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期,家长如何防范?

编辑:陶倩2023-06-13 09:51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漫画:提醒。新华社发

上一周,龙华区疾控中心发布了今年6月份健康风险提示,提醒市民要重点关注三类风险,其中之一就是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龙华区各家医院体会更加深刻,“一个诊室十几个小病患都是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昨晚急诊科接到五六十例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患者。”据介绍,“六一”国际儿童节过后,龙华区的几家医院儿科门诊发热病人逐渐增多,许多孩子出现反复高烧、手足皮疹等病症,据诊断发现大多都“中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每年4月至7月和8月至10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这种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疾病,是许多新手妈妈的梦魇。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且病原体有交叉,所以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更像是一对“表兄弟”,常常共同出现。

据介绍,手足口病是儿童群体容易感染的传染性疾病,一旦感染很容易引起爆发性流行,这主要是因为儿童本身好奇心强,经常乱触碰东西,不注意保持手卫生,因此儿童很容易接触到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进而感染手足口病,并互相传染。另外,手足口病的隐性感染率高,成年人感染后几乎无临床症状,但也可以成为儿童的感染源。疱疹性咽峡炎,则是由病毒引起的以咽峡部疱疹溃疡和发热为特征的疾病,主要是以粪便还有口部(飞沫、唾液等)的接触为传染途径,2至10岁的孩子均可发病,但多见于婴幼儿。

通常来讲,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大多数的手足口病症状都比较轻。不过,少部分孩子患病后,会发展为重症手足口病例,少数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3岁以下孩子尤其需要注意,他们最容易发展成重症病例。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生命危险。而且,两者相比手足口病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爆发性更强。两种疾病一般潜伏期为2到10天,平均3至5天,病情较轻的呈自限性,预后良好,7至10天病程可完全康复。

预防手足口病,最重要的是打疫苗。据医生介绍,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至少有20多种,但EV71是引起重症病例、死亡病例的主要“元凶”。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地减少手足口病重症的发生。医生建议6月龄至5岁的儿童接种手足口病毒疫苗。值得注意的是,5岁以上的孩子,随着体内免疫能力增强,患手足口病的概率低,不建议打疫苗。另外,引起手足口病的20多种病毒之间没有互相交叉免疫,因此即使打了疫苗,也可能得手足口病,但出现重症的可能性非常小。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防治指南

如何区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临床症状:

●口痛、厌食和低热约2天。

●口腔黏膜疹:粟米大小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

●皮肤斑丘疹或疱疹:1-2天可见,常见于手掌、足底、臀部,疱疹呈圆形或椭圆扁形凸起,米粒黄豆大小不等。

疱疹性咽峡炎临床症状:

●反复发烧38℃以上,高热时可发生惊厥。

●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

●起病2日内口腔可出现针尖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

●疱疹主要分布在口腔,多见于咽峡部,一般其他部位不出现疱疹。

如何护理?

勤测体温:孩子发热通常是高热,要注意孩子体温变化,防止高热惊厥,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多喝凉水:热水会加剧孩子口腔疼痛,鼓励孩子多喝凉水,可多次少量给孩子喝水。

清淡饮食:因为口腔内有溃疡,硬的、酸的、辣的、烫的食物都会让孩子更难受。所以在孩子生病期间,尽量让孩子吃容易吞咽的食物,味道要清淡,温度偏凉一点。

减少外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具有传染性,患病孩子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不要到人多的公共场所,若是上幼儿园或上学的孩子就不要继续上学上课了,待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再去上学。

如何预防?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孩子前、处理粪便及呕吐物后均要及时洗手。

勤通风: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勤消毒: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和其他物品。

勤观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有,则尽早就医。

打疫苗: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何时就医?

重点注意:若发生以下情况,马上就医!

持续高热:体温大于39°C,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神经系统异常:出现精神蒌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抽搐惊厥等表现。

呼吸系统异常:出现呼吸加快、减慢或节律不整等症状。

出现心衰前兆:如心率加快、出冷汗、手脚发凉、皮肤发花等。

记者 金璐 通讯员 张建明 杨文玲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