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陶倩2020-08-28 08:14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交通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文化事业更加惠民,公共服务送到家门口。
深圳北站中心公园成为市民打卡的好去处。
清晨的龙华环城绿道,绿水环绕、山花盛开、鸟鸣蝶飞,晨跑者酣畅淋漓;午后的龙华校园,书卷飘香,书声琅琅;晚上的壹方天地,灯光璀璨,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今日的龙华,一派盎然生机与喜气祥和,处处呈现民生稳定、社会和谐的动人景象。
夜幕下,壹方天地购物中心灯光璀璨,人来人往。
四十年白驹过隙,蓦然回首,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40年来,龙华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令人瞩目:从昔日进出深圳只能翻山越岭车马劳顿到如今高铁千里一日往返,从昔日仅有寥寥几所村办小学、中学到如今优质学校云集,从昔日仅有两所乡镇卫生院到如今基本形成“十分钟就医圈”……40年来,龙华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沉甸甸的。
多年来,龙华始终坚持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出发,着力改善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每发展前进一步,民生改善就跟进一步。
2013年10月,观澜河与文澜苑保障房。
整治后的观澜河与文澜苑保障房。
2012年,龙华成立新区之初,就提出“要让辖区群众尽快享受到新区成立带来的实惠。”随后,连续3年每年推出100余件民生实事,将公共财政的大头向民生需求倾斜。
2017年,在行政区成立后,龙华进一步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全区80%以上财政预算用于民生事业,针对百姓反映较普遍的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痛点”,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随着一系列民生政策的实施,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龙华区的交通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文化事业更加惠民、公共服务更加完善,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龙华居民眼前徐徐展开,一个个热切的民生期盼如花般在龙华居民心中绽放。
居民点赞龙华治安:深夜独自出门也安心
8月17日,龙华区迎来了第50万名户籍居民。统计显示,2012年,在龙华新区成立之初,辖区户籍人口仅15万。也就是说,在龙华建区至今的8年多时间,辖区户籍人口增加了近35万人。值得一提的是,龙华行政区成立的3年多,辖区户籍人口增速最为迅猛。2017至2019年,龙华区户籍人口年均增长8万人,年均增长率达21.77%。
户籍人口的快速增长,彰显了龙华的城市魅力,也投射了大家对龙华的认可与热爱。当中,与龙华近年来持续好转的治安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直以来,社会治安状况都是居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曾经,地处原特区外的龙华,因为外来人口众多,人口结构相对复杂,人口流动性大,导致治安状况比较复杂。
龙华新区成立后,紧紧抓住社会反映较强烈的治安问题,通过开展“亮警灯”、装“猫眼”工程,推出群防群治“塔式”管理模式,夯实基层基础,使辖区社会治安持续好转。
龙华区成立后,以强化社会面巡逻防控为抓手,按照“什么案件高发就打击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整治什么”的原则,重拳打击违法犯罪,持续净化社会治安土壤,在扫黑除恶、反诈、经侦等领域侦破一批案件,持续有效降低辖区各类警情,给市民群众更多安全感。
其中,扫黑除恶专项行动开展以来,龙华区始终保持对黑恶势力严打高压态势,把打击锋芒对准易滋生黑恶势力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度研判、雷霆出击,取得一批重要战果,侦破了观澜“KK”专案、惠爱门诊强迫交易案、油松淘宝店铺“差评师”敲诈勒索案、福民“DS”寻衅滋事案等经典案件。
据悉,自2012年以来,龙华区违法犯罪总警情逐年明显下降。2019年违法犯罪总警情较2012年下降73.7%,较2017年下降37.3%,较前一年同比下降16%,降幅居全市前列。其中,曾经频繁发生的“两抢”“两盗”案件,如今已鲜有发生:“两抢”案件较2012年下降98.3%,较2017年下降72%;“两盗”案件较2012年下降93.8%,较2017年下降66.87%。
