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娣黄酒”飘出龙华本土年味儿

编辑:陶倩2022-02-10 09:46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蒸煮糯米。

将蒸煮好糯米摊开晾凉。

糯米酒酿好后,用酒篓过滤酒糟。

酿制的糯米酒和客家传统美食做成礼盒套装。


掀开压在酒缸里的红布和竹筛,一阵甜糯的酒香扑鼻,原本下缸时雪白的糯米,在加入红曲、酒饼后,经过短则三十天,多则五六十天的发酵,变成了红澄澄的酒糟。这一缸酒,是邓月娣于1月24日酿下的,尚未到真正的成品出炉时间。

在大浪街道上岭排新村邓月娣个人酿制糯米酒的工作室内,储存着发酵的糯米酒多达200多斤,这些糯米酒酿制出来后,将被一一取走。“这都是年前亲朋好友早已预订的。”

邓月娣酿制的糯米酒,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做“娣黄酒”,而这门源于大浪本土的客家糯米酒酿制技艺,则被列入龙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私人订制“娣黄酒”年前一酒难求

糯米酒,客家人并不陌生,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黄酒。逢年过节、婚嫁喜庆、祭祀典礼等风俗节日,糯米酒常出现在客家人的餐桌上。2020年12月26日,大浪街道新石社区糯米酒酿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该技艺的传承人正是邓月娣。

作为传承人,邓月娣拥有这项酿酒技能已有30余年。未退休前,邓月娣曾任新石社区工作站副站长,工作繁忙之际没有太多精力放在酿制技艺传承和发展上,偶而有亲友惦记,便在闲暇之余酿制黄酒供亲友飨之。直至早两年,邓月娣退休,才把全部精力放在酿酒上,通过不断展示客家糯米酒酿制技艺,推广“娣黄酒”,让越来越多的人品尝到龙华味道。

去年11月,邓月娣陆续接到不少短信,希望订制“娣黄酒”送亲访友。“找我酿制娣黄酒的基本上都是亲友或者以前的同事,他们尝过‘娣黄酒’后,也向更多人推荐,让‘娣黄酒’的知晓度越来越高。”想要购买“娣黄酒”的人递增,可把邓月娣忙坏了。幸好有学艺的徒弟来帮忙,才于年前赶制了200多斤的“娣黄酒”满足一众亲友的需求。已出货的“娣黄酒”加上如今仍在发酵酿造的半成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邓月娣至少酿制了400斤。饶是如此,仍有不少人没“抢到货”,一酒难求,有些熟络点的亲友,等不及邓月娣酿制新酒,索性把工作室内用于展示的库存“娣黄酒”给拎走了,这让邓月娣哭笑不得。“新一批娣黄酒没酿好之前,这里仅存的几瓶酒无论如何也不卖了,不然真的一瓶不剩了。”邓月娣笑着说,虽然不舍“样酒”被买走,但看到这么多人喜欢“娣黄酒”,她还是由衷欣慰。

年味儿在客家美酒美食中

泡糯米、蒸米、晾凉,加入发酵所需的酒饼和红曲、酿制、成品出炉,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流程,需要时间来沉淀。在工作室内放置的三四个大酒缸旁都贴着一张便利贴,上面写有初始酿制的时间方便邓月娣掌握每一缸“娣黄酒”最佳的取酒时间。“有些娣黄酒口味浅,色泽没有那么浓,那是因为酿制时间短,这类娣黄酒适合平时饮用。如果是供产妇饮用,那么需要酿制两个月以上且加了红米的娣黄酒更适合,红米滋补养胃,对产后修复有很大的帮助。”在邓月娣仅留存的数瓶“样酒”中,可以清晰地对比出酿制和放置时间长短对“娣黄酒”色泽的影响。有些保存了两三年甚至十年以上的“老酒”,色泽已从金黄变为黑紫,但丝毫不影响饮用口感,反而有保存的时间越长,口感越好的效果。

由于今年春节私人订制需求多了起来,这促使邓月娣思索如何包装“娣黄酒”。“有些人想要购买‘娣黄酒’后送亲访友,简易塑料瓶包装不太好看。”换了玻璃瓶“新装”的“娣黄酒”,更显“洋气”,瓶身上还贴上了标签。为了更添年味儿,邓月娣在准备自家年货时,突发奇想制作“娣黄酒”礼盒,礼盒里除了有“娣黄酒”外,还配上传统客家年节小吃酥饺和糖环,让购买“娣黄酒”的客户品尝到美酒的同时也能尝鲜客家本土小吃风味。

“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是年前制作酥饺、糖环等小吃。这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都是亲友围坐一起纯手工制作出来的。”酥饺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准备好面粉、鸡蛋,做好面皮,再把花生碎和芝麻炒香。用面皮把加了糖的花生芝麻馅料包起来,包成饺子形状,再下油锅炸至金黄酥脆,入口香甜酥脆,非常美味。糖环也是一种面食小吃,制作成圆环形状油锅炸至酥脆。

“我还在网上提前购置了包装材料,给每一份小吃精心打包,既好吃又好看。”这是邓月娣在推广“娣黄酒”的一次新的尝试,在她看来,无论是“娣黄酒”还是传统客家美食,都是龙华味道,是灿烂的客家美食文化,需要更多人关注、传承和发扬。

让“娣黄酒”出圈更上市级非遗一层楼

2021年,邓月娣没闲着,她上了深圳先锋898,宣传非遗“娣黄酒”,圈了一波粉。“不少人听了节目后,想组织一些团队过来交流取经,我很欢迎啊。”受疫情影响,交流活动虽未启动,但也给了邓月娣很大的信心和鼓励,酿酒技艺被更多人所知,她相信本土“娣黄酒”即将出圈。

工作室的墙上,悬挂着两个牌匾,一个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邓月娣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后者是去年12月刚颁发下来的荣誉,为此邓月娣特地小范围“改造”了一下自己原有的工作室,还自行设计了客家糯米酒酿造技艺易拉宝,酿制流程、“娣黄酒”特色一目了然。“我打算再做一个电子相框,把酿制步骤拍图上传,有团队或者想要学酿酒技艺的市民过来,就可以对酿酒有更直观的认识。”相较于去年较小规模的酿制数量,2022年邓月娣想“大干一场”,增加了酿酒工具和酒缸,打算不让酒缸“停工”。“有库存的娣黄酒,以后区里或者街道开展客家文化活动,就能够展示成品了。”邓月娣对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目标,“新的一年,我打算给娣黄酒注册一个商标。现在看到的标签都是自己设计的,也不太规范。”邓月娣说,她还想在区级非遗的基础上继续往上申报,推动酿酒技艺申报市级非遗,尽自己一份力,最大限度推动龙华客家文化走得更远,影响更大。

记者 袁春燕/文 蔡维泽/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