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有人偷偷爱着你!13岁男孩在杭州做了一天“程序员”,真相看哭

编辑:刘诗瑾2021-01-26 09:13内容来源:钱江晚报

新闻提要

只要你足够相信,这个世界上就有真的奥特曼。患上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小男孩牟熠,正在山东接受治疗。

钱江晚报2021年01月26日讯 只要你足够相信,这个世界上就有真的奥特曼。

患上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的小男孩牟熠,正在山东接受治疗。

5岁的他,有50个新年愿望。就在这个月,他见到了一直“想见的真的奥特曼”。这个心愿实现的背后有很多人的心血,其中就有浙江省梦守护公益基金。

这家致力于帮助重症青少年(2-18周岁)实现心愿的组织,已经帮助不少孩子实现了小小愿望。

想做蛋糕、想当消防员、想见到公主……在生死攸关的疾病面前,孩子们用稚嫩的字迹写下的这些愿望,究竟意味着什么?

工作人员发发说:“愿望不是为了弥补遗憾,而是为了勾勒未来。”

浙大儿院滨江院区的肿瘤外科病房里,摆着一个蓝色的大邮筒,是梦守护放那里的。

邮筒里面藏着孩子们好多或活泼或热切或新奇的梦想,是与病魔抗挣的他们,在努力为自己寻找的一点甜。

这些心愿都被听到了吗?实现了吗?心愿的主人和他所在的家庭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就跟小时新闻一起打开蓝色邮筒里的心愿。

心愿被“听”到了

迫切渴望学编程的13岁男孩

当了一天的程序员

小赫(化名)是在评选三好学生时,被送去医院的。

2018年,小赫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到了重庆一所重点中学里的“尖子班”。

这是一个颇为成熟、让人省心的孩子。

一家人住在重庆郊县,尽管各种课外教育资源不算充足,但还在读小学时,小赫就发现了“编程”并爱上了它,在播放着网课的屏幕外一点点学习。

孩子们的梦想一开始总是“科学家”,但小赫已经精确到了“想学编程”,并坚持了三年——在他才刚开始的人生历程里,三年已经占据了五分之一的时间。

他的数学很好,上了初中后,物理也一样很好。世上万物是如何富有逻辑地运作着?这个问题似乎格外吸引着有天赋的小赫。

但万物也有它不讲道理的一面。这件事,是他被判断为患上了恶性盆腔肿瘤时学到的。

从此,小赫变成了依旧成熟,但家人再也不敢省心的孩子。

一千多公里,从重庆到杭州,小赫的父母带着他去到了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求一个生的希望。

箭在弦上的手术前,小赫的父亲胥先生被告知,孩子的肿瘤长在脊椎附近,靠近神经,很有难度。

2019年4月,小赫上了手术台。这是他第一次做长达7个小时的重大手术,即便顺利,术后一段时间里他也需要卧床休息,重新学习一步步走路。

这个4月,也是他的13岁生日。

生日愿望有两个。一个是父亲胥先生的,从小赫生病开始,他的愿望就一直是“孩子能身体健康”。一个是小赫的,他和父亲一样坚定,始终是那个愿望:“我想学编程”。

这两个愿望,似乎都被“听”到了。

手术很顺利,虽然医生向胥先生回忆时,还有点惊险:“取出肿瘤后,脊椎旁边都空了。”

经过病理检测,小赫被正式确诊为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良性肿瘤。

而小赫的愿望,从病床上,传达到了在病房里询问的浙江省梦守护基金会成员手上,又被转移到了杭州一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的内网上。

13岁的小赫,和中国著名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用梦想联结在了一起。

2019年的四月到七月,小赫回到重庆休养的期间,这个联结逐渐成型。等到他七月份回到杭州复查时,一份面试通知书,转交到了他的手上。

通知书上写着的7月21日,有一场完整的程序员模拟。

面试时要自我介绍,要说起过去的经历(小赫自信地提起了C++和Python),在问到“你认为程序员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小赫还给出了个颇为现实的答案:“加班?”

“正式入职”后,小赫经历了他的第一个需求。写完代码,得开复盘小会,还需要做项目展示。

对于一位互联网人来说,这也许只是平常工作的流程。但在十三岁的小赫眼里,黑底白字的字符串、整洁的会议室、搭好框架的PPT与演讲,都带着“愿望”的梦幻。

而在父亲胥先生眼中,这一切都有点朦胧。

他知道大概会有个流程,但没想到那么仔细。

他当然也知道这家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但真正置身园区,互联网和编程这些孩子所喜爱的,他不是那么明白。最有感触的时候,还是看到了健身房。

在健身房门口,胥先生摸了摸小赫的头:“看到了吗?这是健身房,身体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础。你首先要养好身体,再好好学习。”

实现愿望的晚上,小赫和父母一块去吃了海鲜——他最喜欢的食物,在郊县不太常吃到,这是为了庆祝他“最开心的一天”特意选的。

病症复发没能打垮这家人

父亲离家去赚更多的钱,

孩子正在准备期末考试

这一天,胥先生也很开心。

小赫的梦想实现,让他看到了更多未来:“以前的只是过程,我们要面对的是明天。”