一个城区的社会治安状况好不好,身居这个城区的居民最有“发言权”。区人大代表孔祥玉2007年就来到龙华,谈及龙华社会治安变化,她深有体会。“目前龙华的社会治安是有史以来最好的,而且还在不断变好。三更半夜一个人在外面溜达,都觉得很安心、很踏实。我觉得这就是龙华治安变好的一个缩影。”孔祥玉表示,社会治安的持续好转,让居民的安全感越来越强。
2017年3月,建设中的龙华有轨电车项目。
龙华有轨电车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凸显:千里之地可一日往返
2020年8月18日,地铁6号线正式开通初期运营。这条途经深圳5个行政区、在龙华辖区设有6个站点的轨道交通线路,从龙华城区穿行而过,秒过梅林关,直通阳台山,沿途青山环绕、绿草依依。
至此,地处湾区腹地、深圳中轴的龙华,已经坐拥深圳北站特大型综合铁路交通枢纽和多条区域性交通廊道,并以深圳北站为核心,依托全市首条有轨电车线路以及4号线、5号线、6号线等多条地铁轨道线路和覆盖全区的公交体系,建立起“高铁+有轨电车+地铁+公交”无缝衔接的现代化都市交通系统。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有谁能够想象得到,当时只有一条曲折的山路通向深圳中心的龙华,如今竟然发展成一个综合交通枢纽城区。
事实上,数十年来,工作、生活在这片热土的龙华人,一直有着强烈的“路通财通、一通百通”意识。早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龙华人就曾动手开山劈岭,打通梅林坳这个交通“拦路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龙华人斥资劈山建路,1996年梅观高速建成后,龙华人也因此打开致富的南大门;同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龙华人以敢为人先的魄力,贷款千万修建了长5.5公里的人民路,龙华有了一条像样的主干道……
龙华新区成立后,将“交通先行”作为头等大事加紧推进,通过实施大批交通项目破解城市交通困局,让城市交通更加“舒经活络”。新区成立不久,就打通了断头七年的梅龙路,并在4年多时间里打通了35条断头路;2014年4月1日,梅观高速(梅林至观澜段)取消收费,进行市政化改造;2014年10月17日,贯穿龙华大浪与宝安石岩两个片区、服务大浪时尚小镇片区数十万人口、400多家企业的德政路建成通车……
近4年来,随着龙华行政区的成立,辖区道路交通规划建设更是驶上了“快车道”。在道路建设方面,以“九横九纵”骨干路网加速龙华交通“动脉”建设的大行动正如火如荼,2021年龙华辖区路网总体规模将达854.97公里;备受瞩目的轨道交通方面,随着6号线的开通运营,龙华区已经拥有多条地铁轨道线路以及全市首条现代有轨电车,地铁4号线北延段不久后也将通车。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的深圳北站已成为目前我国最繁忙的高铁站之一,广深港高铁全线贯通,北站直达香港西九龙仅需19分钟。未来,赣深高铁引入深圳北站后,龙华到惠州北站只需半小时,到达赣州用时只要约2个小时,龙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通中部地区的桥头堡。
今年63岁的张仕元是土生土长的龙华民治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参与打通梅林坳雄关的全过程。在他记忆中,四十年前,从龙华到“深圳”,来回一趟得将近一天时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如今在龙华,千里之地可在一天之内从容往返。
2018年11月,开工建设的鹭湖外国语小学。
2020年,建成投用的鹭湖外国语小学。
打赢教育翻身仗:既扩数量又提质量
7月21日,龙华区人民政府、香港培侨书院、深圳市信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经友好协商,一致决定在龙华区兴建一所深港澳台学生融合的国际化、特色化民办学校——香港培侨书院龙华信义学校。这是积极探索深港合作办学新路径的教育试验示范,是龙华民办教育高端特色发展道路上的新尝试。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之初,地处原特区外的龙华,片区只有寥寥几所村办小学和两三所中学,优质教育资源极其短缺。
学有所教,民心所向。
面临着起步晚、底子薄、历史欠账多、学位缺口较大的困境,龙华新区成立后,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短短4年时间,先后新建、改扩建公办学校16所,新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62万个,公办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位分别增长96%、121%,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学位增幅全市领先。
龙华区成立后,直面龙华教育的痛点难点,以“践行积极教育,建设幸福龙华”为主线,实施“促均衡、保优质、创特色”三大战略,着力补缺口、提质量、优结构,加快构建均衡优质多元的现代教育体系。2017年-2019年3年时间,龙华完成教育投入超过120亿元,年均增幅达30%,学校、学位增幅全市领先;共顺利完成新建、改扩建学校14所,新增公办学位近2.8万个,增幅全市领先;新增幼儿园62所,新增学位25020个;新增民办园49所,提供学位17010个。2020年秋,又将投用10所新改扩建学校,新增学位1万多个。
