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22-09-19 09:42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1986年7月,时任深圳市宝安县委书记的李广镇(左二)与牙买加中华会馆会长李光昌(左一)带领的回乡考察团交流。(翻拍)
刘斌。(翻拍)
陈玉生。(翻拍)
张新明。(翻拍)
核心提示
龙华是深圳著名侨乡,拥有百年华侨历史。一直以来,数十万龙华侨胞在海外成就自己精彩的同时,也为祖国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各项事业建设中,广大龙华侨胞情系桑梓、心怀故里,以满腔热情和各种方式投身祖国建设、支持家乡发展,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心系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让众多海外华侨深受鼓舞。跟许多海外华侨一样,不少龙华籍海外侨胞或回国投资、捐款捐物,或克服各种阻碍、不远万里毅然回国效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当时,华侨回国投资采取私营、公私合营的组织方式,主要投资于工业、商业以及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据《深圳侨务史志》记载,在1952年调查中,深圳境内圩镇的店户中,侨户占70%以上,其中龙华观澜这些重点侨乡,占比高达85%以上。
面对祖国建设发展之需要,龙华籍华侨乐于“雪中送炭”。祖籍观澜牛湖老村的华侨邓昌和,年轻时到了牙买加漂泊奋斗。一直以来,他眷恋故土、牵挂祖国。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的年代,他听说祖国要修建一座大桥,他一捐就是60英镑。他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子孙。后来,其孙子邓素伟从牙买加到了加拿大经商后,在加拿大积极做好华侨工作,为华侨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了使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家尽快走向富强,以张新明、何恩明等为代表的龙华籍华侨华人抱着热爱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良好愿望,回国效力。”观澜侨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翁艳芳介绍说。
祖籍观澜的华侨张新明,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读完中学,他同时被香港、英国、加拿大、美国等地的多家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美国三藩市一所大学就读,学习航天技术、电信技术。1977年,他以联合国派驻中国的第八位科学家的身份接受了中国的邀请,回到祖国,并到四川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讲课。期间,他还顺道回家乡观澜探望祖父及兄弟。张新明的讲座产生了巨大效应,为祖国在航天技术、电信科技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发挥优势,推动中外友好往来
推动中外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海外侨胞是最佳桥梁。“新中国成立之后,不少龙华籍侨胞虽身居异国他乡,但始终密切关注祖国的发展,与祖国血脉相连。”据观澜侨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翁艳芳介绍,以阿瑟·钟、陈玉生、李光昌等人为代表的龙华籍侨胞,积极发挥优势,在推动中外友好往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悉,龙华籍华侨阿瑟·钟,1951年出生于圭亚那乔治敦,祖籍福城街道茜坑村,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法律系。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属圭亚那独立后,他成为大律师。20世纪70年代中期,阿瑟·钟当选为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统。1977年4月,他偕同夫人访问中国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值得一提的是,在阿瑟·钟担任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统期间,为增进中圭两国友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祖籍观湖街道松元厦大布头村的陈玉生1923年出生在牙买加。幼年时,他被父亲送回乡居住、读书,后来当上了教师、校长。1962年,因在国外的父亲年事高,经组织同意,他返回牙买加,始终致力于中牙建交工作。陈玉生与牙买加中华会馆侨领李光昌、陈珊佛(祖籍牛湖村)取得了联系,并向他们大力宣传新中国的大好发展形势,还向《侨报》积极投稿,宣传中国。1965年,他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特别邀请,回北京参加国庆宴会。1972年11月21日,牙买加共和国政府正式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中牙建交,陈玉生等人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中国驻牙买加首任大使抵达赴任时,陈玉生和许多爱国华侨一起迎接,并努力促成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修建完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少龙华籍侨胞参加的侨团组织,也为推动中外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牙买加中华会馆成立于1891年,是牙买加历史上最久和最大的侨团组织。创始人之中,陈登鹏、陈东高、陈连高祖籍均属龙华观澜牛湖。龙华籍华侨陈华福、魏俊宏、李光昌相继担任过该会馆主席。1973年10月以后,在会长李光昌(祖籍观澜牛湖老村)的领导下,大力支持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工作。国家需要华侨出钱出力的事,他一一办妥,赢得了很高的评价。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李光昌先后11次回国观光。观光结束后,他回到牙买加,向广大华侨宣传祖国。
情系故里,支持家乡建设发展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龙华籍侨胞素来都有热心捐助家乡和祖国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龙华籍侨胞乐善好施的桑梓情怀在这时期也得到了延续,他们对家乡的经济、民生、教育等各方面发展持续关心济助,尽显桑梓情深。
沈会强出生在观澜岗头。16岁,他独自到香港谋生。1977年,他带着9个子孙回乡省亲。那年,家乡正是大干旱,农村开耕后,处处缺水。生产队为了保障粮食不减产,不分昼夜,组织人力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抗旱保苗。沈会强看到这种情况,得知生产队没有资金购买先进的生产工具后,回到香港后马上和家人商量,及时捐出3000元港币汇回家乡。生产队用沈会强的捐资,到佛山购买了一台抽水机用于抗旱保苗。
沈会强不但自己有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他还把家乡的情况告诉香港的同胞,呼吁大家关心家乡、支持家乡建设。在他的带动下,香港的同村兄弟纷纷慷慨解囊,筹集捐款2.6万元,当中,沈会强的个人捐款就达1.3万元。在解决了抗旱问题后,生产队用香港同胞的捐款购买了打禾机等生产工具,还购买了一辆货车,进行农业生产的运输。后来,沈会强又多次回乡,并捐资重修了家乡的一口百年古井。
祖籍观湖街道松元厦村的陈世经,早年跟父辈移居巴拿马。回国后,曾担任振能学校校长。为了家乡教育事业发展,他积极发动海外华侨捐款,得到海外华侨积极响应。1957年,陈世经当选为宝安县副县长。
观澜侨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翁艳芳说,除了以上名人之外,还有包括刘斌、陈安良、郑时思等龙华籍侨胞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到家乡,通过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方式,投身家乡建设发展。
1925年出生在今观湖街道白鸽湖村的刘斌,七八岁时就跟随父亲到马来西亚求学,后来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他回到家乡,任宝安县三区文教助理。后来,一直在深圳为家乡建设献智出力。
观澜侨文化博物馆负责人翁艳芳表示,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许多龙华籍侨胞寄回的侨汇对家乡建设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了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
记者 周德萌 通讯员 郭宝华/文 记者 陈建华 蔡维泽/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