阳光暂时洒在了这片疾病带来的阴影里。遗憾的是,三个月后,小赫的病症复发了。

虽然是良性,但再次聚集在脊椎旁的肿瘤仍然危险。

如果要手术,需要几十万的费用,医生还告诉了胥先生风险:有可能会瘫痪,成功后也要盆腔再造。

究竟应该如何选择?胥先生这次不敢赌了,而是用了更保险的药物治疗,等待着能有更好的选择。

但他也做了一个决定:辞去在重庆的工作,去西藏。攒钱更快,为可能到来的手术作准备。

这是他在西藏度过的第一个冬天。和重庆不同,路上大雪纷飞,有时会堵上两个小时。

这也将是他在西藏过的第一个春节:“没有什么适应不适应的,做父母也没有辛不辛苦的说法,人到了这个时候就是会这么做。”

他的微信头像是小赫的照片,戴着个生日帽,露出笑容,一打开手机就能看到。

而小赫在接受了将近一年的治疗后,回到了学校。降了一级,现在正准备期末考试。

他的想法更清晰了,要认真学习,通过考试,在大学进一步学习编程,一点点向梦想走去。

他也做得很好,每次测试结束,都会给爸爸打电话:“我这次考得不错呢!”

而胥先生总是用同样的话回答:“不用告诉我成绩,我就希望你好好的。”

有时,父亲胥先生也会想象,十年后的小赫会是什么样子。

在他的想象里,暂时无关编程,也无关互联网园区,依然是那个答案:“我想,他会是健康的。”

两年帮10多个孩子实现了梦想

肿瘤病房里的蓝色邮筒

藏着最真的心愿

小赫是其中一个浙江省梦守护公益基金帮忙实现了心愿的孩子。


 在浙大儿院滨江院区肿瘤外科病房里的蓝色大邮筒边,经常会有路过的孩子驻足。

他们有时会扒着塞件口,努着劲儿往里看,不过里面黑黑一片,似乎什么也没有,他们也便失去了兴趣。

倒是这里的护士,会特别留意这只邮筒。梦想对孩子本就珍贵,何况是病房里的孩子。

这只邮筒在病房里放了2年多的时间,在它跟前来来往往的人有很多,真正用上它的并不多。

护士长吕丹尼参与了一个个梦想的绽放:3岁的娃娃想体验一次公交司机,各方为她“定制”了一辆童话版公交车;一个孩子想要去上海迪士尼,最后和真在童话般的世界里玩得肆意而开怀……

“当初设置邮筒,帮助我们这里的孩子圆梦,我就很赞成。毕竟我们的医疗护理是他们最后的希望,我们必须要保证专业性,没有太多时间顾及其他。而志愿者是可以花时间去陪伴去安慰的。”吕丹尼说,能有一群人关注关心这群特殊的孩子,并愿意花时间在他们身上,这是一件值得高兴,而且很了不起的事情。

在肿瘤病房在这5年,吕丹尼见过太多来来往往的孩子,能康复痊愈顺利回家的,她为之欣喜;也有放弃治疗或者病情恶化的,她会难过得不想说话。

2年多的时间里,帮助重症儿童圆梦的机会不多,大概十多例。

“我有一把钥匙,时不时开邮筒看一眼。”吕丹尼说,和孩子们的梦想以及心愿比起来,在这里陪着孩子治病的大人的愿望非常一致:希望能治好病,让孩子重新拥有健康。

孩子心里有一个大人不知道的世界

她说:我宁愿相信,

他们都健康地长大了

邮筒外的世界有时太过真实和残酷。

吕丹尼常常对自己说,身在其位,必尽其责。“病房里都是生病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我们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只能尽可能做事情,提供最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她看到太多家庭的无助,看到无数人背着孩子躲在角落里哭。

可是,她也是做妈妈的人,也常常因为孩子发生情绪的变化。“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部分的治疗是按照周期来的,所以接触时间都是蛮长的。病房里家长们会讨论,谁很久没来了,谁好像不在了……”

都是孩子。才来这个世界那么点时间。他们会撒娇,会哭闹,会宁愿住床,也想要和小伙伴在一个病房。

吕丹尼说,病痛给这些孩子带来了伤痕,但如果挺过去战胜了,那也是成长的勋章。

孩子的心里,事实上有一个大人们意想不到的世界。

一个3岁的女孩,好像预感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结,最后那段时间总是闹着要回家。

“如果我不回家,妈妈就看不到我了。”

因为妈妈在家里生二胎,她已经很久没有见过了。家人同意了,女孩回家了,一直和妈妈在一起,后来又被送进了病房,几天后过世了。

7岁的男孩患有肝母细胞瘤,二次手术前,他跟妈妈说:“妈妈,你抱我一下,好吗?”

妈妈抱了抱孩子,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男孩又说:“妈妈,你再抱我一下吧,进去了我可能就出不来了,可能再也见不到你了……”妈妈哭成了泪人。

在进手术室前,男孩又对护士说:“阿姨,我有个请求,待会儿你们麻醉打慢一点,我想再多看一眼这个世界。”

很多孩子的后续,吕丹尼并不清楚,也不打算去问,“我宁愿相信,他们都健康地长大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陈馨懿 记者 杨茜

[编辑:刘诗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