龙华教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增量,更有质量上的改变。近年来,随着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一批口碑良好的优质学校脱颖而出,成为龙华教育的标杆。为响应国家集团化联盟化办学号召,龙华展开学校发展顶层设计,打造系列化联盟式发展的新格局。经过不断完善、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1+6+N”模式,深化推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其中,“1”指教育集团类学校,“6”指外国语、实验、行知、未来、教科院附属、百年老校六种系列联盟学校,“N”指按区域划分的联盟类学校。
此外,近年来,龙华教育还涌现出其他不少亮点:电子科技大学高等研究院落户,实现高等院校零的突破;教育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教师引进数量超过前两年总和,尊师重教举措吸引全国关注并获《人民日报》点赞……
“病有良医”不再是愿景:服务到家门口
去年12月14日,龙华区人民医院揭牌成立深圳市首个“王洪武名医工作室”。70岁的患者李大爷早年被检查出食管癌。其女儿获悉后立即赶来这里请专家治疗。王洪武联合该院呼吸内科主任沈观乐、吴斌博士团队,立即为李大爷开展了手术。手术时间短,经济又方便,这让李大爷及其家人感激涕零。
病有所医,群众才会拥有更多获得感。王洪武名医工作室的成立,只是近年来龙华区医疗卫生“硬件”与“软件”双提升的一个缩影。但在20多年前,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大手术,却是许多龙华人认为遥不可及的事情。
近年来,龙华区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随着龙华区妇幼保健院住院部正式启用、区中医“治未病”中心投入使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总光教授胃肠外科名医工作室揭牌、深圳首个“王洪武名医工作室”在龙华区人民医院揭牌……龙华区的医疗资源供给不断提高。
如今,放眼全区,市新华医院、市第二儿童医院等6家医院新改扩建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新院等3家规划医院正抓紧推进前期工作……上述项目建设完成后,全区医疗资源布局将会更加均衡合理。
另一方面,龙华积极推动社区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区已有71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平均每个社区1.42家,基本形成“十分钟就医圈”。在全市率先组建6家区域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形成“医院-区域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体系,搭建较为完善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在全市率先改革社康中心医疗人事薪酬制度,设立56个社康专科医生工作室……全区社康力量更充实,诊疗量占比达60%以上,高于全市43%的水平,实现居民不出社区能就近看病的目标。
此外,龙华区坚持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原则,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各类高层次人才已有55名,全区拥有高层次医学团队12个。
就在不久前,家住龙华的林先生突发心肌梗死,在抢救过程中突然出现室颤、室速,意识丧失等情况。在紧急关头,龙华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赶紧为林先生进行PCI手术治疗,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进行闭塞的血管血栓抽吸,予球囊扩张后植入支架……一系列果断、有效的治疗举措使一只脚跨入“鬼门关”的林先生最后转危为安。
近年来,在龙华区,将垂危患者从“鬼门关”拉回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在高层次人次、高层次医学团队的带动下,近年来龙华区医疗技术水平稳步提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8%以上。
四十载砥砺奋进,九万里风鹏正举。
如今,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龙华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加快建成民生幸福活力区的道路上扎实迈进,交出更加精彩的民生答卷。
记者 周德萌/文 陈建华 蔡维泽/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