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张玉琦:“两弹一星”精神伴随我一生

编辑:陶倩2021-06-25 09:26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张玉琦生前接受采访,讲述自己的经历。

党员档案

张玉琦,辽宁沈阳人,1937年出生。1963年入伍,1964年至1967年先后参加4次核试验,三次荣立“三等功”。1971年9月转业,1980年11月入党。曾在辽宁省委党校执教,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退休,后定居深圳龙华。

1964年10月16日,对于张玉琦来说,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特别“纪念日”——在新疆罗布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是属于一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也与张玉琦有着不解之缘。当时,作为参与核试验的研究人员,他就在新疆罗布泊戈壁滩的基地中。后来,他还先后参与了第二次原子弹试验和第一、第二次氢弹试验,将青春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

2015年10月16日,在辽宁沈阳,张玉琦和老伴携手签署捐赠遗体证书。“这是我最后能为党和人民做的一点贡献。”

中学时代立志读核物理专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央作出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

此时,在辽宁沈阳,18岁的张玉琦正在上中学。“那时候,我就已经坚定了一个目标,要考进大学读核物理专业,为祖国的强大贡献一份力量。”正如张玉琦所言,那个年代,每个青年都有着一腔热血,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不过,张玉琦没有想到,后来自己不仅读上了核物理专业,而且还走进罗布泊戈壁滩,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核试验。

1963年,从吉林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的张玉琦,被挑选进了国防科工委第二十一研究所,成为一名军人。当时,研究所就在北京通县保安胡同1号。“研究所里面有操场、有小礼堂,因为楼房形似‘马蹄’,所以我们又叫它‘马蹄楼’。”张玉琦清楚地记得,根据核试验工作需要,研究所划分了五个研究室,分别对应力学、光学、核、电子和理论计算专业。他所在的是第五研究室,叫做理论计算研究室,主要根据核武器的五大杀伤因素分成相关业务组进行理论研究和计算。

在小小的“马蹄楼”里,在核专家和前辈们的带领下,张玉琦和一群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青年们埋头苦干,理想信念开始熠熠闪光。

亲眼见证中国第一朵“蘑菇云”升起

到国防科工委第二十一研究所不久后,张玉琦随部队前往新疆罗布泊马兰基地。“从马兰基地到爆炸现场,要坐一天的卡车,那里全是戈壁滩,荒无人烟。在试验场没有房子,要临时搭帐篷居住,每个帐篷一般住6-8人,分上下铺。”

时至今日,张玉琦对当时的艰苦环境记忆犹新。新疆日夜温差大,帐篷里面和外面温度差不多,白天热得厉害,晚上又冷得要命。更为困难的是水,第一次核试验在试验场喝的是孔雀河的水。“‘孔雀河’名字听起来很美,但河水却特别苦涩,这些水含碱量高,喝完之后经常会拉几天肚子。”张玉琦说,场区的水“贵如油”,往往是一盆水洗完脸后放床铺底下,留着晚上再用。

“整个过程是非常艰苦的,能在一穷二白的环境里创造出奇迹,一心想的就是攻克技术难关,争取圆满完成任务。为国家争气,我们不怕牺牲,坚持到底。”时至今日,张玉琦依然能把“两弹一星”的精神准确无误地念出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在场区作研究时,我是做理论计算的,这是原子弹试爆的重中之重,用最简易的手摇计算机和算盘开始复杂的理论计算工作。”除了吃饭睡觉,张玉琦和同事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理论计算上。

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和实验后,1964年10月16日,张玉琦和战友们在距离爆炸核心数十公里的地方,亲眼见证了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的升起。

携老伴成为遗体捐赠者

后来,张玉琦还先后参与了第二次原子弹试验和第一、第二次氢弹试验。

在其中的一次实验中,张玉琦要在爆炸后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取样。进入现场取样,除了来回奔波的辛苦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还有一样非常危险的事物,那就是辐射。有多大辐射?对身体伤害有多大?当时没有人会考虑这些问题。大家都很清楚,进去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但没有一个人惧怕、退缩。“祖国要强大,总要有人付出。”张玉琦坚定地说道。

那些年,张玉琦一共参与了4次核试验研究,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留下的“印记”是6级伤残。

上世纪70年代,张玉琦转业。此后,无论是在企业当工程师,还是在党校当老师,那些年在戈壁滩日夜战斗的情景和艰苦奋斗的生活,时常会在张玉琦脑海中浮现,“两弹一星”精神深深地刻在他的心里。“在哪里都要积极发光发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张玉琦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2015年10月16日,在见证并参与了国家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研究的51年后,张玉琦与老伴携手完成了遗体捐赠手续。“在离世以后,还能通过遗体捐赠做点贡献挺好的,也许能帮到有需要的人。”张玉琦说,自己趁着身体还健康时做了决定,家人也一致支持他的选择。

张玉琦退休后,随儿子来到了深圳,并在龙华民治安下家来。到了民治,张玉琦也“闲”不下来,第一时间就找到社区党支部,把组织关系转了过来。

“到哪都要有组织生活。”张玉琦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接受“邀约”,为后辈们讲述“两弹一星”的故事和精神。他说,自己不是英雄,当年还有许多人在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因此讲述的不只是个人故事,而是那一代人的故事。

记者 王雪敏/文 蔡维泽/图

缅怀张老

——在向我们讲述完其人生经历后的一个月,张老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5日晚在沈阳与世长辞,享年84岁。斯人已去,风范长存。张老无私奉献、赤胆忠诚、艰苦奋斗、淡泊守真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为我们在面对社会纷繁芜杂时,升起一盏指路明灯。我们永远怀念他!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