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新闻

龙华治理进化“三部曲”实现城中村美丽蝶变

编辑:陶倩2020-08-14 07:58内容来源:龙华新闻

新闻提要

龙华区强力推进334个城中村综合治理,目前已完成治理227个,有序推进施工107个。

竹村。

近日,龙华区委书记、区长王卫率领全区城中村治理工作相关人员,赴宝安区考察调研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考察结束后,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及时落实区领导相关指示精神,迅速严对标、学先进、促提升,及时总结宝安区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各项经验做法,特别是后瑞社区在“双宜小村”、文化特色打造方面的做法及成果。

经过连续两周的学习总结、探索推进,龙华区已在后续开展的城中村综合治理工作中,切实融入、借鉴后瑞社区在安全设施、市容秩序、景观提升等方面规划、改造的成熟经验,以进化“三部曲”,打造龙华城中村别样风味,逐步实现宜居新村“美丽蝶变”。

如今,走进龙华区城中村,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文化传承的内涵让人回味无穷,艺术特色的元素让人震撼心灵。龙华区强力推进334个城中村综合治理,目前已完成治理227个,有序推进施工107个,全区城中村面貌“大变样”指日可待。

清湖老村。


一部曲

传承延续诉说“老村故事”,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互交融”

清湖有700多年历史,过去,清湖片片是村庄、处处是农田,村民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如今,这个古老的村庄变成现代化小区,居民过上了富裕生活。这里有返璞归真的市井热闹,也有值得寻访的宗祠故事,还保留着拥有700年传说的清湖三界庙,目前它已被列入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湖分为新村和老村,清湖新村位于龙华街道清湖社区,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有239栋房屋,约1.2万户人家,居住人口近2.5万人,其中90%为外来务工人员。清湖老村位于新村东区,依旧保留着古老的历史文化。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清湖新村特有的地理位置也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者扎根,环境亟待改善。以前破旧的村道,不便的生活环境,陈旧的基础设施,通过综合治理一一得到解决:规范停车划线后,村内杜绝了乱停乱放;增加健身器材、修建篮球场后,给居民带来新的生活气息,运动健身足不出村;天然气管道接入户,告别“黑煤气”,大大改善了居民生活品质……

“以前这里环境混杂,孩子们连个玩耍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村里有小公园,有运动场地,还有满足我们生活需求的各类商店,真是大变样。”住在这里近十年的马大姐自豪地说。

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清湖三界庙、廖氏宗祠等文化古迹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当地不少居民为之庆幸,也切身感受到综合治理带来的环境变化。

上围艺术村。


二部曲

“活化”底蕴创新村城共融,艺术改造与环境治理“一体推进”

龙华区人文底蕴深厚,以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为文化基石,奋力发展创新。辖区不仅拥有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还拥有观澜原创版画以及永丰源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就连中国首个专业版画博物馆——中国版画博物馆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船坑麒麟舞等一大批传统文化项目都“驻扎”龙华区。

龙华区还被誉为“打工文学”发源地。而观湖街道上围艺术村,通过“活化”真正破解了老屋与钢筋水泥格格不入的局面,也让原来黯淡凋零的老村落注入了时代的血液与元素,集中展现了当下老村的突围之路。

据介绍,上围艺术村曾叫上围老村,位于观湖街道樟坑径河源头,三面围山,是一座具有400年历史,充满艺术气息的传统客家村落,现有50多栋客家老屋和5座碉楼。早期,上围老村原住民纷纷外迁,另建新楼居住,旧宅多年闲置甚至废弃、坍塌。

近年来,龙华区一方面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完成了包括雨污分流、河道治理、景观绿化、公共服务等提升项目,推动艺术村落的整体硬件提升;另一方面,强化引导,通过吸引艺术家和设计师进驻,发挥创作灵感,对百年客家排屋等上围古建筑进行改造。同时,组织开展上围当代艺术展览、艺术学术讲座、艺术市集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激活村落内现有历史文化元素,实现了文化留存与延续,将原来凋敝破败的城中村建设成为一个集艺术化改造、环境治理于一体的生态艺术基地。

上围艺术村的成功突围,给原本凋敝的老屋村落注入了生命活力,探索出“村城突围,相融共生”的模式,是城中村综合整治的一种创新手法。

三部曲

直击难点痛点,城中村变身岭南式“花园小区”

在城中村综合治理热潮中,也涌现出一批治理优秀城中村,龙华区福城街道竹村就是成功样板村之一。

竹村占地约8.3万平方米,楼房127栋,居住人口约8000人,处于观澜大道末端,扼守福城南大门。竹村于2018年开展综合整治,为了全方位、无死角破除老旧城中村“基础难题”,严格按照市级治理标准从社区治安、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燃气安全、食品安全、弱电管线、环境卫生、市容秩序、交通秩序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十大方面,直击城中村综合治理难点痛点。

经过近几个月的努力,昔日“脏乱差重点村”已旧貌换新颜。再次走进竹村,这里俨然一个花园小区,外围极具岭南风格的围墙高低错落,村内道路及标线平整有序,皓白石材栏杆与翠绿花树交相辉映,这就是竹村如今给人的第一印象。巷道楼面修缮一新,私家车与电动车、自行车停放区域划分清晰,停车出行更方便。篮球场、健身场所、老年人活动中心、楼亭景观、文体设施等一应俱全,让居民休闲之余多了些落脚点。这个曾经老旧杂乱的城中村,已全方位蜕变成既有“颜值”也有“内涵”的宜居小区。

记者 陈欣 通讯员 于兴华 连金洲 林金霞 文/图

[编辑:陶倩]

相关新闻