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高考前后如何调节大心脏?

编辑:孙梦婷2024-06-06 10:33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观澜中学开展主题活动助学子“赢”考。

备战高考,紧张、焦虑、不知所措……高考临近,不少考生出现这类情绪该咋办?心态好的考生能把压力转化成动力,可是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考生可能会因为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到考试,所以考生务必要重视调整心态。

保持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胜的重要法宝,本报邀请深圳市观澜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琳分享调节心理的小技巧,希望能帮助考生们在高考前及时调整好心态,顺利迎接高考。

考前

放平心态

刘琳认为,首先,考生们要保证自己身体健康,这几天的饮食要注意,不宜盲目进补,只需按照日常的饮食习惯,不要轻易改变,尽量以清淡为主,并保证食物的新鲜和卫生,营养均衡。

其次,尽量放平心态。面对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考试,对高中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紧张、焦虑在所难免,这也是考生最常出现的心理状态。

近期,在考生咨询刘琳的言辞中,有一个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就是“焦虑”。前来咨询的同学里有“紧张焦虑型”,感到压力非常大,每天神经都绷得很紧,觉得累,总是担心考不好,付出会没有回报;也有“茫然无措型”,清楚知道自己应该努力,但是心理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厌倦情绪,感到焦虑却找不到方法。

“一提到压力、焦虑,考生明显都不喜欢这些词,直接把它定性为一个代表负面情绪的词语,其实,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的,每一种情绪它都存在两面性。虽然紧张、焦虑的情绪会让考生觉得不舒服,但是也在提醒着考生,当下面对的事情很重要,需要考生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应对和处理。”刘琳说。

当面对某项任务时,考生的焦虑与动机会影响到效率与表现,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强度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倒U形曲线,在完成简单的任务时,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时,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时,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高考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是比较复杂的任务。刘琳建议,这个时候,如果考生可以把动机和焦虑水平都调整在中等程度,也就是在考生更加努力的同时保持平常心,这样既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去面对高考这个任务,也可以提高考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关于睡眠,也有不少同学深受其扰,刘琳建议,不需要过分去关注睡眠,因为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越是告诉自己要早点睡,最后反而失眠。考前失眠不会影响考试,反而是对失眠的担心会影响考试。面对大挑战,会由于兴奋、紧张而睡不着觉,这很正常,因此考生们不要担心,也不要去做什么,顺其自然就好,躺着躺着累了自然就睡着了。

刘琳提醒,刘琳考前务必要检查准考证、身份证等必带用品是否齐全,提前到考场熟悉考点情况,牢记考试时间、考点编号等各项信息。开考后考生要认真仔细核对条形码信息,并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栏内正确粘贴条形码,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试题相应的题号处和区域内作答,答题不能超出矩形边框。

考后

避免情绪消耗

考后考生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第一,不对答案,不要影响下一科考试的状态;第二,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去评估自己没考好;第三,考完放松一下,让自己睡个大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刘琳建议,考生高考后应保持平和心态,正确调节自己的生活和心境,尤其要避免情绪消耗:

过分放松、娱乐无度。不少考生认为反正考完了,要么一天到晚睡觉,要么长时间玩电脑、打游戏或与同学狂欢,结果反而招致身心疲惫。

过度焦虑、自我封闭。考后出现适当的紧张、担忧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不要过度担心。有些考生觉得自己考砸了,足不出户将自己封闭在家里。这种做法不可取。

对于考后易出现心理紧张的考生,家庭和学校应进行重点监护、引导,考生也应主动调整心理状态,可以借助听音乐、看书或外出活动来转移注意力。

最后,刘琳告诉考生:“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步。一次成败无法决定人生,但态度却可以决定人生。祝愿每一位考生考试顺利,取得好成绩!”

龙华新闻记者 张瑜 文/图

■延伸阅读

做情绪稳定的陪考者

高考临近,有些考生家长也出现焦虑或紧张情绪,那么,家长该如何应对“考前焦虑”?

时刻保持头脑清晰。父母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时,可观察自己的呼吸并让这种专注力保持一段时间。观察呼吸可以帮助头脑保持清晰,不被瞬间产生的大量情绪感影响,避免某些行为演变成为冲突。

避免思维的“反刍”。父母要避免总是想着“他心思不在学习上”“成绩下降就是因为他不努力”……可以试着改变对孩子的负面评价,看到他的优势与潜能。

接纳孩子的情绪。考试成绩的波动可能导致孩子有一些情绪,父母要认识到这些都是正常反应,要多倾听、少说教、不横加指责,多给孩子鼓励和积极反馈。

给孩子适合的陪伴。孩子全力以赴冲刺高考的这段时间,建议家长在学习中尝试后退,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在生活中尝试并行,把尊重给孩子;在交流中尝试前进,把希望给孩子。

龙华新闻记者 张瑜


[编辑:孙梦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