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百余专家学者聚龙华 共论社会治理新路径

编辑:陶倩2019-12-23 08:25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与会嘉宾认真阅读会议材料。

第五届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现场。

主论坛:

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创新

14位知名学者带来满满“干货”

龙华新闻讯(记者 康碧艳)12月21日下午,“第五届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主论坛活动圆满结束。14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创新”主题作主旨发言。

在论坛上,14位知名学者带来满满的“干货”,分享了关于社会治理方面的先进理念、调研结果,介绍了当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先行示范区如何进行治理创新,公益慈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等。

“希望这份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重点难点问题调查报告,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兰在论坛上公布了一份问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问卷受访者认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工作是综治维稳,其次是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受访者对当前社会治理满意度较高的领域包括社会治安、社会秩序、应急管理等,而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公平等方面满意度较低。李兰在发言中谈到当天上午参观北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感受,她认为北站社区做法很超前,值得大家继续关注,同时强调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及时总结各地创新实践并不断转化为制度。

“先行示范区的治理创新:与谁竞争和比较?”这是来自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兼中国海外利益研究院学术主导丁学良的发言题目,也是在场专家学者在论坛中频频提及的话题。丁学良通过“垃圾分类”“实物中的历史与文明”等例子说明了观念和方法的重要性,指出“先行示范区”意味着要敢于尝试新的治理观念和方法,要善于及时总结已有的治理观念和方法,从中挑选出进一步试行的先进观念和方法。他说,“好的社会治理观念和方法经过社会各层面的亲身体验,获得本地越来越多的居民的认同,便能够为其他地区的模仿学习树立标杆。”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工作的中心是社会治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郁建兴提到,基层治理主要就是社会治理,要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同时以“互联网+治理”打通政府之间、部门之间、政社之间、民众之间的壁垒,提升基层治理智能化、科学化、精准化水平。

分论坛:

聚焦社会治理创新

从深圳北站看社会治理创新

龙华新闻讯(记者 袁春燕)12月22日,在《从深圳北站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治理创新》分论坛中,十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治理创新”话题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社会治理的探索中,民治街道已经摸索出了一条智核引领、三轮驱动、精准服务的社会共治、善治新路子。构建了党建+科技+治理模式,打造‘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智慧平台,为社会党委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分论坛开始之初,民治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龙兴就深圳北站社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经验展开了详细介绍。

针对北站社区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深圳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叶卫平,深圳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林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吕国营,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张润君,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欧阳康等分别进行了点评。

叶卫平从法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社会治理运用科技手段可以收到好的效果,但同时也需注意,在信息收集、整合阶段涉及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协调以及群众信息安全等问题。周林刚从参与北站社区社会治理的角度讲解了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认为社会治理是为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吕国营则认为目前深圳北站社区社会治理模式,应在如何管理流动性人口和出租屋这两个问题常抓不懈。

张润君表示,北站社区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是富有开创性的做法,要注意把精准服务放在前面,智核引领放在后面,因为精准服务才是社会治理应重点着眼之处。欧阳康则认为要以社区善治引领人性的提升,让好的社区治理满足人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文明进步。

聚焦数字科技与社会治理

科技赋能加速社会治理现代化

龙华新闻讯(记者 金璐)“龙华北站社区,就是新加坡市民中心的翻版,但我们能否通过科技赋能让其社会治理变得更有新意?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在昨日召开的中国社会治理科技支撑中心成立大会暨数字科技与社会治理论坛上,相关专家结合5G、区块链及大数据发展,探讨数字科技如何赋能社会治理。

如今,信息化正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治理无疑也将受到信息化进程的巨大影响。专家们认为,从目前发展趋势看,区块链、大数据、5G等信息技术的提升,将对社会治理的创新提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没有信息现代化,就没有社会治理现代化,而想要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就要政产学研相结合,结合几方面的优势,实现1+1>2的效果。

在昨日论坛上,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余敏江、武大吉奥市场与发展规划中心总经理谭成国等专家学者,以“数字化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5G+大数据驱动的智慧环境治理”、“块数据驱动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为主题,分享自身心得与看法。

