区闲置空间建设社区级健身场地62处,进一步提高基层文体设施覆盖率,切实为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体生活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

与之相呼应的是,文化惠民政策与服务犹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渗入市民心中。“体育公益培训拍了拍你,明天开始报名了。”8月15日,龙华文体云上的一条推文引起围观,市民群众争相转发。近年来,特别是龙华区成立以来,龙华区打造了全市首个数字化公共文体服务平台“龙华文体云”,精准匹配辖区居民文体服务需求,公共文体服务供给效率显著提高。

“我们羽毛球协会也承接了政府的公益培训项目,市民群众报名非常踊跃。往往是消息刚发出不久,名额就秒光了。”龙华区羽毛球协会会长吴刚是龙华最早从事羽毛球培训的业内人士之一。吴刚说,当年他第一个在龙华开设了专业的羽毛球场馆,随着龙华的发展,场馆生意越来越好,他又在观澜开设了分馆。而且他还牵头成立了龙华区羽毛球协会,积极承接龙华区文体旅游局开展的体育项目公益培训项目。

自2012年起,龙华区连续成功举办八届观澜河国际龙舟赛,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2019年的观澜河国际龙舟赛共吸引来自国内外的56支龙舟队伍参加比赛,其中公开组共16支队伍,包括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菲律宾、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8支队伍,以及来自上海、湖南、吉林、浙江等8支省外的专业队伍。如今,观澜河国际龙舟赛的影响力不断提高,已经成为龙华乃至深圳的一个文体品牌,并于2017年获得“深圳市十大本土体育品牌赛事”殊荣。

龙华区还策划举办棋类世界冠军龙华行、“体彩杯”、“龙华杯”等系列赛事,龙华区“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奋进新时代放歌新龙华”——龙华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合唱比赛、文艺轻骑兵巡回演出、钢琴音乐会等系列文体活动,成功引进京剧名家孟广禄、体操世界冠军李宁、文化名人单霁翔等成立名家工作室,进一步增强龙华文体品牌影响力。引进民族舞剧《驼道》、歌舞剧《黄河歌谣》等35个精品剧目,多层次、高品质地满足市民文体需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坚信,站在新的起点,龙华人民勇于担当、奋勇拼搏,必将绘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蓝图,为龙华争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尖兵贡献文化力量!

记者 吴春华/文 蔡维泽 陈建华/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