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区勇当先行示范尖兵 推进民生高档次改善

编辑:陶倩2020-08-28 08:15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龙华区99公益日暨第五届社区文明周系列活动现场。

近年来,龙华区民政领域增添了多个国家级荣誉:“全国社会工作示范服务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荣誉的背后,凝聚着龙华民政人的辛勤付出,折射出龙华区民政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

龙华区民政局紧紧围绕“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扎实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工作职能,针对民生服务的痛点、难点,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改革品牌,基层治理、养老服务及残疾人事业等多个领域走在全市前列,开创龙华区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以“三社联动”为主抓手

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龙华区现有人口约300万,外来人口规模庞大,人口结构倒挂严重,基层治理面临许多难题。龙华区民政局以“三社联动”(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为主要抓手,深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全市率先开展居委会标准化建设。制定了《龙华区社区居委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龙华区社区居委会便民事项清单》,为构建社区居委会服务体系作出明确指导。每个居委会增加1名专职工作者,有效解决人员欠缺问题;每年为每个社区居委会提供8万元资金,帮助开展社区营造;在民治北站社区打造“社区共建议事空间”,推行“三事分流、责任共担”工作法:“私事”互相支持帮办、“小事”基层协商共办、“大事”党委主导快办,并把每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龙华区社区居民议事日”,促进议事成果转化落地。2015年以来,实施8717个“民生微实事”项目,累计投入10.53亿元,解决了一大批居民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

打造专业化社工服务模式。探索形成“党建引领+深耕社区+需求导向”的专业化社工服务模式,社工机构由2011年的1家发展到22家,社工由2013年的144人发展到1011人。在观湖观城社区大和村打造全国第一家社会工作行业党群服务中心,同时把居委会搬入其中,通过专业社工和社区专职工作者紧密联动,为社区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家庭等特殊人群提供精细化服务,所在的大和村被群众亲切称为“社工村”,形成了“党建+社工”服务品牌。

强化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目前,全区社会组织总数已由建区之初的244家增至902家,为了更好地组织、引导、团结社会组织及其从业人员,发起社会组织党建“饱和攻坚战”,把党建工作融入社会组织运行和发展过程,在全市率先构建“1+6+12+N”社会组织党建组织体系(以区社会组织党委为核心,6个街道社会组织促进会党支部,12类行业党组织,N个没有明确党建指导部门的社会组织,由区社会组织党委兜底管理),助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一网两体系”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打造“老有颐养”的民生幸福标杆

老有颐养,是衡量一座城市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尺。近年来,龙华区民政局直面社区养老的困难和瓶颈,聚焦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服务需求,重点打造“一网两体系”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出政策,按照“打基础、管长远”的理念,围绕“一网两体系”养老发展思路,起草形成龙华区“1+3+4”养老服务系列政策,构筑龙华区养老服务制度体系,实现与深圳市“1336”养老服务体系精神的紧密衔接。

强体系,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枢纽,链接6个街道长者服务中心、N个社区长者服务站点,打造形成“1+6+N”智慧养老服务网。整合多级养老服务资源,建立党建、服务、场地、医养联动工作体系,结合志愿服务体系,形成“一网两体系”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建设施,区颐养院纳入区民生实事重点工程,预计建成后将提供600张床位。升级原龙华敬老院为具备兜底保障功能的综合型养老服务机构,补齐养老设施短板。提升改造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增强服务承载力。研究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四同步”机制,确保养老服务设施有效供给。

优服务,依托养老服务站点开展日间照料、康复保健等为老综合服务,链接智慧养老科技企业,为老人发放“智能拐杖”、健康监测仪等智能设备,建立60岁以上户籍老人健康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全面推广长者助餐服务,实现街道“长者饭堂”、社区助餐点全覆盖。

打造“一核四元多维”社区慈善模式营造“人人慈善、随手慈善”氛围

很多居住在龙华的人都知道,龙华区有个叫“聚善日”的公益节日。每到这一天,全区一百多个社区居委会都会在社区广场举办“公益集市”。

传统的慈善工作网络不够完备,运作形式较为单一,社会公共资源流通与再利用率不高。为了推动慈善事业向基层化、特色化发展,龙华区民政局积极探索慈善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以盘活社区慈善资源、激发社区治理活力为突破口,树立“以善为核”理念,倾力打造“聚善空间·慈善超市”“聚善义工”“聚善日”“社区基金”四元平台,拓展慈善“多维”张力,形成了具有龙华特色的“一核四元多维”社区慈善模式。

2017年12月,龙华区在全国率先发起“聚善家园”项目,将每月最后一个周日定为全区“聚善日”,又在深圳北站、库坑社区等地建设“聚善空间”,利用智能系统对捐赠物资进行规范化管理,成为居民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阵地。鼓励社区困难群众加入“聚善义工”,依托“聚善空间·慈善超市”为其提供志愿岗位,对社区共同价值观起到强大的正向引导作用。成立观城、北站等7家“社区基金”,使慈善资金取之社区反哺社区。

营造人人慈善氛围的同时,创新打造精品慈善项目。构建“慈善+扶贫”模式,搭建起“城乡两体共建对口扶贫创新发展服务体系”,让“生态进城、资源返乡”;发起“爱心篮”项目,全国首创食品抽检备份样品公益捐赠模式,把抽检合格食品导入社区“聚善空间·慈善超市”,捐赠给辖区低保困难群众,实现公共资源的科学利用。

疫情期间,龙华区慈善会上线“心系湖北·守护龙华”公益项目,汇聚爱心款物2841万元,全方位构建“人、财、物、服务”四位一体防疫网,全力支持湖北武汉等地区抗疫。

保障残疾人生活就业坚持精准服务促残健共融

龙华区有持证户籍残疾人2168名,另有3000余名持证非户籍残疾人。为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2018年,在民治北站社区打造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的龙华区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基地集残疾人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心理支持、创业孵化、技能培训、资源整合六大功能于一体,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支持、创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并配套成立“龙华区残障者关爱基金”、IC爱创空间就业创业互助会,以共商、共建的形式完善爱创空间功能。

大力培育并成功孵化13家残疾人创办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残疾人代表。其中,张莹莹获评“全国自强模范”,龙华区残疾人服务协会等由残疾人自主运营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此外,引入专业社工开展“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活动,推荐残疾人就业3500余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辖区残疾人幸福指数有了极大提高。

龙华区民政局关心结对帮扶的广西东兰、凤山残疾人,开办了残疾者就业技能培训班、发起了“五个养猪人”公益助残项目等,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对口帮扶之路。

社会救助托底有力民政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为保障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龙华区加强救助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丰富救助内容,推动建立和完善“大救助”机制。

2013年以来,龙华区将对困难群众综合救助列为百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印发《深圳市龙华区困难群众综合救助实施办法》等多个文件,建立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形成以低收入家庭分类施保为主,特困对象困难补助为辅,涵盖临时救助、社会救助和流浪乞讨救助等覆盖和保障全面的综合社会救助体系。截至2020年6月,支出救助金2605.31万元,11020个困难家庭和23476名困难群众受益。

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方面,构建区、街道、社区三级巡查机制,加强对流浪人员的排查和安置,成立了“让爱回家义工寻亲队”,帮助十多名流浪乞讨精神障碍患者找到亲人。

龙华区婚姻登记处从无到有,全国首创3D数字映像模拟场景颁证厅,深化婚姻文化建设工作,2018年获评市级“巾帼文明岗”,2019年婚姻登记业务落实“全城通办”,2020年登记大厅完成整体升级改造,窗口服务标准和形象全面提升。

记者 吴雪平 通讯员 王晓林/文 记者 蔡维泽/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