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孙梦婷2024-05-31 12:09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艺博堂展厅飞行影院。
艺博堂展厅裸眼3D展区。
坐上数控座椅“腾空而起”,飞越当下穿梭未来,一览城市高速发展的变迁……这一幕并非来自科幻影片,而是深圳市艺博堂数字文化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博堂)数字化展厅内的一个展示项目——飞行影院,这是艺博堂数字化研发成果,也是“智慧场馆”打造的实景应用。
刚刚过去的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宣布了第二十一届(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其中甘肃简牍博物馆的“简述中国”入列。
获奖,让甘肃简牍博物馆更加活跃于公众眼前,也让“幕后”负责深化设计和建设的艺博堂声名鹊起。
“深圳企业在内地做出了最优秀的展览精品,取得中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最高奖项,这对我们而言是极大的鼓励和鞭策。”艺博堂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莫江涛颇为自豪地说。
“国字号”大奖背后的深圳力量
去年9月,甘肃简牍博物馆正式开馆,由艺博堂负责整馆展陈深化设计和施工。不到一年,“国字号”大奖花落甘肃。“对甘肃而言,时隔14年再捧全国十大精品陈列展奖项是一个巨大突破。”莫江涛表示。
按照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公布的数据,中国备案博物馆达到了6833家,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每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而作为国内博物馆陈列展览奖项的“天花板”,今年的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吸引了全国132个项目竞逐。“简述中国”得以闯进全国前十,有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有实力。
短视频还原简牍考古发掘时的情景;微电影讲述戍卒的思乡之情和回家之路;动画短片讲述边塞故事;互动游戏生成独一无二的出关凭证“符传”……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四个常设展厅凸显的数字科技处处可见,让原本生涩难懂的简牍文字生动、具象化起来,简牍这一“冷门绝学”也得以真正走近大众,“活”了起来。
在展陈形式上,行径式、情景式、沉浸式创新求变,在场馆建设方面通过文博+科技+艺术交融的效应进一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除此之外,馆校联合、临展特展、联谊宣传、博物馆之夜等一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带来了满满的人气与流量。“我们确保展馆每天都以最新的姿态迎接观众,目前接待观众数量已超过50万人次。”莫江涛介绍道。
“文化+科技” 凸显头部企业优势
事实上,成立于2005年的艺博堂,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七大优势,其在行业内的招牌早已擦亮。近年来,艺博堂以科技展馆、主题展馆、各类博物馆三大板块为主营项目类型,集创意设计、建设、运营为一体,实施“文化+科技”发展方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一跃成为行业的头部企业。
华侨城湿地生态展厅、深圳燃气科学馆项目拿下亚太空间一等奖(展览空间类);深圳国际生物谷、中国钢结构博物馆工程分获广东省优秀建筑装饰工程、深圳市金鹏奖;厦门科技馆海洋馆改造项目捧回CBDA设计奖——展陈空间方案类银奖;低碳新能源汽车科普体验馆布展设计与实施、上海金融交易广场投教展示区域项目分获CBDA设计奖——展陈空间方案类银奖和金奖;深圳龙华食药食品药品科普馆EPC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空间设计大赛2022年度金奖……众多“拿手”项目所获得的奖项和荣誉,也不断为艺博堂这块金字招牌赋能、加持。
创意设计方案是项目取胜的核心所在,而创意的根源在于人。多年来,艺博堂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合作的专家团队中既有中科院的院士,也有自然博物馆的专家。人才梯队的完善,恰恰是艺博堂持续深耕行业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底气与实力。
“牵手”龙华 走向更广阔舞台
去年,艺博堂正式“牵手”龙华,乔迁龙华区数字创新中心这一“新家”。在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中,艺博堂专门开辟出200平方米的数字展示厅,里面汇集近年来艺博堂研发运用在各大项目中的数字化场景,包括飞行影院、3D裸眼技术、飞行影院、AI绘画、科技馆互动装置等,向来访者展现当代博物馆、主题展馆“数字化”生长路径。
“龙华是块福地。”艺博堂总经理陈睿坤笑着说,“数字龙华的建设方向与目标非常符合艺博堂未来的发展需求,扎根龙华有利于公司长远发展。”落户后,艺博堂项目不断,业绩一路飘红。陈睿坤表示,公司已打通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全产业链条,包括深圳科学技术馆(新馆)、深圳自然博物馆、青岛西海岸科技馆等全国多个项目同时推进,“除了东北、西南区域尚未开发外,国内其他区域公司业务均有覆盖。”
而作为龙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股新生力量,艺博堂希望能发挥本土企业优势,整合更多优质领先技术资源,为龙华文化建设助力。陈睿坤介绍,艺博堂已与龙华多个场馆项目进行接洽,接下来还计划建立校企联合国家级实验室,推动艺博堂总部基地向科技驱动、产品化与平台应用方向发展。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