与会专家以龙华北站社区为例,表示龙华北站社区外来人口众多,其将租房管理进行信息化管理,将所有租房信息登记在册,随时查询,这对社会管理和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管理经验值得借鉴,也充分证明了问政于明、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只用传统手段很难实现,而利用科技手段,民意通道就会更加畅通。专家建议龙华乃至深圳在社会治理方面应该更加包容和平等,通过科技支撑,不但能够听到强者的声音,也能听到弱者的声音。

此外,专家们认为,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此过程中,更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赋能,打造社会治理的示范样本,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聚焦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

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路在何方

龙华新闻讯(记者 杨奕)12月22日上午,第五届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的第三分论坛在深圳北站希尔顿欢朋酒店举行,13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城乡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主题进行探讨交流。区委政法委、区发展改革局、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社区工作人员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共50人参与。

分论坛活动中,知名专家学者依次发言,从各自研究的专业角度分析城乡发展与基层治理创新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复旦大学教授刘建军认为,应该通过社区治理,让“有温度的社区”向“有风度的社区”转变,为房权社会的治理困境创造更多思考空间;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一直是社区治理的热门话题,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徐亚敏通过分析三类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三社”联动机制的总体设计与推进策略;作为城乡治理中“乡村”的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张树旺通过对广州下围村长进行周期跟踪调查,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的再组织化机制……13位专家学者高效利用10分钟发言时间阐述观点,精彩发言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随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刘继同分别进行现场点评,针对每一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指出其中亮点,并提出问题、给出建议,共商社会治理方式方法。

“龙华区的基层治理工作做得很好,北站社区的基层治理令人印象深刻。”北京大学刘继同教授表示,“但我们仍需站在全国、全球的层面总结北站基层治理经验,在理论上概括和升华,最终提炼出一套普遍适用的、可推广的基本原则和治理思路,如此才能看得清、看得远、看得准。”

聚焦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创新

如何重塑互联网公益信任

龙华新闻讯(记者 吴雪平)12月22日上午,在“第五届中国社会治理50人论坛”第四分会场,15名专家学者围绕“公益慈善与社会治理创新”,发表主题演讲,分享真知灼见、交流创新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导师徐家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郭伟和,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卓彩琴,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张青,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翟进,华北电力大学教授石兵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王思斌,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周昌祥,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仰和芝,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谢俊贵,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文化艺术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副教授代曦,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赵文聘,深圳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许英13位专家学者先后在论坛上作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社会治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傅昌波,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教授王名,分别为上下半场的专家发言进行点评,并发表创新社会治理观点。

在创新社区治理方面,专家们分享了经验和观点。代曦介绍了人、文、地、产、景五大要素融合发展的成都社区治理模式;石兵营介绍了“像国企改革一样”的保定美地社区治理项目化运作成功经验。王名教授认为,未来社会治理的主体空间是“城市共同体”,社会组织将在现代化共同体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仰和芝教授认为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要重点培育社区公共精神,培养社区居民公共的价值和规范以及对社区的集体认同。

在优化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的互动逻辑上,郭伟和教授认为社区治理不能搞“政治锦标赛”,要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参与开展社区工作,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开展服务,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专业社工力量要获得更为重要的社区治理的参与身份,广州一些社工站推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推可以借鉴。”卓彩琴教授说,在社区治理中,要厘清民办社会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委会的关系(协同与互补),搭建多元参与平台,培育社区内生组织(自组织),培养居民能力。

在完善公益慈善功能方面、互联网公益信任也是专家关注的焦点。许英教授提出,互联网公益要进一步细化制度、分类治理,以更好的公信力、创新性,提升青年持续参与公益意愿。赵文聘教授提出要创新网络公益慈善信任凝结机制,构建由公益慈善组织、公益慈善信息服务平台、公益慈善参与主体等多方参与的公益慈善全景敞视信任维持平台,树立平台数据和信息的权威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